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翼外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固定前伸下颌矫治器,对照组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下颌前伸3、7、14、28d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取大鼠左右侧翼外肌,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成年大鼠翼外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内,下颌前伸3d时,部分肌丝溶解断裂;下颌前伸7d和14d时,肌丝方向紊乱,肌小节宽度不规则;下颌前伸28d时,局部仍可见肌丝方向紊乱和肌小节宽度不规则.下颌前伸3、7、14d时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肌膜下及肌丝间线粒体增多,形态改变.下颌前伸28d时,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前伸14d时,在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内,终板内神经递质较多.结论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翼外肌细胞结构发生了改变.

  • 标签: 翼外肌 下颌前伸 透射电镜
  • 简介:目的:对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治疗颌骨功能重建患者做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因良性肿瘤术后,创伤造成颌骨缺损患者,进行骨移植,同期或延期种植术;选择性应用骨粉和骨生长引导膜;角化牙根移植,义怕修复。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除1枚未实现骨愈台外,37枚修复重逢全部成功,取得颌面部外形与功能均理想效果。结论:颌骨损伤后,采用非皿管化和血管化骨游离移植,进行即刻或延期牙种植修复技术,能使患者取得颌骨功能性重建。

  • 标签: 颌骨缺损 肿瘤 创伤 种植
  • 简介:目的检测种植体功能矫治器作用下Beagle犬髁突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作用.方法6只Beagle犬,分别在种植体功能矫治治疗后4、8、12周处死,制备左侧髁突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结果VEGF在髁突后上部表达最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VEGF表达在4周时明显增加,在第8周时达到最高.结论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VEGF表达有所增加,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髁突软骨改建,并且更多促进了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髁突软骨内骨形成.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种植体 功能矫治器 髁突
  • 简介:釉质发育不全是一种遗传病.可导致乳牙和恒牙釉质结构异常。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各异.主要包括牙齿结构异常.形态异常及牙齿敏感。本文报告了一例由于钙化不良型釉质发育不全导致严重美学缺陷病例.对其采用复合树脂和烤瓷冠修复.进行功能性美学重建。

  • 标签: 釉质发育不全 诊断 治疗
  • 简介:Ⅱ类错在上下颌骨位置、形态、大小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功能性矫治器治疗Ⅱ类错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部分病例治疗后有复发。因此,探究其复发原因与不同表现形式Ⅱ类错关系,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功能性矫治器适应证范围,对临床有重要意义。本文对Ⅱ类错颌骨特征、Ⅱ类错与颞下颌关节关系及功能性矫治器针对性治疗方面内容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功能性矫治器 Ⅱ类错 颞下颌关节 复发
  • 简介: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是同种异体或异种骨经过脱钙、脱脂、去蛋白处理得到产物,主要成分包括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满意三维空间结构,并且能够诱导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应用DBM进行骨缺损修复治疗显示了良好临床效果,本文针对DBM在骨缺损修复中作用机制及其在口腔颌面部应用做一综述,并展望DBM在牙体牙髓修复中应用.

  • 标签: 脱钙骨基质 胶原 骨形成蛋白 骨修复
  • 简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一种常见先天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常包含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广泛开展,针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发现了大量候选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大多位于易感基因非编码区域,且仅拥有统计学上意义,需要后续功能研究来验证这些突变真实致病性。目前唇腭裂编码区变异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但由于致病机制差异,该法对研究非编码区变异将不完全适用。因此,本文将从大数据利用、软件功能预测及体内外功能实验三方面对非编码区变异后续功能研究进行介绍,为将来更多唇腭裂非编码区突变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非编码区变异 功能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吞咽功能与舌动度及舌压相关性,筛选吞咽功能最佳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门诊复诊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36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级,应用舌运动范围法对其舌动度进行测量评分,同时利用爱荷华口腔行为仪测量其舌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与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之间秩相关系数(rs)及相应P值。结果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rs分别为-0.575和-0.613(均P〈0.05);其中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rs值较舌动度评分rs大。结论舌压与舌动度均可影响口腔癌及口咽癌术后伴舌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其中舌压是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最佳预测指标。

  • 标签: 口腔癌 口咽癌 吞咽功能 舌压 舌动度
  • 简介:目的探讨经下颌后入路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临床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45例,经行下颌后入路功能性肿瘤切除术,并与45例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病例做对比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经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组术后出现唾液腺瘘(χ2=5.29,P〈0.05)、面瘫(χ2=11.28,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χ2=11.25.P〈0.05)等并发症明显低于浅叶切除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时,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术较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腮腺良性肿瘤 下颌后入路 功能性切除 浅叶切除术
  • 简介: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和二腹肌前腹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咀嚼肌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肌电图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对青春期大鼠咬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表达影响。方法:将4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3d组、7d组、14d组、21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佩戴功能矫治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RT-PCR检测大鼠咬肌NT-3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3d、7d组咬肌纤维NT-3免疫阳性染色与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实验14d、21d组NT-3免疫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对照组,NT-3基因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功能矫形下颌前伸可致大鼠咬肌NT-3表达发生改变,并且随着下颌前伸时间延长,NT-3表达量逐渐增加,NT-3表达改变提示咬肌在下颌前伸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改建活动。

  • 标签: 功能性下颌前伸 咬肌 神经营养因子-3
  • 简介:“口腔颌面-头颈部畸形、缺损重建后功能康复研讨会”于2014年7月17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演讲厅成功举行。会议由上海市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邱蔚六院士莅临会议指导,来自市内相关单位近80名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与会。会议邀请包括美国西北大学爱尔赫斯学院丁瑞莹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忠敏教授在内6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报告题目分别是:下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张陈平教授)、上颌骨功能性修复重建(孙坚教授)、喉部手术与嗓音学康复(石润杰教授)、TMD手法治疗与运动(蔡斌主任)、语音科学与语音诊断技术(陈忠敏教授)、吞咽功能康复与训练(丁瑞莹教授)。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功能康复 修复重建 颈部畸形 口腔颌面 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matrixprotein,DMP-1)对功能矫治前伸下颌过程中髁突骨软骨增殖作用,为临床骨性Ⅱ类错[牙合]矫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4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0只,随机等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下颌前伸斜面导板,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实验第1、3、7、14、21、28和35天每组分别处死大鼠5只,取双侧髁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MP—1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中DMP-1表达于第3天开始增强,至第14天达到最高峰,强度-色调-饱和度(IHS)值(85.67±4.51)与对照组(10.67±1.5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P—1参与大鼠下颌前伸过程髁突软骨适应性改建,促进髁突软骨增殖和软骨内成骨。

  • 标签: 下颌功能前伸 髁突软骨 骨改建 DMP-1
  • 简介:本文对1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 患者正畸治疗做了分析,并对10名患者正畸治疗后颅面形态与口颌功能变化做了说明。(1)患者经过正畸治疗,颅面形态改变多为牙齿、齿槽变化,软硬组织侧貌改善不理想,但患者下唇外翻得到改善。(2)正畸治疗后,患者息止间隙减小,下颌各种功能运动得到改善,颞颌关节状况改善。(3)经过正畸治疗,咀嚼肌功能得到提高,肌肉活动协调,但唇肌肌电活动无明显变化。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形态 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BCL6共抑制因子(BCOR)异构体(BCOR-short)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成骨分化能力影响。方法:利用HA-BCOR-short逆转录病毒载体在SCAPs中过表达BCOR-short,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效果;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定量分析研究SCAPs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RT-PCR检测SCAPs中骨涎蛋白(BSP)、骨钙素(OCN)和转录因子AP2A表达。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HA-BCOR-short可以在SCAPs有效过表达;ALP活性结果显示过表达HA-BCOR-short抑制SCAPs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A-BCOR-short明显抑制SCAPs体外矿化能力;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HA-BCOR-short明显抑制SCAPs中BSP、OCN和AP2A表达。结论:过表达BCOR异构体BCOR-short可以抑制转录因子AP2A表达,并且抑制SCAPs体外成骨分化功能

  • 标签: BCL6共抑制因子 异构体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对腓骨+不同钛植入体上颌骨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上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用钛植入体重建颧上颌支柱可行性。方法:分别对腓骨+重建钛板、腓骨+钛网和腓骨+颧种植体3种上颌骨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于双侧后牙区垂直加载,研究钛植入体应力和位移分布。结果:腓骨+重建钛板和腓骨+钛网这2种类型在钛板和钛网转折处应力和位移最大;腓骨+颧种植体在颧种植体植入颧骨处应力最大,在颧种植体中点位移最大。结论:在上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用颧种植体重建颧上颌支柱是可行,而用钛板或钛网重建颧上颌支柱则不可行。

  • 标签: 上颌骨重建 钛植入体 颧上颌支柱 生物力学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建立了正常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牙合]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

  • 标签: 板治疗 特发性髁突吸收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正颌手术 复发率
  • 简介:目的:研究盐酸二甲双胍(MF)对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影响,为糖尿病患者经种植牙给药假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下颌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MF,MTT法检测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增殖、生化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吸收、茜素红S钙染法检测矿化结节形成。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MF可以提高成骨细胞数量和ALP活性,促进钙吸收及矿化结节形成。结论:MF能促进原代下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提高成骨细胞成骨能力。

  • 标签: 成骨细胞 盐酸二甲双胍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