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QCC)在下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伤科五病区收治的121例下肢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63例,观察组58例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和QCC护理,对照组63例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评估两组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率和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功能锻炼遵从度、下肢功能恢复满意度等量化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遵从度"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练依从性,提高患者功能恢复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品管圈 功能锻炼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品管圈活动对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进行消毒灭菌的3000个手术器械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0个手术器械,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观察组手术器械产生不合格的有100个,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手术器械出现400个不合格的手术器械,发生率为2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管理过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更好的确保手术器械的质量,提高手术器械的合格率,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开展。

  • 标签: 品管圈 消毒供应中心 手术器械管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5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ICU常规护理,并采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和康复计划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握力、Barthel指数评分、呼吸机使用天数、ICU入住天数、住院总天数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握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天数、ICU入住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施行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早期活动与康复计划安全可行,能促进ICU机械通气患者握力及机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活动 康复计划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活动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乏力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采用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38例患者,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活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胃乏力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胃乏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活动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护理,能够降低患者胃乏力发生率,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早期活动护理 胃癌根治术 胃乏力发生率 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应用系统化护理在术后恢复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院进行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随机数字抽样法进行分组研究,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护理,而对照组不进行特殊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7.5%,下床活动时间为(4.1±0.7)天,对照组为85.0%;下床活动时间为(8.1±1.3)天,两组比较,P<0.05;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应用在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护理中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护理质量,缓解患者疼痛,该护理方式也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种护理方式。

  • 标签: 系统化护理 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与西药房药品管理质量的联系,以及品管圈活动对西药房药品管理质量有哪些影响作用。方法对比我院有无品管圈活动状态下的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并就对比结果列出表格来阐述品管圈活动存在的意义。结果在有品管圈活动的基础上,西药房药品管理发展顺利,西药房药物出错率下降了,药物短缺的情况也消失了,患者对西药房的整体满意度也上升了。结论品管圈活动对西药房药品管理有促进与提升作用,品管圈本身就是医院为了规范西药房药品管理体系而设立的小组活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西药房 药品管理缺陷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半肝切除术后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入选72例在我院行半肝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随机分为对照组(n=36,采取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36,采取快速康复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要短(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结论老年患者半肝切除术后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早期活动 半肝切除术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护理时应用自我护理训练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80例,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自我护理训练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负情绪评估,观察组各评分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护理后应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评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自我护理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率,同时提高护理质量,自我护理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自我护理训练 脊髓损伤 生存质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早期活动护理模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8例我院2012.6-2014.6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按入院顺序分组,其中对照组44例(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评估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27%,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5.90%,观察组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更少(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4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27%,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更满意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早期活动护理模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更少,护理满意度更高。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患者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西药房药品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未进行管理和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接受品管圈管理后西药房出现的药品差错事件,分析品管圈的管理价值。结果经过品管圈管理活动后,西药房药品差错事件显著减少,工作人员活动能力评分提升,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房药品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提升药品管理质量,减少药品差错事件,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西药房管理质量,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品管圈 西药房 药品管理质量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点皮肤消毒规范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开展以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点皮肤消毒规范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在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圈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圈改进目标,确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对比运用效果。结果护士对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点皮肤消毒规范率得到有效提高,对安全注射及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度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点皮肤消毒规范率有重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儿科 静脉留置针穿刺点 皮肤消毒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roximalhumerusinternallockingsystem,PHILOS)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Lane-Sandhu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情况,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将患者依照入组时间编号,后依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proximalhumeralplate,LPHP)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4周的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后12周的关节活动度,术后随访52周的Lane-Sandhu评分及术后治愈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两组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8、40周,观察组Lane-Sandhu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观察组关节活动度评分的屈曲、外展、外旋、内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x^2=4.986,P=0.026);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明显提高患者Lane-Sandhu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PHILOS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Lane-Sandhu评分 肩关节活动度
  • 简介:2018年1月22日下午,三井街道计生站走进泰山小学开展“关爱流动儿童,健康伴我成长”活动,此次活动为泰山小学9位流动贫困儿童送上了慰问金4500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希望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 标签: 流动儿童 街道 健康 常州市 江苏省 小学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患者按运动处方治疗后下肢肌力及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性肌肉减少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按运动处方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并对比治疗前后下肢肌力的活动能力和平衡稳定性及下肢功能。结果比较于治疗前,所有患者的下肢肌力的活动能力和平衡稳定性以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肌少症患者制定运动处方并按其执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为疾病预后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广泛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老年性肌肉减少症 下肢肌力 功能活动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题引导式护理活动在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内接受化疗行PICC置管的60例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开展主题引导式护理活动,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持续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研究组渗血严重程度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主题引导式护理活动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发生率,改善渗血严重程度,值得使用。

  • 标签: 白血病 PICC置管 主题引导护理活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渐进式护理对脑外伤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9-2017.9收治的脑外伤手术患者3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渐进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外伤术后患者实施渐进式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渐进式护理 脑外伤 活动能力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研究针对老年双下肢各关节康复护理过程中,早期采用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14年10月至次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一般组21例与活动组21例.前组进行院内常规骨折处理及护理措施,后组进行CPM协助进行早期关节活动,观察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一般组有效率为42.86%,后组为76.19%,后组较高,P〈0.05;一般组生存质量评分不及后组,P〈0.05.一般组满意度低于后组,P〈0.05.结论:对于临床收治下肢骨折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早期进行CPM活动锻炼,大部分患者生存质量较好且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CPM 下肢骨折 关节康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通过ADL活动训练将辅助手转变为实用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偏瘫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跟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三组,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1、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辅助手ADL训练,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治疗效果用FIM评分。结果实验组1和实验组2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与对照组治疗前FIM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1和实验组2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辅助手精细运动也好于常规组。结论通过ADL训练将辅助手转化为实用手在偏瘫患者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ADL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偏瘫患者 辅助手 日常生活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并评价手部自制克氏针-橡皮筋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在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60例,均采用手部自制克氏针-橡皮筋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Michigan手功能问卷表(MHQ)评分、患侧握力占健侧比及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并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平均(16.84±5.25)个月的随访,术后平均(6.43±1.38)周所有患者均拆除了外固定支架,并经X线复查显示,所有骨折均呈骨性愈合,指间关节无侧偏及分离,平均愈合时间为(12.47±3.21)周,且复位满意,未见骨性不愈合及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TAM疗效,其中优31例,良18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为81.67%。术后,患者的平均MHQ评分、患侧握力占健侧比及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自制克氏针-橡皮筋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治疗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效果较理想,有助于骨折固定及术后手指早期功能康复,故提倡使用推广。

  • 标签: 近节指间关节 骨折脱位 外固定牵引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自制踝足固定装置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一与神经外科二收治的40例脑卒中下肢瘫痪病人分别纳入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接受神经外科常规的治疗与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踝足固定装置进行干预。检测2组病人治疗护理1周、2周后的下肢运动功能(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踝关节活动度(ROM)、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FIM量表)。结果实验组的NIHSS评分、FIM评分、FMA量表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在干预后第1周、第2周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踝足固定装置运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康复训练中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病人踝关节活动范围与下肢运动动能障碍状况,缓解病人的脑卒中严重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踝足固定装置 急性脑出血 下肢运动功能 踝关节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