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列宁领导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从“唤起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的转变。1985年《世界历史》杂志第10期发表的洪育沂和郑绍钦合写的文章《列宁是什么时候提出和平共处政策的?》,就是论述这一转变的。该文较详细地论证了,在1919年夏季之前,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革命攻势,其指导原则是唤起世界革命”,指出

  • 标签: 和平共处 布尔什维克党 世界革命 对外政策 苏维埃政府 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2010年底至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民众抗议风暴短时间内席卷整个北非马格里布地区。这场被西方学者称为“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开端的突变,由于发生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而吸引了各国学者的注意。

  • 标签: 阿拉伯 新疆 中国 中亚 革命 西方学者
  • 简介:2007年11月3日,来自58个国家70个共产党及工人党的148名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左翼党国际会议。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塔吉雅娜·娜杰耶夫娜主持了这次会议,俄共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作了题为《十月革命的思想永存并将获得胜利》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伟大功绩与世界影响以及十月革命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俄共网站(http://www.kprf.m/international/52674.html)当天刊登了这一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十月革命 俄罗斯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 国际会议 白俄罗斯 主题报告
  • 简介:美网站www.16beavergroup.org2006年11月15日发表了西雅图一家报社在华盛顿大学对阿兰.巴迪乌(AlainBadiou)所作的访谈文章,介绍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巴迪乌思想发展中的影响,以及巴迪乌对当前政治和国际形势的看法。文章主要内容如下。记者:我想请您谈谈60年代中期以来您的政治生涯和研究生涯。您对政治革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看法后来有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巴迪乌:在我参加政治活动的最初几年,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事件。一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通过这场斗争,我知道了政治信念不是数量上的问题。因为在战争开始时,只有少数人反对这场战争。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教训:当你认为必要,并且认为那个事情正确时,就去做,不必在意有多少人同意你的看法。第二个事件是1968年的五月风暴。在五月风暴中,我了解到我们必须建立知识分子和工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我们不能只通过党派、社团等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直接在政治活动中建立这种联系。我对毛泽东思想以及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那一阶段的文化大革命的兴趣在于:一种政治信念,它在知识分子和工人之间建立了某种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这里有...

  • 标签: 阿兰·巴迪乌访谈 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阿兰·巴迪乌
  • 简介:就本质而言,“新恐怖主义”概念捕捉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恐怖主义的本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支持此概念的人认为,当代恐怖主义组织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行着并且表现为一种全新的恐怖主义威胁。对许多观察者而言,证明这种“新恐怖主义”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地组织和2001年9月11日那次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恐怖袭击。尽管“新恐怖主义”这一概念对政策制定者和学者而言都是对某种观念的简便的缩写,但是其整体准确性和分析价值却并不是可靠的。“新恐怖主义”概念的根本问题在于,在过去的“传统恐怖主义”和现在的“新恐怖主义”之间制造了过于明显的区别。

  • 标签: 新恐怖主义 革命性 传统 演变 恐怖主义组织 政策制定者
  • 简介:<正>一、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历史唯物论揭示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它可以突破阻碍它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换来新的生产关系与它来适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篇第二章中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消除现存社会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发明出来,而应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力 反杜林论 恩格斯 公有制
  • 简介:"又一个宏大的、带有修饰语的左翼概念……难道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具体的社会—生态计划,即致力于倡导转变、‘能源转型’过程或者是免费公共交通吗?"毫无疑问,左派的许多问题源于总是创造宏大的乌托邦概念并且试图使之符合社会现实。

  • 标签: 社会主义 党人 公共交通 社会现实 修饰语 乌托邦
  • 简介:2000年代初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爆发了"颜色革命",青年政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颜色革命"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青年的政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已经存在的各种反政府青年政治组织开始活跃,以发动"俄罗斯版颜色革命"为己任的新的反政府青年政治组织纷纷成立。这一形势迫使普京政府开始高度关注青年的力量和作用,以支持组建亲政府青年政治组织等方式严密防范在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经过普京政府的周密行动,俄罗斯政局较为稳定,"颜色革命"的影响在俄罗斯渐渐淡去,这其中亲政府青年政治组织功不可没。

  • 标签: 颜色革命 俄罗斯 青年政治组织
  • 简介:<正>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月25日一年一度国情咨文中声称,要下大力气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减少暴力犯罪,降低犯罪率。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的暴力犯罪——谋杀、强奸、杀害等犯罪活动增长了18%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增长了49%以上,青少年因为杀人而被

  • 标签: 社会犯罪 暴力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 国内社会问题 美国总统 犯罪活动
  • 简介:在新形势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

  • 标签: 社会稳定 维护 稳定工作 政府 党委
  • 简介:1918年11月至1919年5月,德国爆发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十一月革命。十一月革命前,德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道路是议会斗争。这是由当时德国的基本国情、工人阶级的发展状况、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容克-资产阶级国家的治理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十一月革命的爆发是对以往德国工人运动道路的巨大突破。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争政策破产和军事失败、国内民生问题恶化、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派对工人和士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鼓动工作、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示范性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半专制君主制,民主共和国得以建立起来,德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部分克服了议会斗争道路的局限。对十一月革命前德国工人运动道路的简要论述和对十一月革命爆发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的评述,对认识德国工人运动乃至国际工人运动的两种道路选择、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德国工人运动 议会斗争 十一月革命 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 简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和人民共和国国体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与我党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联系,毛泽东关于人民共和国国体的构想也分别经历了“人民的统治”“工农民主专政”“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等不同发展阶段。这并非巧合,它表明统一战线确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态,是毛泽东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勾画未来新中国国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事实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 标签: 民主革命 统一战线 人民共和国 国体 毛泽东
  • 简介: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共青团改革其中不仅有着深刻的逻辑机理,而且是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持党的领导和保持其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以自我革命精神在共青团机构改革、工作改革、队伍改革三方面落实发力,对于增强'三性'破解'四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自我革命 从严治团 共青团改革
  • 简介:在宗族、小亲族、分配型经济和高度地域认同等类型的社会结构基础上,村庄具有拒斥“混混”的能力。在核心家庭至上、有关系弱组织、户族以及宗族急剧衰落的社会结构基础上,村庄拒斥“混混”的能力则弱得多。抑制“混混”的根本之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村民的合作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 标签: 乡村治理 “混混” 社会结构 类型比较
  • 简介:文章通过梳理英国在战后、特别是近20年来实行的福利制度改革,分析了英国如何从“福利国家”发展成为“后福利国家”。英国政府通过福利制度改革,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社会子系统融合起来,打破了这些系统之间的界限,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综合的、交互的综合治理方式。然而,这种福利制度改革不仅没有增加社会福利,反而侵害了公民自由,很难分清它是在进行“社会关怀”还是“社会控制”。文章认为,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在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 标签: “大社会”理念 福利国家 后福利制度 社会政策
  • 简介:近年来,法国社会党在参加欧洲各国社会党普遍进行的关于革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它强调要“适应现实,但是不应当屈从一个所谓自然的资本主义模式”,“要市场经济,但不要市场社会”;不应当再把社会主义界定为一种制度,但应承认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启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动方法;既坚持改良主义,又强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它还强调自己是一个“跨阶级的政党”,并承认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多元性。

  • 标签: 法国 社会党 社会主义 政策主张 经济体制 公共权力
  • 简介:<正>社会党国际(以下简称“国际”)是当代全世界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以及接受“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党派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它成立于1951年7月,其前身是1923年建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三十多年来,“国际”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的一大派,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因此,我党十分重视同它的成员党改善和

  • 标签: 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党国际 社会民主党 政治力量 联合组织 当代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