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遗传性肌肉疾病致病基因的检测得到了普及,但在变异位点致病性的判定以及疾病分子机制和干预药物的研究方面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国内肌病领域利用斑马鱼等模式生物开展的研究尚有限,而斑马鱼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保守性高,遗传操作方法丰富,运动行为表型的评价也相对容易,可作为遗传性肌肉疾病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斑马鱼作为遗传性肌病模式生物的优势、具体应用及局限性进行讨论,以期能够推动相关研究,并使遗传性肌肉疾病患者获益。

  • 标签: 肌肉疾病 斑马鱼 基因突变 模式生物 药物筛选
  • 作者: 陈维 赵峰 张樱腊 刘东 杨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26
  • 出处:《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100191,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深圳 518055,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087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降低斑马鱼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基因2(contact protein-related protein gene 2, 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遗传模型。方法以注射剪接抑制型吗啉代寡聚核糖核酸降低cntnap2表达的斑马鱼作为实验组(n=48),注射随机寡核苷酸片段的斑马鱼作为对照组(n=48),通过原位杂交观察斑马鱼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th、dbh、gad1b、glyt2、vglut2表达的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递质系统及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使用斑马鱼行为轨迹跟踪系统记录(Noldus行为仪)检测cntnap2表达降低后多动/冲动行为及托莫西汀对多动/冲动行为的改善作用。结果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减少,gad1b表达增加;th、glyt2、vglut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降低(t=5.772,P=0.005),snap25、dat、gad1b表达增高(t=14.310、22.210、22.090,均P<0.01);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shha、epha4b、netrin1b、noi及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rd4、th、vglut2、glyt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dpf时药物未处理实验组较药物未处理对照组幼鱼游动总距离长 [143.12(98.56, 212.22) cm 与99.03(80.54, 133.96) cm,Z=-3.547,P<0.01],平均游动速度快[0.050(0.041, 0.067) cm/s与0.033(0.025, 0.042) cm/s, Z=-5.495,P<0.01];经托莫西汀处理后,实验组药物处理较药物未处理幼鱼游动总距离减少[106.59(95.28, 120.10) cm与143.12(98.56, 212.22) cm, Z=-3.591,P<0.01],平均游动速度减慢[0.031(0.028, 0.037) cm/s与0.050(0.041, 0.067) cm/s,Z=-7.035,P<0.01]。结论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通过改变dbh、snap25、dat、gad1b表达量而产生多动/冲动表型,托莫西汀可有效缓解多动/冲动表型,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作为ADHD遗传模型。

  • 标签: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斑马鱼 模型 动物 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基因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icastrin(nct)基因对斑马鱼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吗啉代寡核苷酸(MO)技术针对斑马鱼nct基因mRNA设计nct-MO序列,同时设计对照MO序列(ctrl-MO),并构建5′端为MO靶序列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mRNA,通过显微注射的方式将nct-MO或ctrl-MO与EGFP mRNA共注射入斑马鱼胚胎中,验证nct-MO的沉默效率,观察其表型变化。以野生型斑马鱼作为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黑素合成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itfa、tyr、tyrp1a、tyrp1b、dct、pmela、notch1a、notch1b、hey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斑马鱼受精后8 h,ctrl-MO+EGFP mRNA组斑马鱼胚胎中均有绿色荧光表达,而nct-MO+EGFP mRNA组及空白对照组胚胎均未见绿色荧光。受精后48 h,nct-MO组幼鱼尾部色素沉着区面积占比(0.169 ± 0.083)低于ctrl-MO组(0.258 ± 0.042,t=3.202,P=0.005),且nct-MO组色素分布紊乱。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nct-MO组、ctrl-MO组、空白对照组间pmela、tyrp1a、hey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itfa、tyr、tyrp1b、dct、notch1a、notch1b mRNA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nct-MO组pmela、tyrp1a相对表达水平(0.708 ± 0.028、0.558 ± 0.136)低于ctrl-MO组(1.023 ± 0.142、1.016 ± 0.134,均P < 0.05)。结论nct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斑马鱼黑素合成影响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

  • 标签: 色素沉着异常 化脓性汗腺炎 Nicastrin基因 γ分泌酶 斑马鱼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Raplb与斑马鱼颅面部发育的关系。方法: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取由神经嵴发育而来的颅面部组织做实时定量RT-PCR,观察不同时期Raplb的mRNA表达情况。再通过Raplb整体原位杂交观察其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情况,并与神经嵴特异性标志基因Crestin原位杂交表达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比。结果: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Raplb在神经嵴形成、迁移、分化过程中在颅面部均有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plb与Crestin在斑马鱼中的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重叠。结论:Raplb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嵴发育参与颅面部发育。

  • 标签: 神经嵴 斑马鱼 Rap1b
  • 简介:摘要本文以自己科室随机抽取的一百份影像资料为模板。通过对影像及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以及分类统计,试图对普通普通放射科工作中的误诊及原因进行分析说明。本文同时结合了自己日常工作就普通普通放射科工作中的误诊、漏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期能对医务工作者提高一些帮助。

  • 标签: X射线 误诊 漏诊 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管管腔内置斑马导丝对导尿困难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1年9月粤北人民医院住院部、门诊、急诊常规导尿困难患者共69例,其中男67例,女2例,年龄55~81岁。其中前列腺增生常规导尿困难患者50例,前尿道狭窄7例,后尿道狭窄3例,后尿道结石2例,女性尿道狭窄2例,包茎引起的尿道外口狭窄2例,尿道损伤2例,阴茎癌导尿困难1例。均采用尿管管腔内置斑马导丝导尿。结果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常规留置导尿困难改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其余均通过尿管管腔内置斑马导丝导尿成功,成功率97.1%(67/69)。结论尿管管腔内置斑马导丝可以明显提高导尿困难患者的留置尿管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方法。

  • 标签: 常规导尿 导尿困难 斑马导丝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lavl1/HuR对斑马鱼肠神经系统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lavl1、HuC/HuD在野生型斑马鱼肠道的表达。挑选25个斑马鱼胚胎,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lavl1在受精后24~96 h野生型斑马鱼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处于1细胞期时分别显微注射4 ng、8 ng elavl1a morpholino和8 ng control morpholino,挑选25个受精后24 h的胚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lavl1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受精后72 h、96 h的胚胎斑马鱼肠道神经元的分布情况。结果elavl1在斑马鱼全身都有表达,而HuC/HuD在第四天斑马鱼肠道部位出现表达;在受精后24~96 h时期,elavl1在斑马鱼中的蛋白表达量随斑马鱼生长而增加,且受精后96 h时elavl1蛋白量明显高于受精后24 h、48 h、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注射4 ng、8 ng elavl1a Mo和8 ng Con Mo后,发现注射8 ng Con Mo组elavl1蛋白含量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敲降elavl1a后免疫组化显示在受精后72 h时三组都不能在肠道末端明显观察到神经元,受精后96 h时可以观察到elavl1a Mo 8 ng组和elavl1a Mo 4 ng组较Con Mo 8 ng组斑马鱼肠神经元数量有所减少,每组随机抽取5条斑马鱼统计肠道末端到前面四个体节长度的肠道神经元数量,发现elavl1a Mo 8 ng组和elavl1a Mo 4 ng组较Con Mo 8 ng组斑马鱼肠神经元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avl1a是斑马鱼肠神经发育过程中重要基因,敲降elavl1a会减少肠神经元细胞数量。

  • 标签: RNA结合蛋白 肠神经系统 斑马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胃不舒服,胃镜来一个,相信这是许多人在肠胃不适后医生给予的建议。同时,医生在建议你采用胃镜做检查一探究竟时,还会问你选择无痛胃镜还是普通胃镜?普通胃镜即不给予患者麻醉药物,进而使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时候插入胃镜进行检查。这个时候,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无痛胃镜,因为普通胃镜‘下肚’时的恶心反应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但是,无痛和普通胃镜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无痛胃镜真的那么好?普通胃镜一点伤害都没有吗?

  • 标签: 胃镜 无痛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以斑马导丝为引导,在尿道狭窄治疗中使用筋膜扩张器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尿道狭窄患者在输尿管镜下置入斑马导丝,通过导丝引导使用适宜筋膜扩张器进行尿道狭窄扩张,置入F16-18导尿管3~4周。结果20例中除1例明显尿道闭锁改为开放手术外,其余19病例均获成功,随访1年,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基本正常。结论筋膜扩张器在斑马导丝引导下行尿道扩张效果理想,该方法实用可行。

  • 标签: 斑马导丝 筋膜扩张器 尿道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斑马鱼观察中药复方四物汤对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明确斑马鱼是否可应用于中药对血液系统调控的研究。方法72只体重在0.14~0.20 g的4月龄成年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用于全部实验,首先取36只斑马鱼用于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的变化观察,另外36只斑马鱼用于四物汤对照射后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研究。采用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剂量20 Gy,吸收剂量率97.33 cGy/min。在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观察中,9只未照射作为0 d对照,余27只斑马鱼分别于照射后第7、14和30天麻醉,收集外周血细胞和肾髓中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绝对数量。依据照射后外周血和肾髓中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判断血液发育动力学特征,藉此实施四物汤的药效观察。四物汤对照射损伤干预实验周期7 d,36只斑马鱼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未照射组、单纯照射组、药物2 000组和药物5 000组,每组9只。两个药物组的斑马鱼按上述条件20 Gy照射后第2天分别置于稀释了2 000倍和5 000倍的四物汤水中饲养,第7天收集各组斑马鱼的外周血和肾髓中细胞,比较判断四物汤对斑马鱼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结果照射后斑马鱼血液发育动态变化明显,血液系统消融作用在第7天最明显,与未照射比较,斑马鱼的外周血细胞和肾髓总细胞数量分别下降26%和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5,28.987,P<0.05),肾髓中髓系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数分别下降46%、79%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57、66.900、9.872,P<0.05),前体细胞下降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4天肾髓中各种细胞数均呈现上升,第30天恢复至照射前水平以上。斑马鱼照射后第2天开始连续6 d给予四物汤,药物5 000组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肾髓细胞总数、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和红细胞分别增加了57%、125%、81%和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8、21.594、15.473、4.594,P<0.05),淋巴细胞增加了59%,而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2 000组各参数均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照射后斑马鱼血液系统发育呈现明显的先抑后扬的动态变化,一定浓度的四物汤对斑马鱼造血系统照射损伤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为中药血液系统调控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斑马鱼 四物汤 血液系统 照射
  • 作者: 龚艺 舒莉萍 陈芳萍 郑丹 官志忠 楼迪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贵阳 550004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体干细胞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4,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体干细胞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4,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贵阳 550004,贵阳妇幼保健院 550004,贵州医科大学地方病与少数民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4,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贵阳 550004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氟暴露对斑马鱼幼鱼骨骼发育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受精后6 h(6 hpf)野生型斑马鱼胚胎,采用氟化钠[NaF,对照组(0 mg/L NaF)、低氟组(25 mg/L NaF)和高氟组(100 mg/L NaF)]暴露至9 d。使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斑马鱼幼鱼的整体氟含量,观察并统计斑马鱼幼鱼的死亡及发育情况,采用茜素红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分别分析斑马鱼幼鱼的骨矿化和软骨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sry相关高迁移率组盒9(Sox9)的同源基因Sox9a、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0.12 ± 0.01)μg/140条]比较,低氟组[(0.28 ± 0.03)μg/140条]和高氟组[(0.64 ± 0.10)μg/140条]斑马鱼幼鱼整体氟含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氟组斑马鱼幼鱼体长较短、鱼鳔发育缺失率和脊柱弯曲率均较高(P均< 0.05);低氟组茜素红染色骨矿化面积、累计光密度(IOD)和矿化椎骨数均较高,阿尔新蓝染色软骨形成面积较低(P均< 0.05);高氟组茜素红染色骨矿化面积、IOD和矿化椎骨数均较低,阿尔新蓝染色软骨形成面积较高(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低氟组OPG mRNA表达水平和OPG/RANKL比值均较高(P均< 0.05);高氟组RANKL mRNA表达水平较高,OPG/RANKL比值较低(P均< 0.05)。结论斑马鱼胚胎至幼鱼时期给予短时间的氟暴露即可造成斑马鱼幼鱼骨骼发育异常,该影响可能与软骨内成骨和OPG/RANKL通路相关。

  • 标签: 斑马鱼 软骨内成骨 骨骼发育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虞淑贞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苍溪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400)【中图分类号】R19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93-01小儿肺炎与感冒均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发生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以春、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两种疾病的症状较为相似,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各家长需要对两者进行鉴别区分,才能避免耽误患儿病情治疗。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小儿肺炎与普遍感冒的发病机制、症状、鉴别区分及预防方法,以期能为各家长提供有效的参考。1小儿肺炎与普遍感冒的发病机制及症状1.1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其并不是指一种疾病,而是指一类疾病,如普通感冒、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咽炎、喉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鼻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可引发患儿出现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喘息、咳嗽、发热等症状。1.2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指的是由不同病原体感染或吸入羊水、油类和过敏反应等引发的肺部炎症,按照感染病原体类型的不同,其可分为病毒性肺炎(感染病原菌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性肺炎(感染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真菌性肺炎(感染病原菌为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囊虫等)、支原体肺炎(由支原体感染所致)、衣原体肺炎(由衣原体感染所致)等多种类型,可引发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查体可有肺部湿啰音、喘鸣音、呼吸急促、发绀等。2小儿肺炎与普遍感冒的鉴别区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小儿发生了发热、咳嗽等症状,患了肺炎,但家长认为是普通感冒,只给患儿服用一些感冒药,待患儿症状加重后才去医院治疗,从而易延误疾病的治疗。因此,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家长也需掌握小儿肺炎与普遍感冒的鉴别区分方法,才能及时发现小儿肺炎,并及时带患儿就诊治疗。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小儿肺炎与普遍感冒:(1)测体温,小儿肺炎大多发热,且患儿体温多在38℃以上,这种发热症状可持续2-3天,给患儿用退烧药,只能短暂退热,而普遍感冒虽然也会出现发热症状,但其一般不会导致患儿体温升高至38℃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较短,用退烧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