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堵塞的原因,提高管道护理质量。方法统计30例食管癌术后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患者管情况,记录管时泵注方法、泵注速度、置管时间、注入药物的种类,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泵注方法发生管几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泵注发生管明显少于持续泵注。不同泵注速度发生管几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泵注速度≥50ml/h时极少发生管,而泵注速度〈50ml/h时,管几率明显增加。置管时间超过12d时,管的几率明显增加(P〈0.05)。注入不同药物发生管的几率存在差异,注入糖衣片或肠溶片时发生管几率高于注入普通药物(P〈0.05)。结论避免慢速、持续泵注、做好长时间置管护理和药物的充分溶解是保持营养管通畅、肠内营养成功实施的关键。

  • 标签: 食管癌 营养管 堵塞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集柬干预措施在预防肿瘤病人机械通气痰痂堵塞管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两所医院行术后气管插管的肿瘤病人7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8例)和实验组(4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集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痰痂堵塞管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痰痂堵塞管道发生率为12.4%,实验组为3.7o/oo,实验组堵塞管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集束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肿瘤病人气管插管痰痂堵塞管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

  • 标签: 肿瘤 机械通气 集束干预 痰痂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的主旨是无菌空针活塞头上胶塞在气管切开病人全管中的应用。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为我院就医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的50例病人,研究的年限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通过随机平衡法的方式将这50例病人分成了甲组和乙组,每组有25例病人,甲组的病人提供胶布缠绕无菌空针的针头帽制作成管器来进行全管,乙组的病人则使用无菌空针活塞头上胶塞来进行管,比较两组病人在使用不同的管方式后,出现感染的情况以及呼吸困难情况、管器脱落的发生率,同时对两组病人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同的管方式应用于两组病人后,乙组病人出现感染的机率更低,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也更低,包括管器脱落的发生率也低于甲组病人,该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也更高(P

  • 标签: 无菌空针 活塞头上胶塞 气管切开 全堵管
  • 简介:摘要: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因其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1],因此是肿瘤患者放化疗首选的静脉通道。因肿瘤患者住院时间较长,输注药物的特殊性或维护不当所导致PICC管,出现管后,致使静脉给药受阻,影响整体治疗效果,要求做好护理干预及维护工作。我科发生1例PICC管,现报告如下。

  • 标签: PICC置管,PICC堵管,肿瘤患者,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症的综合性护理策略对治疗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控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3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症患者,采用包括一般护理、专门的皮肤护理及心理和情感支持在内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关注指标包括皮损的恢复时间、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所有参与患者的皮损在平均37天内获得痊愈,未观察到复发现象。综合性护理策略有效控制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衰竭。生命体征在整个治疗期间保持稳定。结论:针对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症的综合性护理策略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建议未来研究扩大样本量并强化心理支持措施,以进一步验证护理措施的效果并推广至不同地区和人群。

  • 标签: 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症 护理 临床实践 护理体会
  • 简介:[ 摘 要] 目的:探讨和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科患者PICC管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方法: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于2021年6月成立QCC小组,圈成员7人,通过选取圈徽圈名以及主题,活动计划,现状调查,要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以及检讨改进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血液科患者PICC管发生率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血液科PICC管发生率从8% 降至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 品管圈 血液科病房 PICC 堵管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后发生管的原因及护理服务对策。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采取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40例,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重视营养支持期间,加强全面、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营养指标改善状况。结果本组病例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52.3±19.5)h,肠道恢复排便时间为(79.2±14.7)h,平均住院天数为(13.3±3.7)d。相较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均明显改善(P

  • 标签: 食管癌 十二指肠 营养管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口腔肿瘤术后出院患者鼻空肠营养管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随访2020年7-12月科室口腔肿瘤术后带鼻空肠营养管出院患者(包括管及未管患者家属),收集管发生原因及出院后患者及家属对鼻空肠营养管自我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汇总基础信息及出院后防管措施的掌握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肠营养管使用天数、是否使用药物注入、是否发生过管或导管不通畅的情况等。找出管发生的原因,进行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评价,制订规范的鼻空肠营养管出院患者防管健康宣教内容、宣教方法及执行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将2021年1-6月科室口腔肿瘤术后带鼻空肠营养管出院患者作为实验组,按照科室制定的出院防管健康宣教规范实行出院宣教,出院时进行相关内容考核,出院后随访重点提醒。比较前后两组空肠营养管管发生率。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实验组口腔肿瘤术后带鼻空肠营养管出院患者在院外行自我肠内营养期间管发生率为 2.3%,低于实施前组的13.7%(χ2 =3.945,P=0.046)。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口腔肿瘤术后带鼻空肠营养管出院患者管发生率。

  • 标签: 口腔肿瘤 鼻空肠营养管 品管圈 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品管圈对降低ICU肠内营养管管率及对护理质量评分的影响展开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2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6例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品管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管管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管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品管圈管理,有助于降低管率,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在降低晚期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3-2020.7收治的晚期肺癌的患者74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参照和实验两组,每组37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实验组应用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进行护理。对于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管率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管率低于参照组中心静脉管率,P

  • 标签: 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 晚期肺癌患者 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率 效果
  • 简介:【摘要】对 2020年 2月 7日 开远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1列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症患儿局部皮损创面采用夫西地酸乳膏、湿润烧伤膏混合药物治疗 12 天后改为单纯性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治疗 12 天后,创面明显缩小,患儿出院,于家中自行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出院随访,创面大部分愈合,愈合皮肤留有少许色素沉着,无明显增生性瘢痕形成。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湿润烧伤膏 疗效
  • 简介:大疱性表皮松型药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重症药疹,发生于使用致敏药物后。任何药物经过各种使用途径均可能引起,尤其以安眠镇静药、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抗生素等药物所致为多。重症药疹有时会危及生命,其治疗以排泄致敏药物、应用激素及对症处理为主,护理尤需专业、细致。2004年7月,我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药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降低急诊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管率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效果。方法:本次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所有的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各5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堵塞与留置时间,比较失效模式下两组患者的留置安全质量风险优选指数(RPN)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管率为6.00%,低于常规组的20.00%(P<0.05),留置时间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RPN值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FMEA在降低急诊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管率中通过系统性分析、团队协作、预防性措施等,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堵管率 RPN值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