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68只眼)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根据不同分期将患者分为三期,分别为增殖期、增殖前期及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收治的40例患者均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三期DR患者的有效率。结果三期DR患者随访一年后临床疗效均较高,增殖期、增殖前期及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90.00%及92.86%。组间有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针对不同分期DR患者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不同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最富含于视网膜内,因糖尿病不能凋整其水平,从而可以损害视恻膜。方法我们应用ELISA检测法检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血清中的BDNF和用链脲佐因素(streptozotocin,STZ)引起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视网膜中的BDNF水平。结果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患者血清中的BDNF水平较非糖尿病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10.0±8.1~25.8±8.5ng/ml,P<O.001),比较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也明显减少(10.0±8.l~21.8±4.9ng/ml,P<0.001),而糖尿病大鼠比较非糖尿病鼠对照组,其视网膜和血清中的BDNF也明显减少(P<O.05)。此外,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视网膜中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有关的激酶(TriB)受体表达水平,在糖尿病大鼠较非糖尿病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O.001),、半胱氯酸蛋白酶Caspas-3的活性检测在引起糖尿病3w后的大鼠视网膜中却是增高的,且一直维持至10w仍然增高,与BDNF的水平呈负相关(r=-0.544,P=0.013)。结论糖尿病人的BDNF水平降低,可引起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的凋亡和神经变性,其后在DR中引起神经血管的损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变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凋亡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加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及健康教育的护理,疗效的观察。结果68例(70眼)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满意,术后无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视网膜围手术期的护理,可减少再次发生网脱的机会,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巩膜扣带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与对照组(76.6%)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对数视力(LogMAR)、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FT)及黄斑区平均厚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与对照组(16.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及平均厚度,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特发性 视网膜 手术治疗 光感细胞
  • 简介:【摘要】本实验选择不同浓度高糖、不同浓度高糖加上缺氧及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用半定量RT-PCR测定人视网膜上皮细胞中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 PEDF)的表达变化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与PEDF蛋白水平,从而为氧疗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缺氧 高糖培养 人视网膜上皮细胞 VEGF PEDF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硅油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30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应用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与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3.33%);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具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外垫压 视网膜激光光凝 硅油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联合应用抗VEGF药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一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20年2月~2021年2月,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40眼),对照组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抗VEGF药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ion acuity,BCVA)和视网膜厚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高,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CVA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症患者归类到本研究范畴,以治疗方式分组为试验组、对比组各30例,采取治疗方案分别为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日、术后7日、术后90日4个阶段眼压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概率。结果两组各阶段眼压变化相差不远,术后3日、术后7日两组眼压均较术前升高,术后90日后,两组眼压均与术前相近,P>0.05;试验组术中并发症概率为6.67%,而对比组为26.67%,试验组显著优于对比组;试验组术后并发出现几率更低(13.33%<43.33)两相比较,试验组更优,P<0.05。结论25+与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患者眼压影响相近,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发症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25+ 2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1~2020-12.从我院选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单纯性激光治疗)和观察组(n=50,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厚度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厚度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以及高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 VEGF药物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视觉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该病的受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本文从生理指标控制、药物干预、激光凝光切除术三个方面阐述了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情况,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血糖 血压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于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实施详细的分析,探讨具体防治方法。方法:选择 643例早产儿实施临床的随访,对 48例具备吸氧史的低体重早产儿实施眼底检查以及 ROP分级。结果:早产儿 ROP的患病率可以达到 2.2%,晚期 ROP患病率可以达到 0.62%,具备吸氧史的低体重早产儿 ROP的患病率大致为 29.2%。结论:对这些早产儿患者实施氧气浓度以及时间的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晚期 ROP的发生率降低,使用维生素 E在预防 ROP以及冷冻疗法当中具备一定的作用,值得实施进一步的研究以及讨论。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进展。通过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点和危害,研究其诊断的方法与技术。同时,本文还将讨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策略和新药物的应用。通过了解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旨在提高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诊断 治疗进展 临床特点 新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