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监护电极片的不同安置方法的图像效果。方法采用三组心电监护电极片安置方法各70例,性别随机,年龄都在21-93岁之间,对心电监护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三组方法心电监护图像清晰度有差异。结论采用第一组的安置电极片即左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弓交界处,左肋弓下缘以下部位的区域,能保证心电监护的效果,更好的为临床上全面观察病情提供保证。

  • 标签: 心电监护 电极片 不同位置 效果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及评价。方法根据切口位置将院方收治的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白内障患者69例(72只眼)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Ⅰ组为对照组,上方切口组,共35只眼,Ⅱ组为实验组,左眼切口或右眼切口,共37只眼,在角巩膜缘后用钻石刀做切口,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并对两组术后一周裸眼视力、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平均角膜散光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一周Ⅰ组平均裸眼视力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明显;平均角膜散光度Ⅰ组显著大于Ⅱ组,差异明显。结论左侧或右侧切口可使患者早期获得稳定、良好的裸眼视力,有效减少切口的扩张力,无缝线角巩膜缘切口可靠、安全。

  • 标签: 切口 手术源性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迅速发展.使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即能获得较好的视力。但是手术切口会造成散光从而影响术后的视力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主要着眼于手术切口本身,如:大小、位置、方式等的改变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而忽略了患者术前术后的屈光状态。其实,对术前原已存在的散光,术后可有目的地通过合适的切口以矫正部分术前散光,从而使术后视力更好。本研究根据术前患者散光状态的不同,采用不同位置的切口.观察其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以了解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前患者的不同矫正效果。

  • 标签: 白内障术后 手术切口 散光变化 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术后角膜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牙弓后段不同位置的基骨宽度。方法选取安氏Ⅱ类、Ⅲ类患者各30例。使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原始数字化模型作为对照组T0;利用3Shape软件模拟牙移动,使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获得数字化模型作为实验组(T1、T2、T3)。应用牙槽嵴中心宽度分析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数字化模型进行宽度测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Ⅱ类、Ⅲ类病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实验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磨牙矢状向移动量与上下颌牙槽基骨宽度不调改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安氏Ⅱ类为负性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3,安氏Ⅲ类为正性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38。结论磨牙不同矢状向位置的上下颌基骨宽度测量结果存在差异。

  • 标签: 错畸形 横向分析 牙槽嵴中心 数字化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前臂不同留置部位对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前臂中段三个不同位置(掌侧、背侧和桡侧)各50例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观察比较留置时间、异常情况和病人不适主诉三方面的留置效果。结果:前臂中段背侧留置效果最佳,其次为桡侧,掌侧效果最差。结论:临床中选择前臂中段背侧留置,可有效提高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穿刺位置 留置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48例(7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位置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或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0±0.66)D,术后3月为(0.67±0.59)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2±0.67)D,术后3月为(0.40±0.3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13D,而B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4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患者角膜散光度减小,视觉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源性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工作中测量血压时,血压计汞柱零点位置等于、高于、低于心脏和肱动脉平面时,所测得的血压值有无差异。方法观察200例住院病人,对每例病人进行血压测量3次第一次,将血压计汞柱零点与病人的心脏、肱动脉处于同一平面;第二次,将血压计汞柱零点高于心脏、肱动脉水平10厘米;第三次,将血压计汞柱零点低于心脏、肱动脉水平10厘米;将三次测量的血压值两两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次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测量血压时,心脏、肱动脉保持在同一平面,血压计汞柱零点位置等于、高于、低于心脏、肱动脉平面时,对血压值影响不大。

  • 标签: 血压测定血压计位置血压值
  • 简介:随着肥胖人群的与日俱增,由肥胖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诸如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人类对肥胖的认识自1994年Zhang等成功克隆了一种脂肪组织来源的激素--瘦(Leptin)以来,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标签: 瘦素 抵抗素 胰岛素抵抗 肥胖 糖尿病 瘦素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体对纤维的补充来源于膳食纤维,在当今,缺少膳食纤维成了诸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因此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纤维被认为是除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6种营养物质之外的第7种。

  • 标签: 纤维素 营养素 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 营养物质 蛋白质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 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 11—1 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 的为 A组,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 的为 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情况。结果 B 组 患者术后 3d 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80.00% , 术后 1 月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94.00% ,明显高于 A 组的 56.00% 和 82.00% ;术后 7d 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1.12±0.55 ),术后 1 月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0.76±0.49 ),明显低于 A 组的( 1.39±0.55 )和( 1.17±0.52 ); 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 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术后视力恢复,降低对 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 标签: 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位于120°与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白内障110例(11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依据散光轴向将患者分为顺规散光组40例(40只眼)和逆规散光组70例(70只眼),根据角膜切口位置每组又均分为切口位于120°(11点位)及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两亚组。术后1周、1及3个月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散光轴位变化。结果顺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6,P=0.37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5,P=0.023)。逆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64,P=0.11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3,P<0.001)。结论对于角膜有顺规或逆规散光的患者,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与切口固定于120°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无影响。白内障手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角膜散光轴位变化逐渐减小。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散光,屈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明确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动脉瘤破裂位置与其诱发的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空间分布,明确动脉瘤破裂后不同位置DC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aSAH的患者150例,女90例,男60例,平均年龄为55岁。动脉瘤治疗后24~48 h至少进行1次颅脑CT(CCT)扫描,出血事件后至少14 d再次扫描。分析患者不同位置动脉瘤对应的脑叶DCI的分布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破裂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本组占26.0%(39/150),ACA次之[22.0%(33/150)];其中18.0%(27/150)的患者发生了DCI。女性罹患DCI的比例略高于男性[21.1%(19/90)比13.3%(8/60)]。动脉瘤位置对迟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无影响(χ2=2.57,P=0.77)。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发生DCI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25/134)比12.5%(2/16),χ2=0.15,P=0.61];DCI患者中,最常受影响的区域是同侧MCA区域[32.0%(8/25)],其次是ACA区域[28.0%(7/25)]。DCI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标志。结论破裂动脉瘤的患者,DCI的发生与载瘤动脉的血供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规律。因此,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特定脑区的监测预警是药物干预的前提,必将明显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 标签: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艾汤对症用于子宫不同位置药物流产,分析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我院132例自愿药物流产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6例患者给予自制黄艾汤,对照组66例患者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流产情况(用药后阴道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和流产成功率。结果研究组阴道出血量(110.1±24.3)ml,少于对照组(125.6±29.0)ml,研究组阴道流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研究组完全流产95.4%,高于对照组84.8%,P<0.05。其中观察组子宫前倾、后倾流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黄艾汤可用于流产后能有效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流血时间,提高流产率,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黄艾汤 临床效果 药物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位置的长度为1.8mm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并发症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0例240只眼随机分为3组A组行1200钟位1.8mm透明角膜切口70例(80只眼),B组行1100钟位1.8mm透明角膜切口70例(80只眼),C组行900钟位1.8mm透明角膜切口70例(80只眼)。由同一位医师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分别于术后7d、1月和3月行常规裂隙灯检查、视力检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法,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d时,3组患者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和3月时,C组患者的角膜散光较A组与B组明显减小(P<0.01),但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900钟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最小,能更好的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 标签: 微切口 白内障 超声乳化 角膜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