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在前辈考证的基础上,补充了14条训读字,以期进一步充实海口方言训读字的资料。

  • 标签: 海口方言 训读 训读字
  • 简介:通过临县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从音位、声韵调、音节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临县方言语音系统的特点。

  • 标签: 临县方言 音系的特点 辨义功能
  • 简介:谈汉语方言的定量研究沈榕秋汉语方言的定量研究,也叫计量研究,是汉语方言学中的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用这种方法作了些探索,研究内容包括亲疏关系、亲缘关系、变化速度、相互影响程度等。但目前真正了解它的人还不多,也没人对这种方法进行过系统...

  • 标签: 定量研究 汉语方言 方言分区 定性研究 相关系数分析 亲缘关系
  • 简介: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辛永芬博士所著《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于2006年12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正文分五章,前四章分别从音变、重叠、附加、格式和语序等语法手段入手,系统地探讨和分析了河南浚县方言中由这些手段所构成的种种语法形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第五章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对浚县方言整个语法系统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出了浚县方言语法方面的一些重要特点。

  • 标签: 方言语法研究 河南浚县 出版 国际教育学院 语法意义 语法系统
  • 简介:文章从七个方面记述徐州方言的某些词法和句法现象:(一)几种特定格式;(二)双音节叹词;(三)语末助词“起来的”;(四)语气词连用;(五)程度副词“甚”;(六)动词后缀“-拉”和“-登”;(七)特殊的独词句。从中反映出徐州方言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语法特点。

  • 标签: 徐州 方言 语法现象
  • 简介:《蛮好看,蛮感动,蛮有意义》,2008年12月16日,《武汉晚报》在它的22版上使用了这一标题来报道方言话剧《黄鹤楼上看帆船》的演出效果。“蛮”字是武汉话中的常用字之一,意思是“很”、“非常”。毫无疑问,记者使用该字的意图在于配合报道对象的地域性和平民化特征,强化新闻事件的近缘性和趣味性。

  • 标签: 方言写作 报刊新闻 《武汉晚报》 演出效果 报道对象 新闻事件
  • 简介:文章分别从声母音类和韵母音类两方面,对乡宁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描写.本文指出,具有相同音韵地位的一类字在青少年文白系统中的叠置情况已与中老年的有所不同,通过对两代人文白系统的比较可以看到乡宁方言文白异读的历时发展.

  • 标签: 晋南方言 文白异读 叠置
  • 简介:山东方言历史鸟瞰(下)张树铮五、隋唐五代时期山东的方言隋唐五代时期山东地区是比较安定的。除了隋末和唐中期安史之乱时期以及唐末有战乱之外,山东地区的居民没有太大的迁徙变动。这一时期的山东方言详情如何,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反映山东方言的资料,只是有些文献中...

  • 标签: 山东方言 《金瓶梅》 山东地区 山东词人 《中原音韵》 蒲松龄
  • 简介:洛阳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词语,且含义与古相合或相近。文章选取洛阳方言中的古词语若干条,逐条释义并举例说明了用法。

  • 标签: 洛阳方言 古词语 口语
  • 简介:文章认为,平遥方言的“动”可以作表示时间意义的助词,其所在句子可以表述未然事态、惯常性事态和已然事态。“动”所在小句的背景化是其演变为时间助词的主要原因。“嗓”表示时间时与“动”在语义功能和分布上存在不同。“嗓”由时间助词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并进一步演化为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唠”不同的是,“嗓”具有表达虚拟语气的功能。平遥方言中“动唠”和“嗓”的语义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时间义→假设义→话题标记”这一具有共性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

  • 标签: 平遥方言 “动” “动唠” “嗓” 语义功能:语义演变
  • 简介:<正>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二十四岁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即有门徒跟随学习,此后,从之求学者络绎不绝。五十岁后,他相继于江西白鹿洞书院、福建武夷精舍、湖南岳麓书院授徒讲学,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其讲学语录当时就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朱子语类》便是宋人黎靖德辑录朱子的讲学语录而成。此书成于朱熹死后七十年,有部分语录曾经朱熹亲自审阅;被辑录者达七十九家,均为朱子门徒,有时同一次谈话,就有数条详略不同的记录并列:因而作为语言材料来说,其可靠程度是较高的。

  • 标签: 朱子语类 湖南长沙 朱熹 白鹿洞书院 七十年 方言色彩
  • 简介:<正>太原方言的词汇里,有一种有趣的语音现象,如:“玉茭圪榄”和“玉菱杆”意思完全相同,“一出乱柿饼”和“一串柿饼”意思完全相同。“圪榄”和“杆”都是名词,在这里作偏正结构里的中心词;“出乱”和“串”都是量词,作偏正结构里的修饰成份。这一类语音现象,在晋中、雁北、上党等地的方言里数量也都不少。在太原话中:

  • 标签: 太原方言 太原话 复音词 单音词 反语 语音现象
  • 简介:文章列举银川方言31个读音例外字一一加以推敲解释,说明造成例外的原因大体有四种情况:1.因忌讳引起的音变例外字;2.由某个常用字或偏旁类推出来的读音例外字;3.由外方言扩散来的读音例外字;4.由音移造成的读音例外字。

  • 标签: 银川方言 例外字 成因
  • 简介:江苏东海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呈现出南北方言分化的特征,在分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皆具地方特色。东海方言在词法方面有谓词重叠构形手段,在句法方面有特殊的程度标记和话语标记。本文探讨东海方言谓词的重叠构形和特殊的程度标记及其相关问题。

  • 标签: 东海方言 重叠 程度标记 语法 语义
  • 简介:轻唇音声母在晋方言的常用词和地名中还留有重唇的残迹.汉藏对音显示唐五代西北方音轻重唇已开始分化,晋方言轻重唇音分离,当在唐宋之际,距今已逾千年.当时,晋方言大多数轻唇音已从重唇音中分离出来,只有少数常用词还保留重唇至今.晋方言尚保留古微母读如明母的残迹,微母自明母析出,其时在宋;[v]母变为[u]开头的零声母,当为官话影响所致,是17世纪以后的事.天城梵书与汉字对音反映宋代西北方音的特点,这个对音材料记载着轻唇音读如舌根清擦音[x]的历史,并州、吕梁两片非组读[x]不读[f],其时可上推至宋.

  • 标签: 晋方言 轻唇音 演变
  • 简介:【鬼际】《方言》卷一:“(慧)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郭璞注:“言鬼眎也。”戴震《方言疏证》改“鬼眎”为“鬼衇”,云:“衇俗作脉,因讹而为眎,后卷十内‘衇,慧也’注云:‘今名黠为鬼衇’。”卢文昭、王念孙、钱绎诸家俱从戴校改。周祖谟《方言校笺》仍依宋本作“鬼眎”,云:“眎为古文视字,今北方人谓小儿慧黠曰鬼视。今不从戴本改。”

  • 标签: 《方言》 校释 王念孙 北方人 疏证 古文
  • 简介:<正>壹引言1.1“来”和“去”是现代汉语里面最常用的两个动词。来,《广韵》:“落哀切”,今北京读[lai35];去,《广韵》:“丘倨切”,今北京读。在普通话里,“来”和“去”除了放在另一个动词后头,表示动作的趋向、结果和延续等意义时要读轻声,在其它情况下,都只有一个读音。

  • 标签: 普通话 临汾 方言 读音 语法功能 口语
  • 简介:晋语中有不少活跃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它们的存在对于研究晋语中的特征词有很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晋中方言中几个常用的非常有特点的词语,揭示了这些词语古雅的含义。

  • 标签: 晋中方言 饿 窈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