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陆丰县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东南部碣石湾畔,在这方沃土上,保留着被世人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正字戏剧种。根据史料记载,正字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曾广泛流行于闽西粤东一带。这一剧种得以经历600多年的风雨,在陆丰存留,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戏曲的发展历史来看,是相当具有特殊性的。文章以正字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就正字在陆丰的起源、发展、储存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做一探讨,并分析其生存的缘由。

  • 标签: 正字戏 广东陆丰 音乐地理学
  • 简介:遵义阳研究王德埙一遵义阳的渊源及发展诸疑案试析(一)从声腔成分看阳的形成时间风格质朴的遵义阳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据阳老艺人说:“灯从唐朝起,从唐朝兴。”但唐朝的参军同近古的阳有何渊源,却无从考证。从阳现存的声腔系统来看,其音乐计有...

  • 标签: 遵义市 辰河戏 艺人 民间音乐 角调式 曲牌联套
  • 简介:朱熹的禁历来被视作理学禁锢民间音乐的枷锁。本文拟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禁”的历史背景、福建地方民俗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辨析,力图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朱熹的禁措施,还其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 标签: 朱熹 民间戏曲 禁戏
  • 简介: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的西南端。古称中阳、永安,唐贞观元年邑人郑兴以孝行闻名于朝,敕赐名孝义。孝义素称"戏剧之乡"。据考证,早在金元时代,境内已有杂剧和影戏形成,到元明之际已是无村不庙,无庙不台,无台不,到清末各种梨园班社簇拥

  • 标签: 碗碗腔 孝义 晋剧 元明之际 民间艺术 金元时代
  • 简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淄川县令张石年(嵋)离任,蒲松龄作《送别张明府》(诗三首)、《悲喜十三谣》赠之。这位县令在淄川有'仁风善政'(见蒲松龄《上邑侯张石年(嵋)书》),因此,离任时有人'悲'、有人'喜',《悲喜十三谣》即以此立意。其中《端工(巫师)喜》谣云:

  • 标签: 巫戏 戏研究 蒲松龄巫
  • 简介:<正>以往虽有学者对南的名称进行过考证阐释,但尚感不够系统深入,至今仍有一些问题不甚明确或有不同见解,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一"南"名称始于元元以前未见有"南"名称的记载。根据现有资料,最早记载

  • 标签: 戏曲形式 温州杂剧 《南词叙录》 副末 邓聚德 张协状元
  • 简介:“步”一词极为罕见,往往使人不解,前人依据其最早出现的文献——《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推测和阐发,然由于查阅资料范围的限制,目前尚存在着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笔者通过查阅地方志、孔府档案、文人诗文集、曲选、曲论、剧评及小说戏曲作品等文献资料,认为“步”当为宋金杂剧院本,其大都和清唱一起演出,约出现于明初,消失于明末,流行地域达于中国南北,甚至国外。

  • 标签: 步戏 演出情形 流行时间 流行地域
  • 简介:一民间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由古代社日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古以后土为社稷神,祭祀社稷神之日称社日。先秦祭祀社神在春分前后,汉以后发展为春社、秋社。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四"二社日"条日:"《礼记·月令》日:‘择元日命民社。’注云:‘为祀社稷。春事兴,故祭之以祈农祥。元日谓近

  • 标签: 社火 表演 迎神赛会 乐星图 民间 祭祀仪式
  • 简介:<正>唢呐咔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它的乐调群众最能欣赏最易理解,因此非常受人们欢迎。它的特点是用人声和乐器两者统一的发音给人以美感,使人听到的既是器乐吹奏又是人声歌唱,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那么唢呐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的起源和发展与形成又如何呢?1.所谓唢呐咔,就是吹唢呐加上嗓音唱出戏来。咔歌也是一样。它是在吹的时候加上人的复声,俗称假嗓。所谓咔的《咔》字由来,即是人在咔的时候,发音的动力不光是吹,同时还要用声带振动哨片,是在唱、吹的劲头象咔咳,因而叫咔。也有不

  • 标签: 唢呐 器乐演奏 起源 声带 乐器 复声
  • 简介:在我国戏剧术语中,名同实异和名异实同的情况十分常见,要为“灯”界定出准确的内涵和外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百度百科“灯”条目的释文是:

  • 标签: 灯戏 戏剧术语 名同实异 名异实同
  • 简介:鬼喜剧初探唐思敏幽默机趣、内蕴丰厚、构思灵巧、雄岸秀丽、雅俗共赏的川剧喜剧,许多剧目有“喜悲兼俱”的特点。只不过有的“以喜为主”。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它的喜剧性,“兼悲”部分不论述;对川鬼喜剧亦复如此。特殊的幽灵世界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世上是没有“...

  • 标签: 喜剧性 矛盾冲突 鬼戏 川剧艺术 阎王 艺术特色
  • 简介:在酬神中邀请戏班前来演戏是一项普遍存在于广东的古老习俗。清代,伴随着广东地区戏曲演出市场规模的扩大,凡遇重要节日和祭祀庆典,为酬谢神灵的庇佑,更是经常以戏曲的形式举行娱神活动。酬神演戏初期以敬神为主,通过鼓乐歌舞来沟通人神两界,后来则在娱

  • 标签: 广东地区 戏曲演出 清代 酬神演戏 戏曲活动 市场规模
  • 简介:我国的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中,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可谓多若繁星,直到前几年,电台播放评书《杨家将》,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听众。杨家将故事的产生及其深入人心,是同北宋初期历史发展的形势分不开的。北宋建国之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宋

  • 标签: 北宋初期 《宋史》 折太君 瓦桥关 东都事略 隆平集
  • 简介: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戏曲演员转为歌唱演员的现象,是由于社会文化的热点由戏曲艺术到歌唱艺术的文化转移;"转歌"演员的成功源于戏曲艺术实践打下的坚实的声乐基本功,是传统声乐技法与现代声乐技法相结合的典型范例."转歌"现象的启示是:现代声乐应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精华,应努力使戏曲事业与歌唱事业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 标签: 戏曲 歌唱 转变 传统 评析
  • 简介:中国的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傩的形成是在民间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民间戏曲,在盛行期间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地。傩自产生以来流传至今,形式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一度成为人们重要的信仰民俗。但是在当今社会这种形式极为少见了,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标签: 傩堂戏 端公戏 任庄扇鼓傩戏
  • 简介:独脚戏是起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以当地方言表演的一种曲艺形式。就像北方人特别喜欢听相声一样,江浙沪一带的观众特别喜欢看独脚。为什么一个是听,一个是看?因为独脚有个“”字,它的表演形式更丰富一些,例如许多化装独脚像《三毛学生意》《拉黄包车》等,和目前风靡的小品唯一的区别就是化装独脚表演一开始是两个曲艺演员上台,

  • 标签: 独脚戏 滑稽戏 渊源 南方 杭州 表演形式
  • 简介:本文将巫、傩行法事的“巫师”与演出辰河高腔《目连》的“艺人”的“合二为一”;行法事与演出活动的同一场所,以及两者唱腔的亲缘关系等,一一比较研究。认为:辰河高腔是江西目连班唱的高腔,或“道士腔”和湘西辰浦一带的“傩堂腔”相结合的产物。辰河高腔发端于早年江西道士演唱《目连》的“道士腔”,非后来的“弋阳腔”

  • 标签: 辰河高腔 傩堂腔 目连戏 道士腔 探源 比较
  • 简介:一目连戏是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摩诃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为主角,敷演他在佛陀的点化之下度脱自己母亲出地狱为主要内容的戏曲。在中国最早的成熟戏曲形式宋杂剧中,就已出现了目连戏剧目。但是在早期流传的漫长过程中,目连的内容基本上仍处于零散状态,在情节上还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 标签: 目连戏 民俗 演出 明代 戏曲形式 宋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