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高度近视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的表现。方法:此次研究入组样本选自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30例59眼高度近视患者,统计并分析高度近视患者眼组织结构病变情况。结果: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能定量测量且可分析患者眼组织结构病变特征。结论:OCT检查是一种非创伤和有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眼部病变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也可让医生更直观地了解病情进展,在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高度近视 表现分析
  • 简介:要成为买手,首先要通晓整个扫描市场,现在国内主要的扫描厂商有明基、Canon、EPSON、方正、惠普、中晶科技、鸿友、清华紫光、华旗资讯、汉王科技等十家,通过对市场数据的分析,您可以看出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较好的购买时机。同样通过对销售渠道的了解,您能找出最近的采购渠道.

  • 标签: 扫描仪市场 市场数据 销售渠道 市场竞争 渠道细化 专业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间于本院接受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普通检眼镜检查。结果OCT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7例存在黄斑病变,其中3例为黄斑水肿,2例为老年性黄斑病变,1例为黄斑区出血,1例为黄斑萎缩。普通检眼镜检查则未见上述情况,漏诊率为11.7%。结论对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有利于发现黄斑疾病,从而有效降低黄斑病变的漏诊率,故可在临床加以推广。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性白内障 手术治疗 黄斑区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原田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田病患者18例(32只眼),采用FFA和OCT检查,结合患者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只眼造影早期视盘表面呈现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出现边界模糊的强荧光,4只眼呈放射状条形低荧光,以视盘为中心向四周延伸;28只眼中周部和后极部表现为多发性颗粒状、针尖样强荧光斑点,逐渐扩散融合;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在浓度不均的点状反射,其中6只眼表现为团状渗出点,10只眼玻璃体表现为腔点状反射增多,3只眼有囊腔形成。结论FFA联合OCT检查在原田病诊断中具有优越性,对疾病的病情追踪、疗效评价提供评价标准。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田病 诊断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取正常人40例(80眼)和高度近视50例(94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近视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以视盘为中心扫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计算鼻,颞、上、下四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度近视组患者的鼻、上、下三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颞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随着度数的加深而变薄。鼻、上、下三象限符合这一变化规律,而颞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则随着度数增加而变厚,这一特点对临床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平均厚度
  • 简介:摘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的活体生物组织结构成像技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疾病的检查。尽管OCT检查已在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普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定性诊断工具,缺乏对OCT图像的深度挖掘和解析。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较全面的OCT数据库,进一步对OCT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病变分析、人工智能开发等,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水平,同时也能辅助眼科医师作出更适合的临床决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图像解析 人工智能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改进的房角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SS-OCT)探索在体高分辨率房水流出通道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实证研究法。利用SS-OCT以及房角镜搭建房角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用于拍摄眼球虹膜角膜角横断面图像,同时建立了模型眼模型以及在体动物实验模型,并获取了虹膜角膜角的结构。结果:基于自行搭建的房角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G-OCT),成功获取了眼球房角中小梁网和Schlemm's管的图像,并应用G-OCT来测量房水流出通道,并观察眼压变化对其的影响。在给眼球加压后,可以观测到Schlemm's管随眼球压力变化而容受性发生改变。结论:本研究成功搭建了基于SS-OCT和房角镜的G-OCT系统,并且获得了眼球房角横断面下小梁网的面积与Schlemm's管的面积以及相应的动态变化。

  • 标签: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房角 房水流出通道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底血管成像技术,可高分辨率地识别视网膜脉络膜血流运动信息,对活体组织的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进行成像,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视网膜脉络膜各层血管的分层分析并能够量化血管参数。OCTA现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监测、管理和随访,如DR、脉络膜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该文就OCTA在DR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Ⅰ型神经纤维瘤(NF1)并CPT患儿10例为试验组,骨组织标本取下经术中观察及评估后即行OCT扫描,并与常规组织学检查进行对比。同期留取5例引产的非NF1且非CPT胎儿的骨组织标本为对照组,同样进行上述检查,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骨组织的检查结果。结果与对照组骨组织标本相比,试验组骨组织标本可见骨小梁增粗,部分骨小梁融合,排列紊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脂肪化。OCT扫描可直接显示骨组织中神经、血管,散在脂肪组织,对照组骨组织标本排列整齐、致密、规则的阴影,试验组骨组织标本可见折光性较强、排列疏松、紊乱的破骨细胞、纤维骨化,散在的神经、血管及空泡状的脂肪细胞成分增多。结论OCT可快速、清晰扫描新鲜离体组织,并直接显示组织内部结构,与常规病理学检查契合度较高,可为CPT患儿的病理学诊断做有效补充,同时为后续基因学研究保留样本。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光学相干显微成像 组织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22个病灶(84.62%,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病灶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个别病灶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浅脱离。

  • 标签: 视网膜突起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前,大型发电机组转子电刷普遍采用模块化组件式结构设计,一般由沿转子滑环均匀分布的固定式刷架和可移动式电刷盒组成,极大地方便了运行维护。但是目前常见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滑环电刷架大多采用厚铜覆铜板做为载体,该材质成本较高严重增加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滑环电刷架的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围绕计算机断层扫描滑环电刷架及其成型方法进行技术探讨。(注:“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扫描”)

  • 标签: 电刷架 成本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CT)和血管的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40名受试者,根据诊断分为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2组,其中高度近视组20例,病理性近视组20例,用VG200 OCT对受试者右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2 mm扫描区进行成像,然后利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软件对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6 mm范围内CT进行测量,并对图像二值化,计算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的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较于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以黄斑为中心6 mm范围内的CT及CVI均有所下降。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6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分别为(171±54)μm和(92±37)μm(t=5.269,P<0.001),水平方向上分别为(149±47)μm和(81±34)μm(t=5.132,P<0.001)。2组中央1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t=4.386,P<0.001)和水平方向(t=4.46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4.836,P<0.001)、下方(t=4.452,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001,P<0.001)、鼻侧(t=4.747,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5.149, P<0.001)、下方(t=5.390,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999,P<0.001)、鼻侧(t=5.646,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直径6 mm范围内,2组间垂直方向CVI分别为0.593±0.030和0.535±0.069,水平方向分别为0.595±0.025和0.545±0.073;中央1 mm范围内CVI的在垂直方向(Z=-2.353,P=0.019)和水平方向(t=3.109,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3.339,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29,P=0.042)的CVI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Z=-3.111,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83,P=0.037)区域2组间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眼轴的增长,垂直方向(r=-0.814,P<0.001)、水平方向上(r=-0.798,P<0.001)在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603,P<0.001)、水平方向上(r=-0.506,P<0.001)CVI明显减小。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垂直方向(r=0.724,P<0.001)、水平方向上(r=0.742,P<0.001)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588,P<0.001)、水平方向上(r=0.520,P<0.001)CVI明显减小。结论:与高度近视眼相比,病理性近视的CT和血流有所差异,且随眼轴延长和近视度数增加而下降。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管指数
  • 简介:摘要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与神经节细胞损伤相关的眼科疾病中可检测出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的变化。mGCC是由视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以及内丛状层组成的复合体,其厚度及相关分析参数能反映神经节细胞的受损程度,且在不同疾病各阶段表现不一。检测mGCC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各阶段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皆有一定意义。现对OCT技术在各眼科疾病中检测到mGCC相应的变化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青光眼 视神经炎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及中心凹相关指标,分析影响FAZ面积的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53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4人,女29人,年龄19~53(31.7±8.3)岁。每人均行各项有关眼科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因素与FAZ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FAZ的面积为0.13~0.57(0.35±0.11)mm2。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中心凹两侧视网膜高峰处距离(CC),中心凹一半深度处宽度(FWHW)及中心凹深度(FD)均与FAZ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84,0.642,0.428;P<0.001)。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中心凹感光细胞层厚度(FPT)及中心凹血流密度(FBFD)均与FAZ面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8,P=0.002;r=0.393,P=0.004;r=0.876,P<0.001)。而年龄、性别、屈光度和最厚处视网膜厚度(MaxRT)均与FAZ面积无相关性(P=0.467,0.967,0.334,0.735)。结论FAZ的面积不受年龄、性别、屈光度及MaxRT的影响;而与中心凹的形态、FBFD及CMT有关。

  • 标签: 无血管区,中心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正常眼 密度,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小学教师眼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至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武昌区中小学教师共3 495人,其中男1 130人,女2 365人,年龄22~93岁,入选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均完成视力、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及黄斑部OCT的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出率前十位眼病及阳性发现在不同年龄段各组间的差异,分析OCT检查与直接检眼镜检查对黄斑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眼科异常检出率为70.76%(2 473/3 495)。<40岁组检出异常者551人, 40~64岁组检出异常者775人,≥65岁组检出异常者1 147人。其中屈光不正、白内障、黄斑病变、白内障术后、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翼状胬肉、倒睫、视网膜动脉硬化、杯盘比异常在<40岁年龄组、40~64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3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0.24、1 037.23、507.61、232.50、14.46、54.92、21.48、84.24、17.73,P均<0.05),但结膜炎在3个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58,P>0.05)。OCT(12.60%)对黄斑病变的检出率高于直接检眼镜(9.41%)(χ²=36.357,P<0.05),对黄斑病变中黄斑前膜、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黄斑劈裂OCT检查的检出率高于直接检眼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0.065、4.932、19.836、12.010,P均<0.05)。结论中小学教师不同年龄段眼部疾病谱分布存在差异,可根据该特点制定健康宣教和眼部体检,有利于眼病的早预防和早治疗。OCT对黄斑部疾病的体检筛查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体格检查 眼疾病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对日立牌CT-PRONTO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结合维修工作实践遇到过设备出现的不同故障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操作维护技术人员合理使用维护提供参考和解决问题有所借鉴。

  • 标签: 图像传输 扫描中断 故障 检修
  • 简介:"吱……..吱……..呜……..呜……..",这是很多上班族在用扫描等待时会听到的声音,大家也早已习惯产品。而爱普生新推出的SD-510却打破了大家对扫描工作缓慢的传统印象,其迅速的扫描速度和小巧的体积让人喜出望外。

  • 标签: 高速扫描仪 爱普生 扫描速度 上班族 声音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到本院接受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的白内障患者18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部B超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部B超诊断敏感度是0.7317、特异度是0.7755、准确性是0.755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敏感度是0.8049、特异度是0.7551、准确性是0.7778;眼部B超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联合诊断敏感度是0.9512、特异度是0.8980。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诊断,P<0.05。结论:运用眼部B超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联合诊断方式开展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有力参考,值得运用。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部B超 白内障 术前眼底病检查 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