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以黄芩粗品为原料,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黄芩的精制工艺以得到较高纯度的黄芩。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乙醇浓度、pH值、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为影响因子,以黄芩纯度为响应值,进行响应曲面分析。结果:确定黄芩的最佳精制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pH值2.00,保温温度80℃,保温时间45min。在最佳精制工艺条件下黄芩的平均纯度为91.13%。结论:精制工艺与模型高度拟合,可以用于工业生产。

  • 标签: 黄芩苷 响应曲面法 精制工艺 纯度
  • 简介:目的:研究建立金银花中抗炎活性成分獐芽菜、獐牙菜苦同时定量的方法。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獐芽菜、獐牙菜苦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结果表明獐芽菜进样量在6.85~548.00ng、獐牙菜苦进样量在64.50~1032.00n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标准曲线分别为Y=4955347X-21311(r=0.9994);Y=1596561X-24132(r=0.9999)。结论:所建立的定量方法快速简单,方法可靠,可作为金银花中抗炎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

  • 标签: 金银花 抗炎活性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獐芽菜苷 獐牙菜苦苷
  • 简介:目的:对桑叶中黄酮类和酚酸类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期为该类化学成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乙醇溶剂提取桑叶中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采用HPLC-DAD方法对其中3个黄酮类化学成分和3个酚酸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各因素对黄酮类成分提取率影响的程度排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各因素对酚酸类成分提取率影响的程度排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乙醇浓度。通过HPLC-DAD分析其中6个资源性化学成分的评价结果及方差,黄酮类、酚酸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乙醇浓度为85%,料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45min,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提取工艺流程简单,提取率高,可为桑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桑叶 黄酮类 酚酸类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 简介:目的:观察荞麦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荞麦黄酮剂量组(100、200、400mg/kg)及尼莫地平组(6mg/kg),各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5d,末次给药2h后,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h后将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值、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MDA、IL-1β、TNF-α、ET、iNOS及NO含量均显著升高,而SOD及IL-10含量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荞麦黄酮各剂量组(100、200、400mg/kg)能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结论:荞麦黄酮在100~400mg/kg剂量范围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及降低血管活性物质ET、NO含量相关。

  • 标签: 荞麦黄酮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采用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化沙棘果渣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以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试验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5,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65℃,乙醇浓度70%。结论:用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选沙棘果渣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稳定可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 沙棘果渣总黄酮 提取工艺
  • 简介:0.02、0.04、0.06mmolASI和0.008、0.016、0.024mmolSK可对抗远志皂的溶血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12.5mg/kgASI及6mg/kgSK,ig每日二次,连续5天,可对抗CCl4所致死亡。12.5、25mg/kg×dASI,6、12mg/kg×dSK,ig持续14~16天,可引起昆明种小鼠或C57BL/6小鼠的红细胞内超化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12.0mg/kg×dSK、25mg/kg×dASI持续4天,可使昆明种小鼠或C57小鼠的肝内MDA含量明显下降,GSH含量明显上升。以上结果提示黄芪具有抗生物氧化性质,这不仅可能有助于解释黄芪对抗CCl4的毒性作用和远志皂的溶血作用,这一基本生化机制,也有助于阐明中医应用黄芪异病同治的原理。

  • 标签: 膜荚黄芪苷Ⅰ 绵毛黄芪苷Ⅺ 抗溶血 抗肝毒 超氧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研究贵州地方品种粗毛淫羊藿与黔岭淫羊藿中淫羊藿总黄酮(TFE)对化学药物诱导的痴呆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比较两种黔产淫羊藿TFE对小鼠学习记忆改善效果差异。方法:实验选用东莨菪碱、戊巴比妥、环磷酰胺3种化学药品分别复制出学习记忆损伤模型,按剂量l300,650mg·kg^-1灌胃TFE14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以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能力为指标进行其行为学检测。结果:两种TFE均能改善东莨菪碱等3种化学药物致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且呈量效依赖关系。粗毛淫羊藿比黔岭淫羊藿改善记忆能力效果更好一些。结论:两种黔产淫羊藿TFE可明显改善东莨菪碱、戊巴比妥、环磷酰胺3种化学药物所致的空间记忆障碍,其效果与脑复康效果接近。两种TFE作用差异明显,粗毛淫羊藿优于黔岭淫羊藿。提示ICA是TFE中增强记忆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提示除了ICA外,TFE中尚有其他改善学习记忆的有效成分。

  • 标签: 黔岭淫羊藿 粗毛淫羊藿 淫羊藿总黄酮 学习记忆 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浙江丽水市不同海拔高度三叶青产量和总黄酮含量变化,为扩大三叶青生产适宜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三叶青产量以鲜品称重测定,总黄酮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三叶青产量随海拔升高逐步增加然后递减的变化规律,海拔618m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5~618m海拔范围三叶青平均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青总黄酮含量在413~730m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730m黄酮含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5~618m海拔范围有利于三叶青产量增加,520~730m海拔范围有利于三叶青中黄酮含量增加,因此,在520~618m范围有利于提高三叶青产量和黄酮含量,是三叶青最适宜种植海拔范围。

  • 标签: 三叶青 海拔 产量 黄酮
  • 简介:目的:研究刺蒺藜果实中的呋喃皂。方法:以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液相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两个皂,分别为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α-furost-12-one-22-methoxyl-3β,26-diol(terrestrosideA)和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α-furost-22-methoxyl-3β,26-diol.结论:TerrestrosideA为新化合物。

  • 标签: 刺蒺藜 呋喃皂苷 Terrestroside A
  • 简介:目的:建立牛蒡子药材水解后药材中牛蒡元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以牛蒡元的含量测定为指标,测定牛蒡子药材水解后药材中牛蒡元的含量。Agilentll00液相色谱系统四元泵,色谱柱:PhenomsilPC-8025,(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0:55);检测波长:280nm。结果:牛蒡元的线性方程Y=905.74X-90.113,r=0.9993,线性范围0.81~4.86μg;平均回收率为100.09%,RSD=2.244%。结论:采用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及稳定性皆良好,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牛蒡元含量的测定方法。

  • 标签: 牛蒡苷元 HPLC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芩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对大鼠小肠二糖酶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小肠刷状缘膜匀浆分析黄芩对二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测定黄芩对正常小鼠蔗糖负荷糖耐量的影响;观察腹腔注射65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用黄芩100和200mg.kg^-1治疗4周后,蔗糖负荷糖耐量,实验结束后,分析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蔗糖酶的活力。结果:黄芩对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对麦芽糖酶活性无抑制作用:正常小鼠灌胃给予黄芩后,显著降低蔗糖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糖尿病大鼠灌胃给予黄芩周后,黄芩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减缓糖尿病大鼠体重降低的趋势,同时黄芩显著降低糖尿病导致的蔗糖酶活力增强。结论:黄芩降低血糖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小肠蔗糖酶的活性。

  • 标签: 黄芩苷 糖尿病 蔗糖酶 肠道 二糖酶
  • 简介:目的:探寻垫状卷柏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体外抑制实验测定各组分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三个双黄酮成分的混合物Fr5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强抑制作用(IC50=1.1μg/ml),Fr5继续分离得到的两个组分Fr5-1(IC50=2.9μg/mL)和Fr5-2(IC50=24.0μg/mL),其纯度增高但活性不及Fr5,当重新组合这两个组分时,活性仍然不能恢复或增强。结论:垫状卷柏中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最强的部分是三个双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继续分离活性减弱。

  • 标签: 垫状卷柏 双黄酮 抗氧化活性 黄嘌呤氧化酶
  • 简介: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黄芪茎叶总黄酮的提取条件,并对其抗炎功效进行评价。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获得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小鼠巨噬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研究其抗炎活性。结果:黄芪茎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液料比15∶1、提取温度70℃、超声功率200W,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8.58%;黄芪茎叶总黄酮能够显著降低小鼠巨噬细胞本底NO水平,并抑制由LPS所诱导的NO释放量的增加。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分析结果可靠,所得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黄芪茎叶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 标签: 黄芪茎叶 总黄酮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抗炎活性
  • 简介:目的:以苏铁叶为研究材料,开展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同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UV法检测的苏铁叶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定性检测显示,苏铁叶中含黄酮、二氢黄酮黄酮类化合物组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提取温度为80℃,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1.5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平均得率为1.67%。结论:该工艺合理,重复性好,能有效提高苏铁叶总黄酮得率。

  • 标签: 苏铁叶 总黄酮 检测 工艺优化
  • 简介:目的:研究人参皂Rg1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阐述人参皂Rg1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以人参皂Rg1的微生物转化产物为对照品,采用LC—ESI—MS/MS方法,检测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体内共检测到6个代谢产物,并利用对照品鉴定了它们的结构。结论:表明微生物转化和体内代谢具有相似性;

  • 标签: 人参皂苷RG1 微生物转化 体内代谢 LC—MS/MS
  • 简介:目的:研究刺蒺藜果实中的呋喃皂。方法:以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液相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两个皂,分别为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α-furost-12-one-22-methoxyl-3β,26-diol(terrestrosideA)和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a-furost-22-me-thoxyl-3β,26-diol.结论:TerrestrosideA为新化合物。更多还原

  • 标签: 刺蒺藜 呋喃皂苷 Terrestroside A
  • 简介:目的:研究何首鸟蒽醌(AGPMT)体外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GPMT共培养,用XTT法测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对MLR的影响及对MitC所致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拮抗作用;用中性红染色法观察AGPMT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NK细胞活性、小鼠脾细胞分泌TNF活性的影响。结果:AGPMT在体外可明显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提高NK细胞活性及分泌TNF活性,并可促进MLR,拮抗MitC所致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AGPMT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 标签: 何首乌蒽醌苷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研究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结果:-个新的大柱香波龙烷和六个已知化合物被分离得到,分别是(7E,9R)-9-hydroxy-5,7-megastigmadien-4-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anoside(1),(6R,7E,9R)-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uro-lignoside(3),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4),citrosideA(5),红景天(6),和腺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菊科 小蓟 大柱香波龙烷苷 小蓟苷A
  • 简介:目的:研究酶解法提取陈皮中橙皮的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工艺条件液料比为40:1(mL·g-1);果胶酶用量为3.2%;pH值为3.0;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2.3h。在此条件下,橙皮提取率理论值为5.45%,实测值为5.40%。结论:酶解法提取橙皮操作简单、提取率高,有利于企业大生产,但存在着提取时间长、溶剂用量大等缺点。

  • 标签: 酶解法 响应面分析 陈皮 橙皮苷 提取
  • 简介:目的:研究金铁锁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反相色谱分离纯化,利用ESI—MS,EI-MS,NMR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6-O—methyl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1),2α—hydroxy—ursolicacid(2),tormenticacid(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石竹科 金铁锁 三萜皂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