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近视是目前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其发生率各国报道不一,一般估计在10~40%,若仅以25%计算,则在40多亿人口中,近视患者至少有10多亿。我国是近视高发国家之一。特别是青少年近视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前不久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个城市的校园抽样调查显示,小学生近视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近视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头号敌人,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近视眼患者 眼激光手术 青少年近视 理性 公共卫生问题 屈光不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7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83例腹股沟疝病例,采用三位一体人工补片(phs)无张力疝修补。结果83例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随访1~15个月,无复发及切口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避免了传统术式破坏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防止了避免了传统手术方式对正常解剖结构的影响、破坏了腹股沟的闸门效果,同时三位一体7人工补片(phs)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不但使其能够在体内迅速吸收还与组织进行良好的粘合固定,达到强化腹股沟管后壁的效果,且同时无张力修补术的使用,还可以显著降低疝气的复发率,缩短手术时间,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张力 疝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 临床体会
  • 简介:目的:了解历代医家有关原发性青光的治疗经验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青光的主要病因、病机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再根据青光文献登记表,逐项进行记录,进行调查表调查,最后对证候类型、中医治法、方药、护理方法等进行频数和排序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青光主要由风、火、痰、郁、虚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常,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而致。其证型以肝火上炎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虚火旺证、肝经风热证最为常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以肝经风热证、肝火上炎证居多;慢性闭角型青光以肝郁气滞证、阴虚阳亢证、肝经风热证居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以肝肾阴虚证、肝经风热证居多。治疗青光最常用药有:茯苓、生地、当归、车前子、决明子、甘草、川芎、菊花等。结论:通过对原发性青光的文献整理研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了原发性青光的发病机理、病机特点、演变规律、辨证要点、主要证型及常用药物等,为规范原发性青光的诊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原发性青光眼 病因 发病机理 证候 治法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模式。方法将本科室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青光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实施传统的整体护理,实验组55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遵医行为、健康教育知晓率均有所提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青光眼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联合针刺对青光视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青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联合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病患,中药组单纯采用中药汤剂对组内患者进行治疗,中药联合针刺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对患者使用眼压控制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中药联合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视力与视野照比治疗前有了很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视力与视野改善情况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刺对青光患者视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 标签: 针刺 青光眼 视力 视野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方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针刀组和美洛昔康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刀治疗和口服美洛昔康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颈部疼痛评分及方肌张力变化。结果:针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洛昔康组(P〈0.05);两组肩颈部疼痛以及方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针刀组改善优于美洛昔康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可通过改善方肌肌张力、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刀疗法 斜方肌 肌张力
  • 简介:目的整理、分析古今文献中针刺治疗干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14部古代医籍及23篇针刺治疗干的现代临床报道,统计古今文献中治疗干取穴及归经情况,总结古今治疗干的经验异同。结果14部古代医籍中针刺治疗干共取穴47个,总使用频次为93次,穴位涉及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阳明胃经等。23篇现代临床报道中针刺治疗干共取穴47个,总使用频次为175次,穴位涉及经脉包括十二正经、督脉和任脉。结论古今治疗干相同之处是取穴频次最高的穴位均为睛明,穴位的归经均以三阳经为主;古今治疗的差异是古人针刺处方精简,而现代医家进行辨证论治,增加配穴,且在临床上广取经外奇穴,外关穴适用于干燥综合征干的治疗。

  • 标签: 眼干 干燥综合征 针刺 取穴规律 文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