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V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经DCG监测有一过性ST段抬高,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冠心病、VAP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检出缺血性ST段抬高163阵次,伴有典型症状发作156阵次,占95.7%;伴不典型症状发作7阵次,占4.30%。缺血发作时心率〈85次/分,占78.5%,夜间发作次数大于白昼,且缺血发生于前、侧壁者居多。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8%,缺血发生于前、侧壁,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发生于下、后壁,以窦性心动过缓伴传导阻滞占多数。结论VAP具有一过性发作特点,疼痛重、预后差,且多于夜间发作,常伴发高危性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DCG是在日常生活中检出VAP发作的重要手段,能极大的提高其检出率。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52例Af者性别、年龄、发作特点、心电改变、病因联系等予以分析。结果①60岁以下(A组)28例,61岁以上(B组)3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性别间无差异;②冠心病2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1例,其他占49例,以冠心病居多,性别间也无差异;③阵发性Af56例,A组11例,B组45例,两组间有差异(P〈0.05),性别间无差异;④特发性Af17例,A组16例,B组1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以女性居多占10例;并以白天(8AM-8PM)发作占13例,仅4例发生在8PM~2AM。结论DCG可发现Af的发作特点,对阵发性Af、特发性Af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阵发性房颤 特发性房颤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心性
  • 简介: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因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为病人和医师所忽视.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2月~1999年10月确诊冠心病的102例老年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SMI发作特征,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是现代临床心电图学的重要发展和分支,是美国理学博士Hoher于1957年首创,1961年由Gilson等用于临床。常规心电图(ECG)仅描记数十秒钟,所获信息仅能显示当前状态下安静时的心电变化,对一些短暂的、有时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不能显示,诊断价值也就受到限制。DCG24h监测弥补了ECG的不足,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本文对2006年以来本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的ECG与DCG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在新生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心律失常诊断 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新生儿 常规心电图 心电图学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等其它心电检测方法.以往的报告与分析多认为在心律失常的检出中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早(PVS)最为多见.但我们在检测中发现房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在老年器质性心脏病组检出的心律失常以房性为主,与其它报告不同,特报告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 标签: 房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导联 临床使用 高危 DCG 静态心电图
  • 简介:心律失常是冠心病(CHD)好发的并发症,也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为了解24h早搏发生的规律,将本院1998~2000年近3年107例确诊冠心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早搏 分布
  • 简介:目的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结合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2例行DCG及TET且同时行CAG者,分析DCG及TET对CHD诊断价值。结果12导联24小时DCG诊断CHD的敏感性69.9%,特异性79.9%;TET的敏感性74.2%,特异性73.9%;两者联合时敏感性84.6%,特异性为94.2%。结论DCG与TET的结合,可作为CHD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单项检查明显增高。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心绞痛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ECG)与DCG发生SMI的差别.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伴有SMI发作在DCG中的检出率为52.5%、80%,ECG检出率为2.5%、7.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1).结论DCG在诊断SMI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24h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 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O.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 标签: 更年期 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头颅CT动态变化.方法对7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后24~48小时内有20例(27.4%)患者继续出血,其中15例(75%)病情加重.24~48小时后脑水肿与占位效应的高峰持续时间:出血量≤20ml的于发病后5~10天,出血量21~60ml的于起病后10~15天.血肿量越大,其程度越严重.神经症状和体征轻于CT改变.结论脑出血后占位效应有两个高峰:第1个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主要是继续出血,与临床症状加重相关;第2个高峰持续时间于发病后5~15天,由水肿进展引起,与临床病情加重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脑出血 CT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 标签: 高血压 肾性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 简介:目的评价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对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提供个体化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科室已经完善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并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测得结果清晨高血压者占总人数40%,下午高血压者占30%,夜间高血压者占30%,随机分组后每组分别有清晨高血压者30例、下午高血压者17例及夜间高血压者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试验组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指导个体化用药、合理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指导。观察1、2、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平稳控制情况及治疗依从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院1个月后试验组完全依从性患者为66.7%(33/50例),高于对照组的51.3%(26/50例),试验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81%,高于对照组的53%。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完全依从性患者为86.4%(43/50例),高于对照组的60.0%(30/50例),试验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55%。试验组的降压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指导个体化、有效的用药,有利于血压趋于平稳,能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并且能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及预防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减少心脑病变所致死亡的危险。

  • 标签: 动态血压 高血压 健康宣教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非创伤性检查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受。为进一步探讨DCG在SSS诊断中的价值,本文对138例受检查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1月至1998年4月由临床拟诊窦性心动过缓和疑为SSS作DCG监测者共138例,其中男89例,女49例,年龄24-74岁(平均49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诊断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了解在间歇出现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中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TTM)和动态心电图的价值和效价。方法:100例主诉间歇性心悸、头晕、黑朦或晕厥的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51.38±12.64)岁。随机分为TTM检查组(TTM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组(动态心电图组)。TTM组患者平均佩带TTM(3.85±2.94)d,每天收费30元,动态心电图组患者佩带24h动态心电图,收费170元/d·人。结果:TTM组检出心律失常30例(60%),动态心电图组检出31例(62%),P〉0.05。前者检出心室颤动等重要心律失常比后者多(P〈0.01),检出心律失常每例所需费用动态心电图组约是TTM组的1.5倍。结论:对于间歇出现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价效更好。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费用效益分析
  • 简介:  目的:观察咪达普利对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口服咪达普利,观察治疗前后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及血压谷/峰值。结果:治疗后诊室血压总有效率86.49%,其中收缩压下降12.39%,舒张压下降15.12%;24hABPM:白昼、夜间均值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0.7%和73.1%。结论:咪达普利对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有持续稳定的降压效果。

  • 标签: 咪达普利 老年人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