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作者: 徐兴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 第3期
  • 机构:屏山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四川 屏山 645350
  • 简介:目的:探究微创痔疮手术治疗痔疮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影响。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3月严重痔疮患者100例为研究的对象,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中实施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试验组则实施微创痔疮手术治疗,分析2组痔疮患者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严重痔疮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为6.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痔疮患者接受微创痔疮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且可缩短患者的手术用时和康复时间,意义重大。

  • 标签: 微创痔疮手术;痔疮;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如何加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2008年138例我院急诊科及ICU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发生VAP资料,并将2001—2004年68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05-2008年70例患者设为加强组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发生的VAP24例,发生35.3%,死亡16例,病死66.7%;加强组发生VAP9例,发生12.9%,死亡3例。结论加强综合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VAP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加强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近4年来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支原体检测阳性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4年来的3278例男性不育患者和34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联合检测对精液标本中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近4年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总阳性为35%-50%,以脲原体属为主,其阳性为31%-4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012-2014年各种支原体阳性变化不大;2015年总阳性和脲原体属的阳性高于前几年的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9例男性不育者支原体阳性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分别为37.8%和32.1%。在10种抗菌药物中,脲原体属对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较低,均小于5%,4年中对各种药物的耐药变化不大。结论该地区近4年来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支原体阳性较高,且以脲原体属为主,多集中于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与前3年相比,2015年阳性明显升高,近4年来各种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不大,治疗上应首选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标签: 脲原体属 人型支原体 不育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用夫西地酸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方法对2012-2014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应用夫西地酸的半岁以下患儿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所有138例应用夫西地酸治疗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新发黄疸或原有黄疸加重的情况;其中64例用药前后检测了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的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Ibil/Tbil)比用药前下降了约8%。结论该系列应用夫西地酸的患儿中未见该药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明显影响。

  • 标签: 夫西地酸 胆红素 不良反应 黄疸
  • 简介: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查阅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上海中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使用量(以antibioticsusedensity,AUD表示),及同期该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耐药,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该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429株(不包括2周内重复菌株),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标本(92.3%)。在2009年和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分别为:亚胺培南9.1%和45.7%、头孢哌酮-舒巴坦18.2%和4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7%和48.6%,上述结果显示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均有上升。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7.3%和54.3%,P〈O.()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6%和14.3%,P〈0.01)的检出也明显升高。亚胺培南(AUD:2.32上升至4.96)、头孢哌酮-舒巴坦(AUD:0.16上升至7.5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UD:2.19上升至4.76)的使用强度呈明显上升。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与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570,P值为0.067。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0.01,R=0.88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0.031,R=0.647)的发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也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强度相关(P=0.038,R=0.630)。结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增加相关。

  • 标签: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
  • 简介:目的对我国现有抗艾滋病一线用药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用于基线CD4≤200/μL以及200~350/μL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资料,应用STATA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临床病例109份,其中CD4基线值≤200/μL组共78例,200~350/μL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以及传播途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D4上升数值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HIV感染患者,在开始用药第1年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无差异,其长期疗效与不良反应差异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治疗结果 药疹 CD4细胞数
  • 简介:目的探讨我国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和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国15个省市28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655株,琼脂稀释法测定该菌加入外排泵抑制剂羟基氰氯苯腙(CCCP)前后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RTPCR检测外排泵MexAB-OprM和孔蛋白OprD2的表达水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结果收集到的655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分别为52.5%和59.2%,加入CCCP前后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无明显变化;52.0%(51/9B)美罗培南耐药株MexAB-OprM显著高表达(P〈0.05),43.7%(59/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显著低表达(P〈0.05),14.8%(20/135)亚胺培南耐药株OprD2表达缺失;SDS-PAGE和Western—blot显示与标准菌株PAO1相比,OprD2表达水平减低菌株ZZ20显影减低,表达缺失菌株BJ1不显影。结论MexAB-OprM表达升高和OprD2表达降低甚至缺失是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外排泵 外膜孔蛋白 羟基氰氯苯腙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q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000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log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X^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Α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高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过度使用有关。本文作者等研究了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与MRSA和氟喹诺酮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的相关性。本研究共分为3个时段:干预前期(2000年1月-2005年8月),干预期(2005年9月-2006年3月)和干预后期(2006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分段回归分析方法评估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用量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耐氟喹诺酮类 铜绿假单胞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药物使用 分离率 氟喹诺酮类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标签: 痰菌阴性肺结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3 骨桥蛋白 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