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CDFI联合血清糖类抗原CA125)及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48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健康组。对三组所有研究对象实施CDFI检查,并抽取血液样本测定血清CA125、HE4水平。统计对比3组患者及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病灶转移情况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并统计分析血清CA125、HE4及CDFI单独及联合诊断上皮性卵巢癌价值。结果:3组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健康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较Ⅰ期+Ⅱ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较未转移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诊断方式敏感度、准确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诊断敏感度(93.75%)、准确度(93.75%)较CA125、HE4及CDFI单独诊断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联合血清CA125及HE4水平检测可有效提高上皮性卵巢癌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减少漏诊及误诊,并能为疾病病理分期、病灶是否发生转移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CDFI HE4 CA125 上皮性卵巢癌 诊断效能
  • 简介: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2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147例检出率为12.3%,GICA阳性检出率为12.7%,TP-IgM为11.5%。GICA法灵敏度为98.6%(145/147),特异性为99.3%(1046/1053),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95.4%(145/152),阴性预测值为99.8%(1046/1048)。TP-ELISA法灵敏度为91.8%(135/147),特异性为99.7%(1050/1053),阳性预测值为97.8%(135/138),阴性预测值为98.9%(1050/1062)。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IC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GICA TP-ELISA
  • 简介:甲外科是皮肤外科中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分支,甲单位肿瘤的外科治疗并未被广大皮肤外科医生所掌握。本文主要目的是简要介绍甲单位常见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一些技术和技巧,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部位的暴露、多种肿瘤的切除和术后护理等。

  • 标签: 甲外科 甲单位 肿瘤 切除
  • 简介: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超抗原肠毒素A(SEA)、肠毒素B(SEB)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的特异性IgE(sIgE),分析该超抗原sIgE与慢性荨麻疹相关性,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金葡菌超抗原SEA、SEB和TssT-1的sIgE水平,分别进行金葡菌超抗原(SEA、SEB、TssT-1和SEA/SEB/TssT-1)sIgE比较,并将其浓度与病情程度评分(UA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U患者血清中金葡菌超抗原(SEB、TssT-1和SEA/SEB/TssT-1)s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葡菌超抗原(SEA、SEB和SEA/SEB/TssT-1)sIgE水平分别与CU病情轻中重度和荨麻疹活动评分(Urticariaactivityscore,UAS)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金葡菌肠毒素A、肠毒素B和TssT-1sIgE水平升高,可能与其慢性病程及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金葡菌超抗原 超抗原肠毒素A 肠毒素B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特异性IGE
  • 简介:皮肤附属器肿瘤是一类在形态上分化起源于单一或多个皮肤附属器结构的良、恶性皮肤肿瘤。大多数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容易误诊,皮肤镜可以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目前,有关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镜下表现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综述文献报道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镜下特征,探讨其与组织病理的关系。

  • 标签: 皮肤 附属器肿瘤 皮肤镜
  • 简介:患者女,26岁。口腔口唇黏膜疼痛性溃疡6个月,全身泛发性红斑、丘疹及鳞屑6个月,进行性气促1周。皮肤科情况:头部弥漫性脱发,口腔口唇黏膜溃疡,手背苔癣样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散在角化不良细胞,颗粒层楔形增厚,棘细胞间水肿,广泛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符合界面皮炎的病理改变。腹部CT示右后纵隔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肿瘤后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AB型胸腺瘤。术后患者病情好转,仍在长期随访中。

  • 标签: 天疱疮 副肿瘤性 胸腺瘤 脱发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勃起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50例初次接受化疗的男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进行评估化疗前后勃起功能状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58.0%。其中,CR14例,PR15例,PD21例,SD0例。化疗前勃起功能障碍32.0%,化疗后勃起功能障碍83.0%,化疗前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消化道肿瘤、鼻咽癌、肺癌、淋巴瘤、软组织肿瘤患者IIEF-5评分较化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不同病理类型间IIEF-5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男性肿瘤患者实施化疗后会增加勃起功能障碍,增加其发病率。

  • 标签: 男性肿瘤 化疗 勃起功能
  • 简介: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反应性炎症性皮肤溃疡,为副肿瘤性皮肤损害,伴发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实体性肿瘤少见,我院2017年11月诊治1例疑诊为糖尿病手感染的坏疽性脓皮病合并肾脏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口渴多饮8年,消瘦4个月,右手背部溃烂15d"于2017年11月21日入住内分泌科。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肾脏肿瘤 糖尿病感染
  • 简介:近期,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的热点集中于研究和利用干细胞的肿瘤靶向性,从而达到精确地释放药物或造影剂的目的。同纳米颗粒所实现的靶向性相比,干细胞能够进入肿瘤组织,并定植于该处,而纳米颗粒则会被恶性细胞所吞噬、内化。

  • 标签: 药物载体 干细胞 皮肤肿瘤 肿瘤靶向性 价值 治疗
  • 简介:背景: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典型的恶性肿瘤。良性者少见。方法:作者报道一32岁女性患者,在右外耳道出现一粒状肿块。结果:刮取活检行显微镜检查,发现一界限不清的肿瘤,有腺样分化。虽然细胞异型和分裂相不明显,但观察到paget样扩散。免疫组化提示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源性。结论:本例神经内分泌腺瘤病例报道提示,该病应被包括在累及外耳的疾病中。

  • 标签: 内分泌腺瘤 皮肤神经 少见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PAGET样 显微镜检查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改变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表观遗传的改变以DNA的异常甲基化为主,其主要的机制是由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引起基因沉默。DNA的异常甲基化几乎存在于任何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现对DNA甲基化、DNA甲基化与肿瘤、DNA甲基化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黑色素瘤 皮肤淋巴瘤
  • 简介:背景:皮肤恶性肿瘤占皮肤科医师工作量的主要部分。临床诊断是决定鳞癌(SCC)和恶性黑素瘤是否尽快切除的重要因素。目的:分析在NHS教学医院诊治的恶性皮肤肿瘤的数量和类型,并评估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每一个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个月以上病程的恶性皮损的相关数据。结果:1195例恶性皮肤肿瘤被确诊,其中78%为基底细胞癌、14%为SCC、6%为恶性黑素瘤、其余2%包括Merkel细胞癌、恶性附属器癌和恶性雀斑样痣。81%的肿瘤患者接受皮肤科医师治疗。84%的患者经二级医疗机构的医师正确诊断,但仍有32%的鳞癌被误诊。1195例肿瘤中916例(77%)首选切除,其中92%(843/916)被彻底切除。结论:大部分皮肤恶性肿瘤(968/1195,81%)经皮肤科医师治疗。治疗首选切除,其中91%(767/916)的病例肿瘤被彻底切除。84%的肿瘤临床诊断正确,但32%的鳞癌在外科手术前未被正确诊断。

  • 标签: 皮肤恶性肿瘤 临床诊断 治疗 MERKEL细胞癌 恶性皮肤肿瘤 皮肤科医师
  • 简介:基础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制剂治疗一些免疫性皮肤病成为可能。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相比,生物制剂最大的优点为它们能选择性地抑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而对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无明显损害,其副作用明显降低,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
  • 简介:目的:总结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后5年内生存率、再妊娠情况及卵巢激素变化,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保留生育功能术,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记录并对比患者生存率、再妊娠情况及性激素六项水平。结果:32例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90.6%、87.5%、87.5%;32例患者共妊娠42次,所有患者子女5年随访期间健康无畸形;32例患者均行术后辅助化疗,18例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停经或月经减少,停止化疗半年后,所有患者月经恢复正常;32例患者月经恢复后性激素六项均位于正常范围内;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性激素六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术对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早期卵巢恶性肿瘤 保留生育功能术 疗效
  • 简介:背景:紫外线照射后p53依赖的对DNA损害的反应与p33^ING1b基因有关,近来报道20%的黑素瘤存在p33^ING1b基因突变。目的:分析作者收集的大量新鲜黑素瘤组织和黑素瘤细胞系中p33^ING1b的突变率。方法:通过单链构象多态分析和直接测序法筛查83例原发性黑素瘤和55株黑素瘤细胞系中p33^ING1b的突变。结果:与之前报道相比,作者发现所有黑素瘤中没有体细胞p33^ING1b的突变。分析其结果与以往发表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部分可能由于不慎扩增ING1假基因(INGX)和(或)一些标本污染了鼠ING1。结论:p33^ING1b突变在黑素瘤中很罕见。作者强调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的重要性,以避免假基因扩增,并认为证实遗传同一性和个体细胞系的起源物种很有必要。需进一步研究来阐明黑素瘤致癌机制中p33^ING1b的可能作用。

  • 标签: p33^ING1b基因 原发性黑素瘤 基因突变 肿瘤抑制因子 罕见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 简介:背景:肿瘤的部位是基底细胞癌(BCC)复发的一个很好的预后因子。我们观察到定位于鼻唇沟的肿瘤可能需要特别留意。目的:本研究旨在与低度危险区的对照组BCC患者相比,评估位于鼻唇沟的BCC的状态,以测定其暗含的更复杂治疗或考虑辅助治疗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本文从Mohs外科学数据库中24例鼻唇沟BCC患者。对照组是从该数据库中挑选的颊部或额部的37例BCC患者。评估两组患者在临床、手术和组织病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鼻唇沟BCC患者表现为尺寸较小和未常规治疗前的首发症状,到进展的时间比对照组短,多数病理显示为无侵袭性的组织亚型,但需要较多的手术过程和较复杂的外科重建。结论:本文观察了鼻唇沟BCC患者,尽管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却需要更复杂的外科手术。研究认为该区域需要特别注意,未来还应进行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一观点。鼻唇沟的基底细胞癌:表面“良性”的肿瘤常需复杂手术@GarciaL@NagoreE$DepartmentofDermatology,InstitutoValencianodeOncologia,Valencia,Spain...

  • 标签: 基底细胞 复杂手术 常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