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缺血预处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尤其在限制缺血后心肌细胞坏死的发生以及保护心脏功能方面有非常突出的作用。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多因子,多途径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了体内一系列复杂的发生机制。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机制
  • 简介:颁面部处于人体暴嚣的部位.其损伤在和平时期占全身伤的6.8%~20.2%,其中由于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口腔颌面部外伤占整个颁面外伤的24.2%~35.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口腔颌面部的外伤发病率较很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并且由于颌面部损伤涉及的组织结构复杂。常常影响颅脑、呼吸道等重要器官,常危及患者生命。在急诊救治工作中需要多科协作完成.这就要求医生除熟练掌握本专业外伤的救治技术以外。对于并发症所涉及的医学知识也应有足够的认识。本文针对颌面部损伤中所涉及到的常见并发症.简要分析其发生原因、诊断和救治方法。

  • 标签: 颌面部损伤 急救 并发症
  • 简介:心脏破裂是外科危重急症,麻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麻醉处理重点在维护心、肺、脑、肾功能,控制休克,防治DIC及MSOF。作者自1998-2004年期间曾处理9例心脏破裂的麻醉,今报道处理体会如下。

  • 标签: 心脏破裂修补术 麻醉处理 危重急症 MSOF 肾功能 DIC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和结肠镜同期检查病人给予施行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可行性和麻醉要点。方法:60例拟同期施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术患者,实施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对内镜插入刺激的耐受性,手术操作的顺利性,病人苏醒期情况,离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对麻醉效果的总评价。结果: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在麻醉前、后以及转运途中,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变化(P>0.05);接受肠镜检查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P<0.05),需对症处理。患者对插入胃肠镜的刺激、耐受都良好。麻醉苏醒及离院时间均短,清醒质量高。患者完全苏醒后对麻醉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对同期施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实施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是安全可行的,使检查顺利进行,避免患者的不良反应,麻醉风险较少,但强调重点监测,以预防发生意外。

  • 标签: 胃镜 结肠镜 同期检查 静脉麻醉 丙泊芬 不良反应
  • 简介:困难气道仍是目前麻醉医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麻醉专业学生能够更系统了解、熟悉和掌握有关困难气道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达到了较好建构困难气道知识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困难气道 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 简介:患者,女性,76岁,身高150cm,体重59kg,ASAⅢ,无痛性黄疸,皮肤瘙痒二周,拟诊,阻塞性黄疸,胆囊炎,胆石症,Mirizzi综合征,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入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察术。

  • 标签: 气管狭窄 胆囊手术 麻醉处理 病例报告
  • 简介:吸入性麻醉剂的预处理效应Cope等最早发现在离体兔心肌,用异氟烷处理时,其心肌保护效应持续时间超出了给药时间[Copeta1.1997]。离体心脏灌流时予2MAC的氟烷、安氟醚或异氟烷5min可以减小大约75%的梗死容积,即便在缺血前10min将麻醉剂清除,该保护效应依然存在。因此称其为吸入性麻醉剂介导的预处理效应。

  • 标签: 离体心脏灌流 预处理效应 保护作用 吸入性麻醉剂 脊髓 保护效应
  • 简介:一女性后纵膈占位患者在全麻下行肿瘤摘除术,术中探查按压肿瘤时患者突然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危象。快速病理检查提示嗜铬细胞瘤.随停止进一步手术。经过18天的精心准备后.再次手术.顺利切除肿瘤。后纵膈嗜铬细胞瘤极其罕见,容易误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 标签: 后纵膈 嗜铬细胞瘤 麻醉
  • 简介:目的:本文分析25例急性胰腺炎的麻醉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2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分为A组(N=15)和B组(N=10)。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为主,术中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常规机械通气。B组采用中剂量芬太尼(15~32ug/kg)静脉全麻为主并复合硬膜外麻醉,术中除补充容量,纠正休克外,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以及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术中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6ml/kg)加PEEP(5~15cmH2O)的模式。术毕两组病人均送ICU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病人术后肾衰、呼衰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A组为40%。B组为40%。术后死亡率A组为26.7%,B组为20%。两组并发症及术后转归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严重,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术前治疗、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术中综合治疗,机械通气模式、术后监护治疗都影响病人转归。本文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无差异,B组在麻醉选择及综合治疗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麻醉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肿瘤病人术中回收血液中癌细胞和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GC-170胃癌、LOVO大肠癌细胞分别加入浓缩红细胞中,采用水浴加温法,随机分为7组:37℃(对照组)、42℃、43℃、45℃、47℃组,均40min,以及42℃20min组和42℃60min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细胞和红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活性细胞,观察并记录肿瘤钿胞活细胞计数、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Brdu标记、免疫组化检测癌细胞DNA代谢物;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热处理后各组14天后均有肿瘤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除42℃、20mln组外各组肿瘤细胞的计数、Brdu标记率、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2℃20min和42℃40rain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热处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加重,42℃、40min热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热处理 离体血液 肿瘤细胞 红细胞 酶活性 输血
  •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术。术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术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术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 标签: 病人 术中 OPCAB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处理 静注
  • 简介:男,40岁,体重61kg。24h前患者用汽油引燃白焚未遂致头面部Ⅲ度烧伤、上呼吸道烧伤和双前臂Ⅱ度烧伤入院。体温38.6℃、呼吸急促28tpm,血压130/81mmHg,脉搏123bpm,意识清楚,烦躁,强迫性端坐姿式,面部及口周肌肉严重挛缩,面部创面及口腔大量渗液不止,伴随吞咽障碍。化验检查:

  • 标签: 上呼吸道 烧伤 术前会诊 呼吸道管理 局部浸润麻醉 气管切开术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1岁,体重68kg,身高175cm。因咳嗽、咳痰、伴喘息一月入院。平素健康,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吸烟40年,每天1包,已戒烟1年。查体:脉搏128次/分钟、呼吸25次/分钟、SpO295%、血压110/70mmHg,头颈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对称,

  • 标签: 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困难气道 呼吸运动 头颈部检查 临床资料 SPO2
  • 简介:颈部或颌下部感染性病竈施行手术治疗,如果选用颈丛阻滞麻醉,有可能引起感染病竈播散。因此,有人主张列为禁忌症,但作者仍选用“一针注射法”颈丛阻滞完成该类手术468例。今报告如下。

  • 标签: 颈丛阻滞麻醉 颈部 手术 感染性 播散 颌下
  • 简介:目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多次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右侧颈动脉永久性阻断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实验期间不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实验组为右颈总动脉压迫组,压迫方法采用颈总动脉外充气球囊压迫技术.实施压迫时囊内充气压为160mmHg;每次压迫时间根据,预实验公式计算:次缺血时间:次数X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h(总时间为20d)。各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10和20d,分别采用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家兔右侧大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于实验第20d用注射器将内囊充气压力达160mmHg后不放气.持续完全阻断右侧右侧颈总动脉血流.观察记录家兔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取脑组织标本。光镜下对比观察二组相同部位神经元的病理学及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实验期间二组家兔之间均没有观察到兴奋、躁动.嗜睡.活动、行为及胺。体运动障碍等异常症状。从DSA显像结果表明,在实施右侧颈总动脉外压造缺血预处理的第10d。造影剂已经通过willis环进入右侧大脑动脉,与压迫第1d比较右侧血管显影非常清晰.但与左侧比较右。后外上段侧枝未见显影。在实旗压迫处理的第20d,DSA血管显像左右两侧无差异.右后外上段血管显影也非常清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右侧(缺血i:侧),病理标本。在400倍镜一个视野下的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组为5.3±0.5对照组为3.5±0.4,实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大脑Willis环及其相应的侧枝循�

  • 标签: 多次缺血预处理 侧枝循环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