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应用于采血患者对其血液标本质量以及穿刺成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采血室收治的118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穿刺成功和血液标本的质量。结果穿刺成功方面,观察组成功100.0%,对照组成功9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标本质量方面,观察组合格率98.3%,对照组合格率88.1%,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采血患者中,有利于穿刺成功以及血液标本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采血 标本质量 穿刺成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前后两种导尿时机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导尿成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男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在麻醉前即行导尿术,观察组60例在麻醉后导尿,比较两组患者导尿前、导尿时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记录置管成功例数确定成功。结果对照组导尿时血压、心率与导尿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则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置管成功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后行导尿术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并可提高置管成功

  • 标签: 男性 麻醉 留置导尿 血压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正确理解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要点,规范院前急救中针对海水淹溺患者医护心肺复苏流程,强调医护默契配合,使淹溺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方法结合院前抢救医护人员少,携带仪器有限等情况,制定心肺复苏流程,医护配合演练,达到熟练掌握,准确实施的目的。结论医护熟练配合,抢救工作有序开展,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

  • 标签: 院前急救 海水淹溺 心肺复苏流程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专职化院前急救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市急救中心收治的36例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专职化院前急救,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专职化院前急救对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80%的患者呼救-达到现场时间<10min,仅有2例患者的呼救-达到现场时间>30min,而心肺复苏成功为83.33%。结论采用专职化院前急救可大大缩短到达急救现场的时间,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值得推广。

  • 标签: 院前急救 专职化 心肺复苏 成功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层级护理对母婴同室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有母乳喂养意愿的母婴同室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层级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层级护理。对比母乳喂养成功和满意度。结果层级组母乳喂养成功为94.67%,远高于常规组的87.3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满意度分布和总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层级护理干预在有母乳喂养意愿的母婴同室产妇中应用能够提高母乳喂养成功,还可改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层级护理 母婴同室 母乳喂养成功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馈式母婴皮肤早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对提高健康足月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和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足月顺产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进行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母婴皮肤早接触指导。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婴儿分娩后与产妇尽早进行皮肤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并在早接触半小时后,再次进行早接触效果的反馈,示范指导正确的喂奶体位与婴儿含接姿势,进行有效吸吮,采取心理护理,进行相关的饮食及睡眠护理等措施,再次进行了评估,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和泌乳量。结果分娩后第3天,研究组产妇纯母乳喂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产妇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后对产妇积极进行产后护理干预,反馈式母婴皮肤尽早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有利于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且能增加泌乳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接触 提高 母乳喂养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科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成功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主题,现况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订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早期下床活动成功。结果早期下床活动成功由活动前的71.32%提高至活动后的93.88%。与品管圈活动开展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妇科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成功效果显著,不仅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满意度和护理质量,也提高了圈员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提高 早期下床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创伤急救对外科严重创伤急救质量及成功的影响。方法此次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4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选择综合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外科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抢救成功亦可随之提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综合创伤急救 外科严重创伤 急救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的影响。方法现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未给予院前急诊护理,实验组给予院前急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入院前、后的死亡率,手术成功,抢救时长、术前准备时长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中,可采取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抢救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及成功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流程;另将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急诊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此阶段实施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抢救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结果研究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为95.24%,较对照组的80.0%显著升高(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各抢救环节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抢救效率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剖宫产产妇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正确哺乳等,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包括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正确喂奶体位以及饮食护理与睡眠护理等。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第2、3d时纯母乳喂养成功以及泌乳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第2天和第3天的母乳喂养成功分别为84%、96%,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58%、60%;观察组产妇母乳充足的例数为4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乳充足例数26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适于在临床领域进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干预 产后母乳喂养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结合手法按压整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应用补液解痉通便加腹外推挤法进行空气灌肠复位的肠套叠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组A组,然后抽取2015年以前单纯行空气灌肠复位的肠套叠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儿复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60例患儿中有58例患儿复位成功,B组60例患儿中有54例患儿复位成功。结论小儿肠套叠应用补液解痉通便加腹外推挤法进行空气灌肠复位的成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 补液 解痉 通便 腹外推挤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保险”固定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成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患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68例患儿均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头皮静脉输液治疗。其中对照组34例患儿采用传统的穿刺和固定方法,观察组34例患儿在传统的方法上加用“三保险”固定法。对比观察两组方法的效果和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患儿穿刺成功、固定成功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保险”固定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和家属满意度。

  • 标签: &ldquo 三保险&rdquo 固定法 静脉输液 小儿 头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体位对老年女性脑卒中患者留置气囊导尿管成功的影响。方法对在神经内科住院的96例留置气囊导尿管的老年女性脑卒中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屈膝仰卧、双腿外展体位进行导尿,观察组在传统体位基础上用软枕抬高患者臀部10~20厘米,比较两组患者导尿成功。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中,导尿成功者分别为39例(81.25%)、47例(97.91%),两组患者导尿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P<0.01)。结论臀部抬高体位可有效提高老年女性患者导尿的成功

  • 标签: 导尿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不同模式对RDS(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撤机成功、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RDS患者86例,研究时段从2015年8月—2018年8月,分组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主,分试验组(43例,采纳nSIMV-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对照组(43例,采纳nCPAP-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动脉血气指标、撤机成功。结果试验组治疗后PaO2、OI指数以及撤机成功显著较对照组高,治疗后PaCO2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无创正压通气采用nSIMV模式,可有效提高RDS患者撤机成功,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综合护理对EICU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患的抢救成功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EICU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化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抢救成功。结果实验组病患的抢救成功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EICU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患的抢救成功,并对病患的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有显著效果,应该被广泛运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肾功能衰竭 EICU 抢救成功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强助产士管理及复苏培训对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从未加强助产士管理及复苏培训阶段选取窒息新生儿33例,并作为对照组,从实施助产士管理及复苏培训后阶段选取窒息新生儿33例,并作为实验组,比照两组窒息新生儿的复苏成功。结果实验组复苏成功为8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助产士管理及复苏培训,充分发挥助产士在预防新生儿复苏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

  • 标签: 助产士 管理 复苏培训 新生儿
  • 简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医院013800)摘要妇产科护士做好产妇产后第排尿的护理,使产妇尽早排空膀胱,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尤为重要。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13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成功中的应用。方法由11人成立品管圈组织,分析非纯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有新进护理人员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多,产妇记不住、护士宣教不到位。采取相应措施定期组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培训;丰富宣教形式、巩固强化记忆;明确宣教时机,团体合作落实宣教。结果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成功由87.2%提高到了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实现了持续质量改进。

  • 标签: 品管圈 母婴同室 纯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提高正常顺产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中品管圈活动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200例正常顺产产妇,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行品管圈活动、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有98例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成功为98.0%(98/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成功为74.0%(74/100),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正常顺产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中品管圈活动应用后效果显著,且能有效保障母乳喂养,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正常顺产 新生儿 早接触 早吸吮 品管圈活动 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