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低分子肝素(LMWH)防治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该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20例,按照数字列表法随即平均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后使用常规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预防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每天5000U,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周血液流变学,其中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结果(1)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84%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21.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7,P〈0.05)。(2)术后1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能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低分子肝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桃红四汤在外伤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骨折整复和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桃红四汤,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62.22%和95.56%,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降低,仅为(2.26±1.77)分,症状体征减轻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分别为(5.01±2.87)d和(15.14±5.29)d,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比黏度(4.16±0.43)mPa·s,血浆比黏度(1.69±0.18)mPa·s,血沉(13.41±6.23)mm/h,红细胞电泳(15.23±2.46)s,红细胞压积(41.26±5.11)%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汤在外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能够活血化瘀,并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可作为外伤性骨折患者的经典方剂予以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外伤性骨折 桃红四物汤 疗效
  • 简介:为克服现有艾滋病治疗药物毒性大及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近年来,不少学者以天然化合为先导进行结构改造,以期发现活性高、毒性小的新型抗艾滋病药物,其中,对五环三萜类化合白桦酸、齐墩果酸、熊果酸C-3位羟基、C-28位羧基、以及C12—13位双键等基团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治疗AIDS显示了巨大潜力。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五环三萜 白桦酸 齐墩果酸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缺少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先通过阳极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后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复合的表面形貌。将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和商业钛金属分别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及凋亡。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阳极氧化条件及磁场条件能制备不同管径及管长的TiO2纳米管,以及不同形貌的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3d后,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周围的细胞明显增殖,细胞形态良好,排列规则,细胞增殖情况优于商业钛金属组。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3d后,细胞在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上生长良好,可见大量细胞伪足附着于其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组的细胞凋亡率7.8%小于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组的9.4%及商业纯钛金属组的13.5%,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相容性 TIO2纳米管 羟基磷灰石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以低分子量凝胶M2和交联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作为可注射性支架材料,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常规分离、体外单层培养新生猪耳软骨细胞,将获得的软骨细胞以50×10^6cells/mL和100×10^6cells/mL的浓度分别与M2凝胶混合,以100×10^6cells/mL的浓度与交联HA混合,分别注射于裸鼠皮下,并于8周后取材。以单纯M2凝胶及单纯HA作为对照组。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化学检查、湿重测定、力学检测、蛋白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测定,判断低分子量凝胶M2及交联透明质酸在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实验组3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M2+高浓度细胞组体积最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M2+低浓度细胞组形成与高浓度细胞组质地相似的组织块,但体积相对较小;HA组形成不成熟的组织块,硬度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最少。同时,实验组3组的力学和GAG含量结果也证实M2+高浓度细胞形成的软骨更加成熟。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2个对照组未有类软骨组织形成。结论低分子凝胶M2与软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优于交联HA,更适合作为可注射性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

  • 标签: 低分子凝胶 交联透明质酸 可注射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化软骨
  • 简介:背景:2010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经济上支持通讯作者,访问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分子生物技术学部,合作项目《多孔生物镁支架的负重组织工程骨仿生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已完成该工作及生物镁仿生涂层基础实验。目的:研究股骨干大面积缺损多孔生物镁支架和新长入骨的仿生力学,以及板状骨科植入和宿主骨的仿生力学,提出设计原则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客户定制的多孔支架/新长入骨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和板状植入/宿主长骨层状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为对象,利用弹性力学及体积定量多相分析等方法,提出各自的弹性模量混合法则,以及新长入骨(或宿主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公式。结果与结论:不同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条件下,比较新长入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和支架机械应力:①新长入骨/多孔金属(除多孔钽等外)支架复合材料强度明显高于原宿主骨,可能解决部分脱钙骨支架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及其他非金属支架在植入人体早期缺乏一定力学强度的问题。②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愈小,新长入骨所受到的机械刺激愈大。对于负重组织工程骨,特别是客户定制的股骨干、胫骨干、腓骨干等大面积缺损多孔支架,多孔生物镁支架是最佳选择。不同板状植入的弹性模量、板厚度和应变,以及表面微结构和仿生涂层对宿主骨的机械刺激都有影响:①板状骨科植入强度和刚性是最重要的。当植入板厚度愈小,弹性模量增大引起宿主骨的机械刺激减小愈不明显。②降低弹性模量的表面微结构对局部降低应力遮挡效应,保证宿主骨机械刺激,改善生物相容性,加强生物固定等是必要的。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客户定制 多孔生物镁支架 股骨干大面积缺损 板状骨科植入物
  • 简介:目的探讨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在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中对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人工构建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设以下6组(36只SD大鼠,n=6):空白对照(A组);单纯e-PTFE膜(B组);BME+e-PTFE膜(C组);BMSCs+BME+e-PTFE膜(D组);空转BMSCs+BME+e-PTFE膜(E组);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BME+e-PTFE膜(F组).分别将转染hVEGF165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的BMSCs接种于胶原膜BME-10X后,按各分组植入人工牙周缺损内,并以空白胶原膜和空载体为对照.4周后取材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测量新生牙槽骨面积、新生牙骨质面积以及新生牙周膜宽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A组、B组和C组三组新生牙槽骨面积(NB)、新生牙骨质面积(NC)和新生牙周膜宽度(NP)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组相比,D组、E组、F组的NB、NC均有显著增加(P<0.05);与E组相比,转染有hVEGF165基因组(F组)的NB、NC和NP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hVEGF165基因转染BMSCs与胶原膜复合可促进大鼠牙周组织再生.

  • 标签: 人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牙周组织再生 胶原膜 急性牙周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58例胫骨感染性不愈合患者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18~51岁,平均29.4岁;静息感染27例,活动感染31例;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6~50个月,平均30.5个月.首先进行感染骨段切除、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植入,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骨缺损.软组织缺损较多无法闭合者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或断端适度短缩后行植皮覆盖或皮肤牵张术.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骨与功能评分方法及患者满意度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63个月(平均31.6个月)随访.所有创面均获良好软组织覆盖.骨延长长度为6~15cm,平均9.2cm.骨愈合指数为31d/cm;带架时间为8~31个月,平均10.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骨折愈合评分结果:优30例,良23例,可5例,优良率为91.4%;Paley功能评分结果:优28例,良18例,可12例,优良率为79.3%.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35例,满意18例,一般5例,满意率为91.4%.18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5例患者出现膝关节伸直受限,4例患者出现马蹄足畸形,1例患者出现断针.所有患者感染均治愈,双下肢等长,无感染复发.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可重建骨缺损、避免感染复发,是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骨髓炎 骨折 不愈合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黏合剂
  • 简介:目的以Ⅱ型胶原水凝胶为支架、兔骨髓恭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iJI注射割组织l:程软骨,探讨其在膝关肖腔内成软骨的情况。方法以免BMSCs为种子细胞.4oCF按105/mL.的浓度接种列Ⅱ型胶原水凝胶,倒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的细胞形态,并计算细胞存活率。选取2个月龄新两鼍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2组(n=6):A组在兔左膝关节腔内植入装载Ⅱ掣胶原水凝胶-BMSCs复合的扩散盒,B纰在兔左膝关节腔内植入装载单纯Ⅱ型胶原水凝胶的扩散盒。术后4周行左膝关节MRI检查;术后8周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观察扩散盒中复合作膝关节腔内的转归情况。结果Ⅱ型胶原水凝胶一兔BMSCs复合物体外培养1h后细胞呈规则圆形,分布均匀,胞浆染成株黑色;细胞存活率在95%以上。术后4周A绀与B绀MRI检查均可见游离的扩散盒影像位-3:外侧间室后方,形状完整无破损。术后8周A组HE染色见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大部分让圆形或椭圆形,胞核深染,基质呈均一的粉红色;蕃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大量圆形、椭圆形细胞分布.周围基质呈中到强阳性、术后8周B组HE染色呈弱阳性粉红色云雾状,其中无清晰可辨的细胞结构;蕃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阴性。结论Ⅱ型胶原水凝胶-BMSCs复合能够在体生成透明软骨样组织,为其下一步往体修复大动物关节软骨缺损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胶原Ⅱ型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