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将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与格林兄弟的同名童话进行互性阅读,前者的意义会顿时浮出水面、豁然开朗。本文从意义生成、文本形式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性特色。互性是小说的意义生成之渊。它解构了一系列文本“碎片”在源文本中的意义,同时又充分利用文本“碎片”的生产性进行重构,生成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意义。“碎片”是小说的互性策略,俯拾皆是的互性“碎片”凸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体性。“极乐”——夹杂着痛感的快感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独特审美体验。

  • 标签: 小说 互文性 《白雪公主》 巴塞尔姆 意义生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袁宏道的名作《徐长传》,一直都被当做著名的人物传记来看待,徐长也因为此传,得以鲜活地呈现于后人心中。但是,此文的文艺批评意义,即对其中蕴含的文学批评规律、文艺批评思想,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试论之。

  • 标签: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学批评
  • 简介:海外华人作家野长弓的新书《步履酩酊》,不仅传达出异域的陌生土地带给他的内心思索,也表达了他在异域环境中的身份认同焦虑。他以个性独特的文笔和完整的艺术性,为读者提供了超越文学疆界的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 标签: 文野长弓 《步履酩酊》 异域 文化身份
  • 简介:关系一直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中的焦点之一.本文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当代历史文化多元语境的呼应,把研究的重点从与其他个体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移至小说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本文指出既引入历史文本又对其进行质疑解构,是一个各种话语、声音、体裁相互争鸣的动态互.

  • 标签: 互文关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洼地》 文学评论 英国
  • 简介:努鲁丁·法拉赫的小说多以索马里为背景,其"回归索马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连接》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的内忧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狱篇"引文,对比战乱中索马里人民道德信仰的丧失并探索其根源。"连接"不仅是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与祖国的不可分割性。本文旨在通过《连接》与"地狱篇"间的互性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的相关性,将但丁地狱之行与吉布勒赫的索马里之行联系起来,构成索马里与地狱之间的对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连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 标签: 法拉赫 《连接》 索马里 但丁 互文性
  • 简介:如果我们真能穿越,到初唐的长安去参加一次那里举办的'成语大会',或许会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词。例如,如果选手口里说出这样的成语,请不要当作奇葩:狐假武威兽眄龙骧豹略龙韬不要以为你听错了,也不是因为长安官话与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不同,而是唐代的文人,由于避唐高祖李虎讳,是不能随口'虎'来'虎'去的。狐假虎威、虎眄

  • 标签: 中的隐身 例话 写本例
  • 简介:虽然朱棣不会说中文,但是他对中国的感情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祖籍的留恋,更表现在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热隋和对中国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关心。早在1908年,朱棣就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且经常访问中国,促成了多项合作。

  • 标签: 中国教育 科技事业 朱棣文 中国科学院 人才培养 外籍院士
  • 简介:莫棠、袁克跋元建阳本《极玄集》,前有元至元五年建阳蒋易题记(简称建阳本),上、下两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自明末至近现代,此本或题跋或钤印,递藏于多位藏书家之手。《极玄集》最早之版本为宋刊本,后出现元建阳蒋易刊本,以及包括明汲古阁本、秦酉严钞本等多种明刊本。宋代原刻本今已不见,仅有汲古阁影宋刊本和述古堂影宋钞本。此建阳本历来被当作元本,但以《唐人选唐诗新编》为代表,多将其视为明代重刻本。这一结论能否确立,尚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极玄集》 袁克文 姜白石
  • 简介:《游珍珠泉记》是清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王昶的一篇游记散文。王昶(1725—1806),字德浦,号述庵,世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三迁刑部郎中。坐罪夺职,从阿桂至云南军营效力。以功任吏部员外郎,累迁至刑部右侍郎。因年老致仕。

  • 标签: 珍珠泉 赏析 著名学者 游记散文 散文家 上海市
  • 简介:《前赤壁赋》选人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然而《大学语文》对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 标签: 《前赤壁赋》 文眼 苏东坡 人生哲学 佛老思想
  • 简介:<正>“欢乐”往往和“幸福”紧密相连,寻求幸福和欢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的内容。古往今来多少人常谈“欢乐”,但每个人对它也都有自己的理解,真正的欢乐是什么,它又以何而来?苏联当代作家祖巴在《欢乐》这部作品中,笔触细腻、朴实无华地通过对一个青年的家庭变异和社会际遇,再次提出并且深入地探究了这一问题。小说主人公格里沙是在苏维埃老一辈的工人熏陶下出身于红军干部家庭的八年级学生。他温厚正直、无忧无虑,刚刚开始思索生活,刚刚开始倾听生活的纷扰的脉搏,并以充满了稚气的心情接受它

  • 标签: 中篇小说 每个人 当代作家 家庭 文学作品 集体宿舍
  • 简介:作为中医史上的名篇,袁枚的《徐灵胎先生传》对史实的叙述不够严谨,甚至多有失实。然而瑕不掩瑜,其文学成就远远超越了史学价值,因此整体而言仍是一篇兼具史才与文笔的绝妙好文。

  • 标签: 袁枚 《徐灵胎先生传》 文史价值
  • 简介:盛的创作文体非常丰富,从诗歌到散文到小说,及至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评论等,均有涉猎,其中尤以散文见长。其散文创作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掘进的日渐深入,在日常生活的皱褶里,那些深沉的价值追问、意义思考得以最大程度的显影。

  • 标签: 闫文盛 散文 日常生活
  • 简介:本文以宋濂入仕明朝为界,重点探究了其前期和后期的两种文学观——一类是基于自然之道、道并重的自然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一类是基于伦理之道、重道轻的载道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并阐明了两种文学观中""与"道"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宋濂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体裁形式、题材内容的影响,最后探究了两种文学观的交叉复杂性及其成因。

  • 标签: 文道矛盾 自然文学观 载道文学观 交叉复杂性 文本缝隙
  • 简介:本文研讨卡尔维诺运用塔罗纸牌的排列组合发展叙事、重复叙述的功能意义和理论意义,讨论它的互手法和片断性写作所蕴涵的后现代创作思想,指出所呈示的多重互的复杂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世界的戏讽和折衷的姿态.

  • 标签: 复制 互文性 片断性 后现代
  • 简介:1958—1960年的“大跃进”文艺经历了从现实想象到幻象现实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修辞的作用不能忽视。正是借助于修辞,该时段的文艺超越了对现实的模仿与想象,走向了对象征性现实营构的修辞性幻象。这带来的效果是,1958—1960年的文艺并不指向真实的世界,而是指向语言重构的世界,形成了范围较广的修辞运动。

  • 标签: 1 958—1960年 “大跃进”运动 现实想象 修辞幻象
  • 简介:《名作欣赏》二ОО二年第一期刊登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一为我们重读《雨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文章挑战了前苏联专家的论断,细心查考戴望舒写诗年代的大事、戴望舒当时的心境及戴望舒少年时代的住处,得出了论断:“如果一定要说《雨巷》对于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有所反映的话,

  • 标签: 戴望舒 《雨巷》 重读 写诗 时代 文章
  • 简介:在《脚印》中,王鼎钧先生数度解构于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现实之间具有无法调和性的思乡情结,其所最难面对的仍是现实及尴尬的身份。为缓和长期思乡的紧张与焦虑,王氏选择舍外求内的自慰法,将生活过程包括人生足迹(即"脚印")进行刻意遗忘,终于解开了心结。这对获取大陆消息不畅的海外游子来说,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退求其次的疗心法。而对读者来说,要理解《脚印》,还须知人论世,参考王氏的人生行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 标签: 王鼎钧 《脚印》 思乡情结 解构 文本解读 知人论世
  • 简介:学术界对刘宋诗歌的研究一直偏重对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即所谓的"元嘉三大家"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也侧重于把作家作为个体存在,对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刘宋社会环境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学史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力求从具体史料出发,把刘宋一代诗人及其创作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刘宋政治的

  • 标签: 文变染乎世情 刘宋 诗歌创作 文学史意义 南朝诗歌 应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