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嗜酸性内芽的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青少年脊柱嗜酸性肉芽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1.8岁。所有患者均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4例单纯行病灶清除术,其余12例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6个月,平均32.4个月。

  • 标签: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 青少年 外科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神经根受压症状 病灶清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的临床病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6例骨嗜酸性肉芽。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嗜酸性肉芽患者多为青年人,受累骨组织见朗格汉斯细胞和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伴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S-100(+)、CDlα(+)、Vitnentin(+),CD68(-)、Syn(-)。结论骨嗜酸性肉芽组织病理学具有一定特点,需与多种疾病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其确诊有帮助。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朗格汉斯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坏死性凋亡 调节机制 临床疾病 多药耐药
  • 简介:目的提高对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Fujimotodisease,KFD)的认识。方法报道3例KDF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无效,病程数周到数月,所有病例都经淋巴结活检得以确诊,激素治疗效果较好。结论KFD并非少见病,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临床上易导致误诊误治,故认识其临床特点至关重要。

  • 标签: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