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提出用BP算法对嵌入水印后的音频信息建立起人工神经网络,接收端利用该网络提取水印信息。由于BP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学习和自适应特性,利用训练后的网络几乎可以完全正确地提取所嵌入的水印,同时能抵抗多种攻击。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对低通滤波、加性噪声等都有很强的鲁棒性。

  • 标签: 小波变换 BP神经网络 隐蔽通信 信道 鲁棒性
  • 简介:在当代神经科学领域,大脑性别差异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里,这一研究已经在悄然中催生出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女性主义神经伦理学,它是一种以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和解释神经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生命伦理学理论。关于大脑性别差异的研究是女性主义神经伦理学当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一些学者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和解释当代神经科学对于大脑性别差异研究的各种新发现。

  • 标签: 女性主义 神经伦理 大脑性别差异
  • 简介: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据介绍全世界每年患癌症者达900余万人,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患了癌症就等于将熄灭生命之火花。近年来,新闻媒介多次报道,北京特警医院中医治癌疗效好,受到各方好评。为此,笔者慕名专访了主持此项工作的民革党员王永正先生。王永正今年53岁,面容慈善,待人和气,透着一位老大夫的沉稳、冷静的特性。在我们交谈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他所钟爱的中医事业。其敬业精神,奋力拼搏去推动中医治疗癌症事业的雄心壮志,令人钦佩。

  • 标签: 中医肿瘤 医德 中医治癌 食道癌 医术 晚期癌症患者
  • 简介:论文对明亡之前华人的发型问题,明末清初中国人的出洋与辫子问题,华人、当地人与西方人的辫子观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型(辫子)观的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历史上海外华人的辫子,并非界定“谁是华人”的唯一要素,然而却是极为显眼的标志。华人的辫子从无到有,以致最终消失,经历了一个被排斥、接受直至“污名化”的历程。而发生在海外侨居地的这一过程比中国本土更早、更复杂,其主体感受也更深刻。小小的发型问题背后呈现的是深刻的文化认同、利益选择以及政策制度问题,是大时代在华人个体及整个族群身上的长长的投射。

  • 标签: 华侨研究 华人形象 华侨发型 文化认同
  • 简介: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于7月16日至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最近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快又好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标签: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经验交流会 贾庆林 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简介:2010年4月14日15时,农工党青海省委会常委、省第五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赵成茂和他所在的医疗队14名医疗救助人员迅速赶到灾区,他们被抗震救灾指挥部分配到海拔在4000米的玉树巴塘机场候机大厅,负责救护等待转运的重伤员。等待在那里的重伤员把玉树机场称为"生命走廊"。

  • 标签: 人民医院 抗震救灾 青海省 机场 玉树 主任
  • 简介:为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服务品质和病人权益主流思想的体现。文章梳理了中西方不同背景下社会工作者为癌症晚期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差异,通过对S省肿瘤医院宁养院6位癌症晚期患者及其家属的深度访谈,比较中西方对癌症晚期患者在,临终关怀服务方面的异同,从中西方文化、癌症晚期患者知情权、家属哀伤辅导、临终关怀服务覆盖面、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本问题,发现医务社会工作者临终关怀服务的本土化切入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的孝文化,为我国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发展路径提供可行性策略。

  • 标签: 医务社会工作 癌症晚期患者 临终关怀 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