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川剧是最能表现中国民族传统美学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自身具备的一些特别的艺术元素,如多种并容的声腔,令人叹为现止的绝技等.征服了广大观众,成为四川文化的一大亮点。然而当川剧舞台上的场景外化为一种自然现实与人物内在情感心理的统一时.就带上了明显的主观印记.以多种鲜活的意象组合出富于空灵之美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川剧的舞台美学观念与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美学思想深相契合,彼此相通。

  • 标签: 中国画 川剧 舞台 写意性 表现性 地方戏曲剧种
  • 简介:几十年来,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在戏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乃至争论,然而并未引起美学界足够的注意。事实上,戏剧界之所以对他的“写意戏剧观”有争议,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黄佐临推崇的是从中国古典画论中发现的“写意”二字,但他赋予了这一老概念新的意义,无形中挑战了一个长期在中国学术界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理论模式,为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播下了种子。

  • 标签: 美学理论 黄佐临 写意说 中国学术界 戏剧观 美学观
  • 简介:薛行彪,1944年8月生于福建福清,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79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进修班。现为福建省画院一级美术师、名誉院长,福建省美协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历任福建师大美术系主任、教授,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等。

  • 标签: 油画展 薛行彪 作品选登 大学 中国油画学会 写意
  • 简介:我们仍然怀着极大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实践一种布莱希特、斯坦尼体系和中国戏曲三结合的表演方法。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表演方法。还是早年我曾看过一折京剧(《写蛮书》,由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扮演李太白醉酒,手里拿着马鞭,喝醉了酒骑马,完全靠演员独到的腰功把身体上下两截区分开来。骑着马的两条腿并没有醉,而骑在马上的上半身则完全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正是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斯坦尼的进入角色结合得惟妙惟肖了吗!这是我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的一出好戏。

  • 标签: 写意戏剧观 黄佐临 布莱希特 表演方法 中国
  • 简介:一在中国当代话剧研究领域,向来有着“南黄北焦”之说法。“北焦”当然是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他是一个戏剧实践家,对于中国现当代话剧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南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把目光对准的黄佐临先生了。黄佐临先生一生执导舞台剧上百部,即使放眼世界戏剧导演领域,这个数目也不可谓不高。而以今天戏剧界的标准和要求来察看,对于一个戏剧导演,

  • 标签: 戏剧观 黄佐临 现代理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艺术
  • 简介:黄佐临借鉴戏曲的话剧舞台创造,集中表现在其“写意戏剧”的艰辛追求中。敏锐地感受到西方近现代戏剧的译介形成中国话剧演剧的刻板性和局限性,黄佐临借鉴民族戏曲和布莱希特以力求拓宽人们的戏剧观念,并从中国戏曲出发去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话剧演剧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都在执著地探索着。

  • 标签: 话剧舞台 借鉴戏曲 现代戏剧 民族戏曲 黄佐临 中国
  • 简介:一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何在?元代夏庭芝《青楼集》、明代潘之恒《鸾啸小品》、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等论著均未见片言只字论及,这并不是他们的水平问题,也不是不够重视,正如古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在耳濡目染传统戏剧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对于西方世界的戏剧,至多只有十分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概念,从末具体接触,当然更谈不上观照或比较,因此,他们不可能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问题。

  • 标签: 戏剧观 百年华诞 黄佐临 中国 传统戏剧 历史文化
  • 简介:我观赏过两次越剧《魂断铜雀台》的演出。第一次获得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全剧的导演处理很不一般——不仅表现在对导演章法、技巧的严谨与机智的运用上,更突出地还表现在导演努力运用我国传统戏曲写意的美学原理,来创造越剧的写意的表现手段,从而试图突破越剧五十年来已形成传统的写实性演出样式,而且取得了效果。坐满剧场都已经习惯了写实样式的越剧老观众对导演的写意处理,同样享受到了越剧审美的满足。我不能不为导演这勇敢的探索和取得的

  • 标签: 铜雀台 传统戏曲 写实性 美学原理 面对自己 画象
  • 简介:一切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都是以体验创作为灵魂。它们在表演艺术上的分水岭,就是写实和写意。戏曲表演是写意的艺术。它的体验创作和写实体的话剧、电影表演有共性,但有原则的区别。

  • 标签: 表演艺术 戏曲表演 写意化 创作 现实主义 电影表演
  • 简介:在元代成熟的美学思想下,花鸟画中的逸笔审美演变为自我情思精神价值的追逐,它与当代工笔花鸟画绘事者胸无成竹,得画且画的"无立意"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而当代大多数工笔花鸟画作品写意性的缺失,其实就是工笔花鸟画审美思想和评品原则错位缺失的直接体现。文章旨在探讨元代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缺失的启鉴,从而建立和完善属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评品体系。

  • 标签: 逸笔审美 写意性缺失 语汇 品评
  • 简介:《玉珠串》剧本以灵动的空间给导演的二度创作留下大有可为的天地。据此,《玉珠串》导演大胆的对高甲戏群丑作了整体性挖掘,使历史的厚积得以喷发,传统表演程式得以创新。从演出整体效果看,尝试是成功的!亦喜亦忧,轻快疏朗的喜剧风格导演的任务主要是创造完整的舞台演出形象。导演的美学思想,导演的艺术风格和创造,是使全剧的技术和采用手段,具有一个凝聚的表现中心、统一的意向机制,从而,使全剧获得生气灌注、形象和完

  • 标签: 五花爨弄 导演艺术 喜剧风格 美学思想 表演程式 二度创作
  • 简介:前些年,戏剧殍论界围绕写意戏剧观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遮无疑很有意义。不过,我觉得也存在一个缺憾,即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对问题的提出者——佐临的戏剧思想和实践未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 标签: 戏剧观 民族特色 中国戏剧 写意 戏剧思想
  • 简介:佐临先生所作的《漫谈“戏剧观”》(后刊登在1962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是他于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舞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也是阐发他的“写意戏剧观”第一篇重要的论文。打倒“四人帮”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我的“写意戏剧观”诞生前前后后》等文章,更明确更系统更深入地阐明了他的主张。

  • 标签: 戏剧观 百年诞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人民日报》 黄佐临 话剧艺术
  • 简介: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是中国话剧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规律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不少有志于此的话剧先驱者都曾为此进行过探索并做出过贡献。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余上沅等“国剧运动”派,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话剧的理论思考;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家跨越话剧和戏曲的“戏剧大众化”讨论和熊佛西等戏剧家汲取民间戏剧的“农民话剧”实验;四十年代话剧继承戏曲创建“民族形式”的论争与创造;

  • 标签: 中国话剧 中国学派 演剧 戏剧观 黄佐临 焦菊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