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报道分离自中国云南、青海、福建3省土壤的单格孢属(Monodictys)3个新种:珠芽状单格孢M.bulbiliformis、黄河单格孢M.huangheensis和厦门单格孢M.xiamenensis,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讨论。文中提供了中国土壤单格孢属16个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土壤真菌 暗色丝孢菌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HCA)孕妇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氧化型α1-抗胰蛋白酶(Ox-AT)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PPROM孕妇8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CA分为HCA组(n=46)和非HCA组(n=40),HCA组包括轻度(n=16)、中度(n=15)和重度(n=15),同期选择来我院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4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孕妇产前血清NE、Ox-AT及IL-8水平,对比其在不同组孕妇间的差异,分析HCA与PPROM孕妇的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HCA组及非HCA组孕妇血清NE、Ox-AT及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HCA组均显著高于非HC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CA的程度加重,孕妇血清NE、Ox-AT及IL-8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与HC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32、0.694、0.787;均P〈0.05)。HCA组孕妇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及早产儿肺炎率明显高于非HCA组,而Apgar评分显著低于非HC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E、Ox-AT及IL-8与PPROM合并HCA孕妇的发生、发展有关,及时检查上述指标有助于改善此类孕妇的妊娠结局。

  • 标签: 未足月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氧化型α1-抗胰蛋白酶 白细胞介素-8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应用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和全身体积描记法肺功能检测技术系统,观察清醒大鼠的昼夜节律变化,并用多索茶碱进行性能验证,为今后该技术系统用于药物安全药理学评价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8只,雌雄各半,采用外科将植入子植入大鼠腹腔建立遥测系统,并结合肺功能检测技术,在术后14d观察清醒大鼠24h的生理参数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包括心率(HR)、血压、心电图Q波到血压的舒张点的时间差(QA间期)、呼吸、活动、体温和肺功能等指标,分为正常对照组、多索茶碱40和80mg/kg组(雾化吸入),观察给药后上述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4d清醒大鼠的生理指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索茶碱40mg/kg组大鼠HR、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50%呼气流量(EF50)、吸气流量峰值(PIF)和呼吸流量峰值(PEF)均明显增加(P〈0.01),呼吸频率、QA间期和增强呼气间歇(PENH)均明显降低(P〈0.05,P〈0.01),但对血压、活动和体温变化不明显;多索茶碱80mg/kg组大鼠HR、血压、TV、MV、EF50、PIF和PEF均明显增加(P〈0.01),呼吸频率、QA间期和PENH均明显降低(P〈0.01),但对活动和体温变化不明显。结论本技术系统对大鼠的生理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并可灵敏监测到心血管呼吸系统的相关变化,可用于清醒大鼠心血管呼吸系统安全药理学研究。

  • 标签: 遥测系统 肺功能 清醒大鼠 安全药理学 多索茶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