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X那些/点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称、叙谈、引介、组合式、提示、配合式等六种。表义功用包括精炼表达与集中概括、聚焦分析与联想阐发、约量评述与小量概括三个方面。从形成动因与构化理据看,构化过程经历了定型与能产,中间经历了构变体逐渐弱化、减少的过渡阶段;构化的动因主要就是高频类推,其构义"与X相关的那些有意思、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最终形成。

  • 标签: 当代汉语 那些/点事 构式 标题 表义功用 动因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
  • 简介:丽水畲话形容词AA重叠的变调规律为:A1一律读高平调55,A2的变调规律同于畲话的小称变调,读高平调55、高升调35或高升调445,这一变调现象与同音同形其他词类AA重叠的变调存在差异。通过与丽水畲话在历史上有过接触的方言进行对比,可以论证丽水畲话形容词AA重叠的变调是由古代畲语的“底层”所致。

  • 标签: 丽水畲话 形容词AA式 变调
  • 简介: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如,一个老师在执教语文课《春天来了》一课中,在读完“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时,问孩子“为什么麦苗在这时醒来,舒展嫩绿的叶子?”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在学生们的心海中荡起一朵朵思维的浪花。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雨下了,麦苗赶着来洗澡。”有的说“春天里花都开了,麦苗也不肯落后呢。”……小孩的想象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好,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富有个性化,在他们心中,春天是人,春雷是人,春苗是人,世间所有万物都有生命,这样的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 标签: 小学 语文 建构 开放教学 提升 能力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本文主要从语言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讨论构压制现象的分析给予我们的观念和方法上的启发。面对无所不在的构压制现象,本文对构形义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对语言用变和演变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特殊界面现象的理论化地位。基于学界对构压制现象的分析策略,进一步分析了贯彻其中的整体论和现代还原论的适用情况及其互动关系。文章最后讨论了目前构压制研究所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倡导建立互动构语法。

  • 标签: 构式压制 语言学价值 用变和演变 界面 融贯论 互动构式语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X还在,Y没了"与"X没了,Y还在"两种构经一定的修辞动因重塑,从可推导出的初始义生发出不可推导的修辞义,即从语法构演变成为修辞构。二者作为语法构属同义句式,但作为修辞构却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句式。尽管二者都是通过与X存现状态的对比来强调Y的失去或存在,但各自的语义和修辞效果却因强调内容及X、Y之间关系的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在"X还在,Y没了"演变过程中还存在两种非典型的修辞构,可视作处于典型的语法构和典型的修辞构之间的过渡类型。

  • 标签: X还在Y没了 X没了Y还在 构式 连续统 修辞动因
  • 简介:摘要载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是景颇族5种支系语言中的一种语言。载瓦语中形容词重叠是常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其使用频率较高,且重叠的种类较多,有基的重叠(AA)、词根的重叠(k21AA)和词缀(XXA)的重叠等,重叠后表示的程度意义加深。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中性义、贬义三类,下文中的AA、k21AA、AABB、ABAC重叠感情色由形容词来决定,形容词前附重叠(XXA)的感情色彩比较复杂,有的由形容词决定、有的由词缀决定。

  • 标签: 载瓦语,形容词,重叠式,语义特征
  • 简介:现代汉语动趋“V起来”可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语义类型,这些类型的重合又可以产生若干歧义结构。“V起来”的语义类型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若干次类,利用这些次类可以使“V起来”得到分化。位移义、结果义“V起来”与体貌义“V起来”在句法表现上存在着一系列对立,最为突出的是V的受事要求与位移义或结果义的“V起来”同现,而强烈排斥体貌义的“V起来”。这一现象可以概括为“受事同现准则”。

  • 标签: 动趋式“V起来” 语义特征 句法分布 受事同现准则
  • 简介:摘要从之初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课堂教学方法、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方法应运而生,弥补了传统任务驱动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 标签: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任务驱动 合作学习方法
  • 简介:普通话29个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两组5类7种。它们两三个在句末迭用时构成的迭用系统包括两个一级类型、22个二级类型、51个三级类型、74个四级类型及其134个具体迭用。其中,二迭占绝大多数,三迭是极少数;原型迭用占绝大多数,非原型及边缘迭用是极少数。普通话语气词句末迭用系统具有一定的语言类型学意义,该系统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语气词 句末迭用式系统 二迭式 三迭式 原型迭用 非原型迭用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还要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参与到研究和讨论中,与学生一同创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教师还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当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当中,拿出量角器与学生共同进行度量,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同学习知识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知识的知己。相信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充分展现出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 标签: 小学 数学 探究式 遵循 原则 策略 探索
  • 简介:摘 要:在对汉字注音深入探讨研究基础上,提出用简符替代字母的新理念,设计出简明而科学的“简拼音”新方法,由此不仅解决注音问题,而且催生出一款具有表音和真正文字功能的“表音汉字”新字体,这在字幕注音、电子阅读、汉字输入、教学教改、双语培训等领域都有现实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汉语拼音的简化改革,也有投石问路、引发国人和社会重视和思考的作用。

  • 标签: 汉字注音 简式拼音 表音汉字  应用价值
  • 简介: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存现构中存现动词跟"了"或"着"的共现与动词内在过程特征有对应关系。具有"起始"过递"持续"或"持续"过递"终结"特征的呈现或附着动词在存现构中跟"了"和"着"都能共现。"了"、"着"可替换的存现句在反映事件过程的事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中都有所反映。

  • 标签: 事件过程 存现构式 "了" "着" "着"替换 认知解释
  • 简介:普通话的重叠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层面构成:重叠1在第一层面构成,这一层面不具有循环性,只有轻声规则与之对应。重叠2是在稍后的层面上形成的,词汇形态构成的过程在这一层面上是多层次的,与之相对应的音系规则是三声变调和轻声规则,循环规则三声变调在后循环规则轻声规则之前运用。

  • 标签: 重叠式 三声变调 轻声 词汇音系学
  • 简介:安徽岳西话中存在着一种体范畴和情态范畴相结合共同表时范畴的特定结构“等着要(V)”。与普通话相比,岳西话的“等着要(V)”已发展成为一种形义兼备的固定结构,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表最近将来时。因此,宜将其处理为一种构。该构的构义不是表体而在于表时,同时兼具情态功能,表示客观义务或说话人对最近将来事态的预测或推断。岳西话“等着要(V)”构的语法化路径及动因与英语中的表将来时结构begoingto相类似,都是语法结构的语法化。这种借助动词及其体标记等手段表将来时的现象不仅在汉语中少有,就是放在世界语言范围内也不多见,无疑具有类型学价值。

  • 标签: 岳西话 等着 最近将来时 构式
  • 简介:本文从A.Tarski真之语义理论发展出工具性语言扩展.在扩展的几个实例里(在同一个叙述语篇中,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解释;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对话方式的描写;评论语篇对原语篇的解释;翻译)重点提出了语言哲学翻译论.本文揭示了来往于社交世界与心智世界中的工具性语言运用的三条规律:频率的再度解释(分析的重点);对原来文本的解释总是发生演伸与变通以及与恢复真的斗争;对象语言之后一般都有工具语言跟着发生.工具性语言扩展的异常大量的运用,对人的活动与行为,对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借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语言性行为的某些本质.

  • 标签: 对象性语言 工具性语言 扩展式 真之语义理论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