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文中分析了日照测量内容之后,将三维激光扫描应用该方向。随后详细陈述了三维激光扫描外业采集数据作业流程与内业建模处理流程,分析了仪器的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来源,并且提出了减小误差的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比较了与全站实测精度以及工作效率,最后得出了三维激光扫描在日照测量应用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 标签: 三维激光扫描仪 日照测量 点云 Cloudworx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DI-OCT)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急性CSC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3±7.97)岁;平均病程(2.19±0.71 )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EDI-OCT、FFA、ICGA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29±0.19,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70.59±134.98)μm,平均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66.93±86.95)μm。所有患者均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的BCVA、CMT、SFCT、视网膜下积液(SRF)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6个月后BCVA与基线BCVA、CMT、SF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98只眼SRF完全吸收,有效率98.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66.493 ,P<0.001),CMT和SFCT明显降低(F=134.625、30.394,P<0.001、<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BCVA呈正相关(r=0.529,P<0.001 ),与CMT、SFCT无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EDI-OCT可观察到患眼治疗后CMT、SFCT明显降低,SRF吸收。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 (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48例96只眼及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均为双眼入组。根据视神经炎(ON)发作次数将NMOSD患者分为0 ON组、1 ON组、2 ON组、3+ ON组,分别为30、22、31、13只眼。0 ON组为无ON发作史;1 ON组、2 ON组、3+ ON组分别为ON发作1、2、≥3次。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视野、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记录。采用Humphery视野计测量受检眼视野平均缺损值(MD)。采用OCTA对受检眼视盘区4.5 mm×4.5 mm和黄斑区6.0 mm×6.0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VD)以及视盘旁神经纤维层(pRNFL )、黄斑旁中心凹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4组受检眼之间BCVA、视野MD、pRNFL与GCIPL厚度、RPC血流密度、SVD的差异,以及视网膜灌注与视网膜结构、视功能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 ON组患眼RPC血管密度、SV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7.190、10.134,P<0.01 );两组受检眼之间BCVA和pRNFL、GCIP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2.308、1.020、2.558,P>0.05 )。与0 ON组比较,1 ON组、2 ON组、3+ ON组患眼BCVA、视野MD、RPC血流密度、SVD和pRNFL、GCIPL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2.390、11.346、38.860、18.040、45.418、26.608,P<0.01);1 ON组、2 ON组、3+ ON组患眼之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PC血流密度与pRNFL厚度(β=0.372,标准误=0.018,P<0.001)、SVD与GCIPL厚度(β=0.115,标准误=0.204,P<0.001 )密切相关。BCVA、视野MD与RPC血流密度密切相关(BCVA:β=0.025,标准误=0.005 ,P=0.000;视野MD:β=0.737,标准误=0.185,P=0.000 )。结论NMOSD患眼ON发作前RPC血流密度、SVD下降;ON发作后,视功能、视网膜结构和灌注进一步受损,但损伤程度与ON发作次数无明显相关性。NMOSD患眼RPC血流密度与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炎 水通道蛋白质4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 vs. 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 vs.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 vs. 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医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的故障特点和规律,提出其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法对在用6年的1台CT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故障分析(FA),分析其发生故障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和措施。结果该CT设备故障分布包括扫描参数设置、电源分配系统、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扫描床以及高压发生与控制系统,其中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的故障所占比例最高,约占30%;高压发生与控制系统所占比例最低,占7.27%。结论医院CT设备故障涉及到的种类较多,原因较复杂,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有针对性地预防故障的发生。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故障分析 根因分析 故障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面(computedtomography,CT)在永存动脉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永存动脉干患者,年龄7d-8岁,中位年龄3.4岁。采用双源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其中有4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结果双源CT对7例永存动脉干均作出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8处。超声心动图共显示24处。结论双源CT可以对永存动脉干患者作出准确诊断及分型,并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与完善。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DSA和OCT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有症状组21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纤维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38.1%对77.78%;P=0.023),而斑块破裂(38.1%对5.56%;P=0.023)和巨噬细胞浸润(42.86%对11.11%;P=0.037)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破裂(优势比6.982,95%置信区间1.068~45.660;P=0.043)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6.480,95%置信区间1.009~41.625;P=0.049)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特征具有评价价值。斑块破裂和巨噬细胞浸润为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继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又一重要影像学技术。川崎病最大的危害是引起CAL。近年来应用OCT技术评估川崎病患儿的CAL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OCT在儿童川崎病的CAL病变影像特征、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不足之处进行综述,以期能够提高川崎病患儿CAL的诊治水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病变局部特征、支架因素及介入操作因素对介入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前、后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介入术前OCT检查评价冠脉病变局部特征(包括:血栓负荷、钙化程度、不稳定斑块即薄帽纤维粥样瘤(TCFA)、央层、病变累及象限、病变长度、狭窄程度),术后即划行OCT评价支架贴壁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分析支架丝30390个,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为(6.63±4.37)%。多元线性同归分析显示.西罗莫司支架(β系数5.3%,P〈0.001)、钙化(β系数1.9%,P=0.002)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呈正相关。而后扩张压力(B系数-0.2%.P=0.021)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小良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西罗莫司支架、钙化程度重可增加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而术后球囊扩张可减少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的发生。

  • 标签: 冠脉病变局部特征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贴壁不良 预后
  • 简介:摘要:能够对血管微细结构进行识别的器械就包括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这是一种在冠心病(CAD)的介入诊疗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新型影像学技术。该技术的使用能够为医生对冠状动脉临界部位所出现的变化程度、易损斑块的识别、对患者的治疗计划进行制定以及对介入手术的最终疗效等信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所以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临床上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中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冠心病 临界病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特征,初步探讨其在PCV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平均年龄(67.75±9.5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对黄斑区3 mm×3 mm及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异常分支血管(BVN)面积、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CTA对PCV诊断率,以及BCVA、OCTA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前后BCVA、CRT比较行配对t检验;BVN面积、PED高度、SFCT比较行方差分析。分析患者治疗前后OCTA的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22只眼中,BVN 8只眼;息肉样病灶(polyps)5只眼;BVN合并polyps 5只眼;未发现BVN和polyps 3只眼;小片状血管网结构1只眼,此患眼ICGA表现为结节样强荧光(polyps)。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 (19/22 )。治疗后12个月,BVN明显减少或消失16只眼(72.72%,16/22);polyps消退17只眼(77.27%,17/2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BCVA提高(t=3.071),CRT下降(t=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均BVN面积、PED高度、SFCT均下降,平均BVN面积、PED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3.916,P<0.05),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PC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BVN面积减小、polyps消退;OCTA是PCV诊断和抗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时有效手段。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劈裂(MRS)与后巩膜葡萄肿(PS)的相关性,初步探讨MR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M伴MRS患者38例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28例;双眼13例,单眼25例。平均年龄(49±13)岁。均行BCVA、散瞳检影验光、频域OCT、三维磁共振成像(3D-MRI)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依据频域OCT检查结果将MRS分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混合型劈裂;依据3D-MRI扫描结果将PS分为宽黄斑型、窄黄斑型、绕盘型、鼻侧型、盘下型和其他类型。MRS与PS之间相关性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60只眼中,MRS合并PS 58只眼(96.77% )。其中,宽黄斑型、窄黄斑型、绕盘型、鼻侧型、盘下型、其他类型分别为30 (51.72% )、19 (32.75% )、1 (1.72% )、2 (3.48% )、2 (3.48% )、4 (6.85%)只眼;内层劈裂、外层劈裂、混合型劈裂分别为10 (17.24% )、24 (41.38% )、24 (41.38%)只眼。窄黄斑型PS 19只眼中,MRS累及中心凹16只眼;其余形态PS 39只眼中,MRS累及中心凹22只眼。窄黄斑型与其余类型累及中心凹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MRS累及中心凹与窄黄斑型PS相关度中等(Cramer's V=0.275 )。内层劈裂、外层劈裂、混合型劈裂患者年龄分别为(44±12)、(56±10)、(44±13)岁。内层劈裂患者较外层劈裂患者年轻,外层劈裂患者较内层劈裂、混合型劈裂患者年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0、0.060 )。结论PM伴MRS多发生于PS患眼,且以黄斑型PS(宽黄斑型、窄黄斑型)为主。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视网膜劈裂症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方位OCT血管成像(OCTA)对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9~ 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Ⅳ期DR的46例患者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9只眼,女性28例31只眼;年龄31~ 78岁,平均年龄(56.64±10.64)岁。所有患眼均行医学验光、散瞳眼底、FFA及多方位OCTA检查。OCTA检查选择Angiography 6 mm×6 mm扫描模式。分别扫描黄斑区、视盘、视盘鼻上方、视盘上方、黄斑区上方、黄斑区颞上方、黄斑区颞侧、视盘鼻下方、视盘下方、黄斑区下方及黄斑区颞下方的视网膜区域。所有检查图像由同一名医师拍摄,由两名医师独立阅片;排除两名医师意见不一致者。以FF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FF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8只眼;OCT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15只眼,检出率100%。FFA未检出视盘新生血管的42只眼中,OCTA检出7只眼,均位于视盘表面;其中4只眼位于视杯处,呈线状、分枝状,面积均小于1/4个视盘面积。FF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50只眼;OCT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43只眼,检出率86%。在OCTA检出的43只眼中,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芽3只眼,于FFA中未检出。OCTA未检出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均位于视网膜中周部,超出多方位OCTA所能检查范围。结论多方位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100.0%,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86.0%。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比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侧与对侧眼视网膜频域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应用频域OCT对30例(60眼)单眼发病急性CSC患者患侧和对侧眼的黄斑部视网膜显微结构进行检测,比较患侧组与对侧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光感受器层(IS/OS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形态差异。结果所有30例患者患侧眼均有不同程度黄斑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对侧眼中有4眼(13.3%)存在轻度视网膜浆液性脱离;患侧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均值为(95.32±24.87)μm,对侧组为(98.80±14.36)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7,P=0.110)。患侧组中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者12眼(40.0%),对侧组20眼(66.7%);患侧组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伴内外节缺损、不均、凸起增厚者共18眼(60.O%),对侧组共10眼(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38)。患侧组中出现RPE异常者有24眼(80.0%),对侧组中有8眼(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143,P=0.000)。结论频域OCT能清晰显示急性CSC患者的细微病理结构改变,单眼发病CSC患者中一部分对侧眼存在IS/OS层和RPE异常,但是其发生率较患侧眼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5—167)

  • 标签: 相干光断层扫描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急性 浆液性 对侧眼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头颈部CTA中应用低剂量CT技术扫描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3月到2022年3月。研究对象:我院收取的100例头颈部CTA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每组患者数量: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剂量CT检查。低剂量组采用低剂量CT检查。收集并分析患者的诊断准确度、辐射剂量水平、图像清晰度等数据。结果 低剂量组诊断准确度高于常规组,但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水平低于常规组,但P>0.05。低剂量组清晰度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最近几年三维激光扫描在我国的测绘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使测绘方面做到了从点到面测量的突破,使测绘的效率显著提高,并且测量出来的数据较为准确,且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三维激光扫描是通过对测绘地点或事物扫描构成密集的点,然后激光扫描对不同位置光的反射率进行测绘对象的三维建模,在三维扫描的测绘中,影响测量数据的因素有很多,通常将造成误差的原因分为两大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所造成的误差又分为仪器误差、环境误差、软件算法误差、操作误差等。本文从三维激光扫描的工作原理、造成误差的原因和减小测量误差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三维激光扫描仪 测量误差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露天矿测量(opencast survey)是在露天矿的设计和开采阶段,为指导和监督露天矿的剥离、开采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测量工作。主要涉及到:地形测量、采剥工程验收测量、边坡测量、排土场测量、管线测量以及各类零星测量等。繁杂的测量工作、劳动强度大、环境因素复杂、不安全因素繁多,测量员面临极大考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日趋成熟,常规RTK测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露天矿测量的效率和精度要求。本文主要阐述相比常规的RTK测量手段,三维激光扫描在露天矿测量中的应用,并通过数据进行对比。

  • 标签: 三维激光扫描 露天矿 RTK测量
  • 简介:传统的XRF分析虽然精度高,但分析周期比较长。一种新型的快速、无损、高精度的岩芯扫描弥补了这一缺陷,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ITRAX岩芯扫描为例介绍了该类仪器的结构、原理、工作方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内容,简单的描述了其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针对其应用提出了一些期望。

  • 标签: 岩芯扫描仪 海洋环境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