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中国小学生夜间遗尿患病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城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研究,抽样方法为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发放问卷23791人,21755人返回的问卷符合质量控制要求。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小学生遗尿的患病;以是否遗尿为因变量,《儿童一般生活质量评估调查问卷》25个条目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遗尿与非遗尿儿童生活质量各条目的差异。结果中国小学生遗尿患病为4.6%,调查的9个城市遗尿患病以武汉最高(7.4%),上海最低(3.3%)。中国小学生遗尿男女生之比为1.51:1。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遗尿与常常被人责骂(除父母、老师外)、常常伤害他人、常常生病和常常被老师责骂等生活质量因子具有正性关系;遗尿与通常有很多好朋友、常常帮助他人、通常认为父母是爱他的和通常用功学习等生活质量因子具有负性关系。结论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国小学生遗尿患病为4.6%,遗尿与儿童生活质量中环境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遗尿症 患病率 生活质量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水平、危重病评分的关系。方法确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早产儿ACE基因型,生后第1天、3天、7天分别检测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85例早产儿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II基因型32例,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第1天DD基因型和ID基因型ACE水平分别为33.42±7.93U/L和31.53±7.56U/L,显著高于II基因型的25.53±7.56U/L(P〈0.01);第3天和第7天,三者ACE水平逐渐下降,但仍是DD高于ID,两者显著高于II。比较危重病评分,生后第1天DD基因型为’87.37±8.30,低于ID基因型的95.82±5.85和II基因型95.88±6.85,差异有显著性,ID和II间差异无显著性;第3天,DD基因型显著低于ID基因型(92.95±7.10VS96.94±5.85,P〈0.05),与II无差异,ID和II间也无差异;第7天,三者间无差异。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新生儿危重症有相关性,DD基因型携带者的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会对血清ACE水平有所影响,但决定ACE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异。

  • 标签: ACE基因多态性 血清ACE水平 危重病评分 早产儿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出生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3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颅脑B超和MRI检查诊断脑损伤,ELISA检测血清EPO、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比较不同血清EPO水平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分析血清EPO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清EPO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304例早产儿中发生脑损伤125例(41.1%);低水平EPO组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明显高于中高水平EPO组(P〈0.01);脑损伤早产儿血清S100蛋白、NSE、MBP水平均高于无脑损伤组(P〈0.01);血清EPO水平与S100蛋白浓度、NSE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低出生体重、窒息复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贫血和低血清EPO水平均是脑损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EPO低水平的早产儿脑损伤发生高,血清EPO水平与早产儿脑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损伤 危险因素 早产儿
  • 简介:目的分析微量血气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入院时间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的患儿入院当日首次同步使用微量血气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血清TBil值,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散点图分析两种方法TBil检测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①共纳入123例患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TBil检测值为(292.6±113.4)μmol·L-1,其中TBil<200、~300、~400和>400μmol·L-1的患儿分别为32、33、35和23例;微量血气分析仪对应的TBil检测值均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0.001)。②在123例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il检测值在<200、~300、~400和>400μmol·L-1的患儿中,两种检测方法TBil检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88、0.81、0.78和0.88,P<0.001;平均偏倚分别为(30.9±25.6)、(15±12.5)、(23±18.3)、(39±28.3)和(52±25.3)μmol·L-1,95%CI分别为-19.2~81.0、-9.5~39.6、-12.9~58.9、-16.5~94.5和2.3~101.7μmol·L-1,TBil值在95%CI以外者分别占4%(5/123)、9%(3/32)、3%(1/33)、3%(1/35)和4%(1/23)。结论微量血气分析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胆红素值线性相关性较好,但一致性较差,故微量血气分析仪仅可作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值的补充。

  • 标签: 胆红素 血气分析仪 可重复性 结果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儿童半胱氨酰白三烯合成与分泌水平与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疗效个体差异的相关性。方法32例5~12岁已规律使用ICS6个月以上非急性发作期哮喘儿童,按病情控制程度分为ICS控制良好组(14例)与ICS控制不良组(18例),取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L)白三烯C4合成酶(LTC4S)mRNA表达与尿白三烯E4(LTE4)分泌水平。LTC4SmRNA表达水平以qCt值表示,qCt值与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果哮喘儿童组PMNLLTC4SmRNA表达(qCt值:1.12±0.27)明显高于对照组(qCt值:1.42±0.12),P〈0.05。ICS控制不良组PMNLLTC4SmRNA表达水平最高(qCt值:1.03±0.17),与ICS控制良好组(qCt值:1.24±0.33)和健康对照组(qCt值:1.42±0.1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P〈0.05和P〈0.01)。3组间尿LTE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哮喘儿童外周血LTC4SmRNA表达水平增高,且规范使用ICS控制不良患儿显著高于ICS控制良好患儿,提示体内白三烯水平增高可能与ICS控制不良有关。

  • 标签: 哮喘 白三烯 吸入糖皮质激素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去乳糖奶粉治疗3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并回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获得去乳糖奶粉治疗幼儿急性腹泻的RCT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治疗失败、腹泻病程为主要结局指标,以体重增加量为次要结局指标。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检索到339篇文献,14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3篇文献未报道具体的随机分配方法,5篇文献结果数据不具完整性,2篇文献存在选择性报告结果,1篇文献有高度的其他偏倚来源。漏斗图检验未见显著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失败去乳糖奶粉组显著低于含乳糖奶粉组,RR=0.46,95%CI:0.35~0.60,P〈0.00001,其中包含重度脱水患儿亚组的RR=0.38,95%CI:0.27~0.54。腹泻病程去乳糖奶粉组显著低于含乳糖奶粉组,MD=一0.95d,95%CI:一1.15~一0.74d,P〈0.00001。去乳糖奶粉组治疗急性腹泻体重增加不明显。结论在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基础上,去乳糖奶粉可降低幼儿急性腹泻治疗失败,缩短腹泻病程,特别是重度脱水的急性腹泻幼儿的治疗失败。如果有更新、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可进一步补充证据。

  • 标签: 腹泻 肠炎 去乳糖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研究IUGR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和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出生后24h内住院的足月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IUGR组(82例)和非IUGR组(90例),均于出生24h内测量体格生长指数,生后第7天检测空腹血糖、TG、LDL、HDL、血浆脂联素和胰岛素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IUGR组和非IUGR组空腹血糖、TG、LDL和HD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UGR组比较,IUGR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血浆脂联素水平较低,HOMA-IR较高,ISI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OMA-IR与脂联素、出生体重呈负相关(P〈0.05)。结论IUGR新生儿血胰岛素水平升高、敏感性降低,有发生胰岛素抵抗倾向,可能与IUGR新生儿脂联素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宫内发育迟缓 血糖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新生儿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按随机分层设计,6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被分为轻、中、重度发作组,3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痰液,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中IL-5水平,同时进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OS)计数,测定用力呼气比值(FEV1).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EOS计数、IL-5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组,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轻、中、重度各组间诱导痰中EOS逐渐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IL-5水平随发作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轻、中、重度发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重度哮喘患儿FEV1低于轻、中度哮喘(P<0.05).痰液中IL-5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5),与FEV1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7,P<0.01).结论诱导痰中IL-5水平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哮喘⒆魇钡牟∏槌潭?,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和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的指标.

  • 标签: 急性发作期 哮喘 小儿 白细胞介素-5 临床意义 诱导痰
  • 简介: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T1DM患儿45例,为T1DM组,其中27例合并酮症酸中毒(DKA)。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结果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与T1DM合并DKA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足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能降低或延迟儿童T1DM发病。

  • 标签: 1型糖尿病 维生素A 维生素D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的影响。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6月。纳入标准治疗方案(大剂量IVIG+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对KDCAA发生影响的相关文献。依据KD诊断标准、研究设计、冠状动脉影像学随访时间和冠状动脉检查是否采用盲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均为英文文献,其中4篇为RCT文献,3篇为回顾性对照研究。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评分2分3篇,5分1篇,6分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CAA的发生(RR=0.34,95%CI:0.13~0.89)。由于纳入文献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行亚组分析,显示研究设计(RCT和非RCT)、样本量(〈100和〉100)、糖皮质激素的类型(泼尼松龙和其他)是异质性产生的原因。RCT研究及样本量〉100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未能显著降低CAA的发生(RR分别为0.79和0.73,95%CI分别为0.43~1.43和0.42~1.28)。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IVIG再治疗(RR=0.48,95%CI:0.32~0.72),显著减少发热天数(WMD=-1.66d,95%CI:-2.58~-0.73d),对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无显著影响(RR=0.87,95%CI:0.35~2.16)。结论现有证据提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未能显著降低CAA的发生,可减少IVIG再治疗和发热天数。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糖皮质激素 META分析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索(ET)和降钙索基因相关肽(CGRP)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6例HIE患儿和18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血浆ET和CGRP水平进行了同期动态测定。结果HIE患儿急性期血浆ET和CGRP水平较恢复期明显增高(P<0.01),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期不同程度HIE及对照组之间ET,CGRP水平比较表明.重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组及中度组,中度组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轻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期患儿血浆ET和CGRP呈直线正相关(r=0.38.P<0.05)。结论ET和CGRP参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ET的增高可能是促发HIE脑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而CGRP增高在HIE病程中对脑损伤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标签: CGRP 对照组 HIE 血浆ET 轻度 急性期
  • 简介:目的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的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5例法洛四联症患儿(紫绀组)外周血清SDF-1和VEGF的水平;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EPCs体外扩增培养;做免疫荧光鉴定及细胞计数。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黏附能力。用回归分析法分析VEGF和SDF-1水平与EPCs数量及功能的相关性。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15例为对照组。结果紫绀组与对照组相比,VEGF水平增高(201.42±44.74ng/LVS113.56±35.62ng/L);SDF-1水平增高(3.45±1.07ng/LVS1.05±0.99ng/L,P〈0.05)。血清VEGF与SDF-1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1)。与对照组相比,紫绀组PEPCs数目明显增多(72.2±9.73)/200倍视野VS(51.2±3.83)/200倍视野,P〈0.01;EPCs功能明显增强,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黏附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VEGF,SDF-1的血清水平与EPCs数量及功能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5,0.5491,0.6376和0.7392。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EPCs数量及功能较非紫绀组明显增加,同时VEGF和SDF-1血清水平也明显增加,上述变化存在相关性,可能共同影响着患者的一些病理、生理变化。

  • 标签: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循环EPCs VEGF SDF-1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8例HIE患儿和18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血浆TNF-α与CGRP水平进行了同期动态观察。结果:HIE患儿急性期TNF-α,CGRP水平分别为(1.12±0.42)ng/ml,(88.92±23.16)ng/ml。急性期血浆TNF-α和CGRP水平恢复期显著增高(P〈0.01),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急性期不同程度HIE与对照组TNF-α,CGRP水平比较,重度HIE组TNF-α,CGRP分别为(1.28±0.41)ng/ml,(118.12±30.25)ng/ml,中度HIE组分别为(0.95±0.3)ng/ml,(8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CGRP 新生儿
  • 简介: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心功能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脑钠肽(BNP)、氨基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异常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左卡组),每组6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病毒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左卡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检测对照组儿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BNP、NT-proBNP水平,以及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缩短分数(FS)、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F、FS、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左卡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3d后,左卡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卡组LVEF、FS、C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0.0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左卡组血清BNP及NT-proBNP水平,以及LVEF、FS、C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卡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左卡尼汀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早期有效降低血清BNP、NT-proBNP水平,改善异常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临床转归。

  • 标签: 手足口病 左卡尼汀 脑钠肽 氨基末端前脑钠肽 心功能 儿童
  • 简介:1项目负责人曹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VibhutiShah、ShooKLee: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MountSinai医院;王卫平:复旦大学100,40,20,10]2资助者本研究方案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CMB)资助(项目编号:No.14-194)。3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Evidence-basedPracticeforImprovingQuality,EPIQ)方法介绍20世纪60~90年代,随着产前激素、新生儿呼吸支持等围生医学的进展,发达国家早产儿死亡明显降低[1~5]。

  • 标签: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质量改进 感染发生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试验方案 随机对照
  • 简介:目的定量评价早产儿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能否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的发生。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获得早产儿补充LCPUFA对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影响的RCT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8月2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作为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15篇RCT文献(n=2658)进入Meta分析。13篇文献JADAD评分5~7分,2篇文献〈5分,总体偏倚风险不大。Meta结果显示,早产儿补充与未补充LCPUFA组的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RR及其95%CI分别为1.16(0.73~1.83)、0.94(0.79~1.13)、1.13(0.93~1.37)和1.15(0.56~2.36)。以胎龄行亚组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的NEC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19~0.96),BPD和严重感染(败血症)发生在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补充LCPUFA不能降低BPD、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和病死,可能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NEC发生

  • 标签: 早产儿 二十二碳六烯酸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败血症 病死率
  • 简介:目的观察桑菊饮治疗前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诱导排痰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予以3%高渗盐水雾化诱导排痰,观察组加用桑菊饮口服7d。治疗前及治疗7d后测定患儿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桑菊饮可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桑菊饮 诱导排痰技术 IL-6 IL-17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