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比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住院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致病因素。目前,对于CIN尚无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 标签: 降血脂药 肾病 肾功能不全 内皮 血管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发生造影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患有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3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血清肌酐浓度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即造影肾病组(CIN组)58例,非造影肾病组(非CIN组)312例,回顾性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造影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58例发生CIN,发生率为15.67%;相关分析发现年龄(r=0.193,P〈0.001)、Ⅱ型糖尿病(r=0.104,P=0.045)、肾功能不全(r=0.331,P〈0.001)、糖尿病肾病(r=0.150,P=0.004)、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r=0.164,P=0.002)、贫血(r=0.127,P=0.015)、利尿药(r=0.300,尸〈0.001)的使用与CIN发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手术前后使用利尿药为造影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和手术前后使用利尿药是PCI治疗后造影肾病的危险因素,在进行PCI治疗前应进做好预防措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造影剂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的疗效.方法:选择病情,年龄相匹配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替洛尔组(n=126)、美托洛尔组(n=122);另设对照组(n=124).观察并对比患者用药1、2、3、4周后血压、心率、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功能及心性死亡等情况.结果:治疗组2周后(1)控制最佳心率值(50~65次/min)例数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34/124),P<0.05,阿替洛尔组为81.8%(103/126),美托洛尔组为73.0%(89/122);(2)控制最佳血压值(90~100/55~60mmHg)例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2%(61/124),P<0.05,阿替洛尔组为73.8%(93/126),美托洛尔组为64.0%(78/122);(3)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梗死后心绞痛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4周时心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阿替洛尔组疗效优于美托洛尔组.结论:β1-受体阻滞尽早应用于AMI急性期能改善失衡的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及保护心功能,预防心脏突发事件,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 标签: Β1-受体阻滞剂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观察 疗效 阿替洛尔
  • 简介: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单用 联用 进展
  • 简介:《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InternMed)2013年8月5日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该项研究评价了绝经后女性应用不同级别的降压药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CCB)与乳腺癌危险相关,该研究是首个发现长期应用CCB与乳腺癌危险关系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确证这一发现并评估潜在发生的生物学机制。

  • 标签: 乳腺癌 钙离子拮抗剂 应用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 简介:目的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的最优剂量。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于2013年6月~8月间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疑似冠状动脉病变住院患者9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龄28~87(58.7±6.2)岁。将患者随机分成A组(30例,对比用量为0.7ml/kg)、B组(30例,对比用量为0.6ml/kg)和C组(30例,对比用量为0.5ml/kg),推注浓度为350mgI/ml,注射速率均为5.0ml/s,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评价CT图像质量。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C组右冠状动脉远段和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左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平均CT值均比A组和B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Ⅳ级图像957个(92.7%)、Ⅲ级图像54个(5.2%)、Ⅱ级图像21个(2.1%),图像质量较高。B组中3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50%狭窄共219段,左冠状动脉主干2段,右冠状动脉71段,左回旋支57段,左前降支89段,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96.1%、98.0%、86.3%。结论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的最优剂量为0.6mg/kg,推注浓度为350mgI/ml,此剂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度较高。

  • 标签: 对比剂 多排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ARB)治疗和长期规律随访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长期随访23例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接受ARB治疗和31例应用ACEI治疗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ARB组生存患者治疗5年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ARB组与ACEI组5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别(52.17%:48.39%,P〉0.05);(2)ARB组中高龄、肌酐清除率(Ccr)降低的患者死亡率高(P〈0.01);(3)ARB组中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的患者大多死于心力衰竭恶化(75%),而猝死和明确死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占死亡总数的25%;尽管规范地进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5年死亡率仍高达52.17%。长期接受ARB治疗的生存患者,其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32.5±1.6)%:(44.5±3.2)%,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减[(66.3±2.0)%:(60.2±2.9)%,P〈0.05],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5)。结论:部分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可能从ARB长期治疗中获益。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死亡率
  • 简介: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病情多较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治疗不及时,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及时合理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本文观察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UAP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阿司匹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 标签: 骨桥蛋白 心绞痛 危险性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镇静和抗精神病药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对197例有情绪、失眠和精神病者,在使用镇静或抗精神病药前和用药1w后,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用药前窦性心动过速较用药后明显增多(P〈0.05),而用药后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Q—T延长较用药前显著增多(P〈0.01)。结论镇静和抗精神病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应给予重视和预防。

  • 标签: 药物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β受体阻滞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5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阿替洛尔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将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心率、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阿替洛尔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率三方面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在无临床禁忌的情况下,小剂量β受体阻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心绞痛 Β受体阻滞剂 药物治疗 阿替洛尔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流速对比注射方案对多层螺旋CT冠状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冠脉CTA患者56例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给予对比速率3.0ml/s和4.0ml/s进行16层MSCT冠状静脉CTA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冠状静脉的显示率、显示评分及CT值。结果4.0ml/s组CT值优于3.0ml/s,两组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左室后静脉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冠状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00%。但显示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流速4.0ml/s显示冠状静脉总体优于3.0ml/s,但两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对比剂 多层螺旋CT X线计算机 冠状静脉 注射速率
  • 简介: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而针对血小板激活途径的药物成为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循证医学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血小板 ADP受体 P2Y12受体 拮抗剂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0.4%,显著优于对照组(51.1%),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较好药物.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阴性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而冠脉造影阴性的病人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合造影结果综合分析.结果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而冠脉造影阴性病人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共诊断7处不稳定斑块.结论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冠脉造影阴性冠心患者的不稳定斑块.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不稳定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钙蛋白T(cTnT)对不稳定心绞痛(UAP)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80例UAP患者入院当天、第2天、第3天血浆cTnT水平,据cTnT≥0.1ng/ml或<0.1ng/ml将患者分为cTnT升高组和正常组,观察住院期间UAP胸痛发作时ST-T变化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结果:在80例UAP中cTnT升高者24例(30%);正常者56例(70%);cTnT升高者24例中发生AMI3例(12.5%),其中死亡1例,cTnT正常者无1例发生AMI或死亡;cTnT升高组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100%(24/24)高于正常组的0%(0/56)(P<0.01).结论:cTnT测定对判断UAP在短期内发生AMI和心性死亡预测价值,可作为UAP危险度分层指标.

  • 标签: 心肌蛋白T 不稳定心绞痛 危险度分层 UAP 酶联免疫法
  • 简介: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4例U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卡尼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2.0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ST段压低≥0.05mV的导联数(NST)和12导联中ST段压低幅度总和(∑ST)均显著减少和减小(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卡尼汀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1.58±0.03)次/周比(1.28±0.01)次/周]、发作持续时间[(0.31±0.03)分/周比(0.15±0.03)分/周]、NST[(1.55±0.04)个比(1.04±0.10)个]和∑ST[(0.27±0.02)mV比(0.15±0.01)mV]减少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卡尼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治疗结果 左卡尼汀
  • 简介:目的评价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1993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1日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VIP、WANFANG、CochraneLibrary、Pubmed数据库中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对比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包含了15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OR=4.22,95%CI:3.09~5.76,P〈0.01]及心电图改善[OR=2.48,95%CI:1.97~3.13,P〈0.01]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鉴于纳入文献质量整体较差的局限性,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心通胶囊 不稳定型心绞痛 META分析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最显著的病变是脂质氧化,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其中起关键作用。OX—LDL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损伤内皮、表达黏附分子、募集白细胞、以及形成泡沫细胞等。此外,增高的OX—LDL还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以上功能主要是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来实现的。1997年Sawamura等首次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上发现了OX—LDL的受体——凝聚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它可以中和降解OX—LDL,进一步引发斑块内细胞凋亡、基质降解和炎性反应,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 标签: 受体 LDL 动脉硬化 细胞凋亡 不稳定宽块
  • 简介:在2006年11月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一个名为ADVANCE的试验结果引起与会人士的高度关注。这项研究显示,在针对亚洲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基于硝苯地平控释片的联合治疗方案优于氨氯地平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结论充分说明,合理选择降压药物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这对我国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高血压治疗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亚洲人群 联合治疗方案 硝苯地平控释片 原发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