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致辞一般是在热烈、欢庆或重要场合中所发表的简短讲话,如婚礼致辞、寿辰致辞、庆典致辞等。致辞有的是以主人的身份发表的讲话,这样的致辞也叫欢迎词;有的是以来宾代表的身份发表的讲话,这样的致辞也叫贺词。对致辞的要求从内容上说,要健康、文明、高尚;从形式上说,要优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雅”。因此,写致辞既要注意说什么,又要注意说的艺术——方法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这样才能提高致辞的品位,雅俗共赏。具体阐释如下:

  • 标签: “雅” 致辞 雅俗共赏 欢迎词 艺术 贺词
  • 简介:公文写作,俗称“写材料”。写材料的高手,俗称“笔杆子”。要想成为一个地方或单位的“笔杆子”,往往要经千般磨练、历无数艰辛,没有三五年是难以修炼成才的。因此,常有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年轻人被公文写作之难吓住了,不愿从事公文写作相关工作。公文写作“难”,到底难在何处?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试对公文写作“难”作简要探析。

  • 标签: 公文写作 “难” 机关事业单位 年轻人 材料 俗称
  • 简介:<正>《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看踟蹰。……”郭锡良等编著的通行本《古代汉语》注曰:“爱:所爱,指姑娘逗人爱。”于在春《<国风>的普通话翻译》用“想煞了人又见不着”来译“爱而不见”,也把“爱”当作“可爱”。于先生还在注文中交代了理由:“‘爱’,古版本有写作‘萲’或‘僾’的,通行本用‘爱’,这就很可取。”至于为什么“很可取”,于先生没有明说。实际上,“可爱”与“不见”之间没有事理联系,于诗意难通,殊不可取。今按,“爱”也不只为“通行本”所用,毛诗就写作“爱”。所谓“古版本为‘萲’或

  • 标签: “爱” 通行本 静女 城隅 郭锡良 《古代汉语》
  • 简介:“被僮僮”新解陈松长题记:在跟随周先生研读《诗经》的日子里,先生曾用非常平易简洁的语言传授给我们研读《诗经》的方法。先生指出,研读《诗经》,首先要区别作者之意与说者之意。先生认为:一首诗注解分歧的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就作者的意思来阐述的,一是就说者...

  • 标签: 《诗经》 《诗序》 《毛传》 《关睢》 采蘩 《诗》
  • 简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产生了数量极其庞大的公文作品。长期的文学研究,对这些公文作品往往重视不够,间或在一些选本中稍加选择,也是从文学的角度加以阐述,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与诗歌、辞赋等文体相比较,公文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更能反映出重大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矛盾的激

  • 标签: 古代公文 行政文书 个性精神 儒家思想
  • 简介:  生命是一条河.当我们发现自己正涉水过河时,殊不知我们早在许久之前便已下到河里了.……

  • 标签: 涉生命 生命河
  • 简介:我认为,可从实用与审美两个角度取舍汉字繁简。从实用角度看,汉字是符号,符号应遵循最简原则,故宜用简体字(当然简化亦应有个“度”);从审美角度(如书法)看,汉字是形象,形象应允许多样化,故宜繁简并存。当然,还有一些介乎实用与审美之间,亦实用亦审美的汉字使用范围(如名片),在这些范围内用繁还是用简,我看也还是应尊重个人的意愿、兴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结晶,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语言文字的演变十分复杂。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对待汉字的规范举措应取慎之又慎的科学态度。以往的汉字简化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既尊重文化传统又适应时代需要,既保留汉字作为历史文化财富的完整性,又使之在现

  • 标签: 繁简 语言文字 审美角度 文化财富 可从 文化渗透
  • 简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于孔子后,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从巩固齐国政权的角度考虑,表示反对。在他的说辞中有一段话为:“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礼.趋详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其中“趋详节”中的“详”字,许多注释本中未注,有的则注释错误。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的《史记记传选译》,注“登降礼,趋详节”为:“指应对进退的礼节。”而未做详细注释。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的《史记注译》则注“详”为“审慎”.译全句为“现在孔予过分装饰外表,提出繁杂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讲究快步行走的琐碎规矩,让人好几代也不能穷尽这些繁文缛节的学问,一整年也学不完各项礼节仪式”。

  • 标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错误 三秦出版社 快步行走 孔子 史记
  • 简介: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民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的时侯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侯,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 标签: 马湖 移居 寒风 山水画 太阳 上虞
  • 简介:菲律宾有很多由教会创办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学校,这些学校的汉语教学大有相似之处。在宗教学校和菲化学校中,义中学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笔者在菲律宾义中学做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对学校的华语教学情况作了探讨,发现了一些问题,继而从学生、教师、教学的角度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学校的华语教学发展。

  • 标签: 菲律宾 华语教学 义德中学
  • 简介: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GarySnyder)于1958年在美国《常春藤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译著《寒山诗二十四首》,数量虽小,但影响深远,使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唐代诗人寒山和他的诗篇在美国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文化外译中的经典案例,并一度成为美国年轻一代追捧的精神偶像。寒山及其诗作在美国广为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拉斐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以斯奈的寒山诗英译为研究对象,从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因素出发,阐述翻译过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操控,以便探析寒山热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改写理论 斯奈德 寒山诗
  • 简介:诗歌的语言是一个诗人表达感情的基础,优秀的诗歌的语言往往是极富有张力的,而诗歌语言是否富有张力也成为衡量一个诗人创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美国'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加里·斯奈其诗歌作品就极其富有自然的语言张力。他远离大都市生活的喧嚣,将创作对象指向自然万物,他将自己的沉思蕴含在各种大自然的意象中,他用诗歌文学中最接近事物本真的东西对抗整个社会的失衡。他的诗歌中的语言张力主要体现在审关内涵、自然形象、诗歌语义和画面意蕴四个方面,只有深入理解加里·斯奈的诗歌,才能体会他诗歌中的自然语言张力。

  • 标签: 加里·斯奈德 自然 语言张力
  • 简介:近来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军”字的本义,认为的“军”字的“冖”是“华盖”。笔者以为,这是非常错误的。

  • 标签: “军” 语文教学 阅读 "华盖"
  • 简介:“明月”一词是古今汉语常用词,《汉语大词典》(第2版,下简称《大词典》)“明月”条所列义项有三:1.光明的月亮;2.指明珠;3.下一个月。前两个义项属常用义。今阙而不论。第三个义项,从构词上看,日人则暗,日出则明,一暗一明为一日,故次日日明日,明月、明年、明春等,皆沿此义。经考证,我们认为“明月3”《大词典》引证不足,缺少书证。该词秦汉以降,代有用例,今就传世及出土文献中的书证,对《大词典》等辞书略加补证。为方便讨论,兹不烦将“明月3”透录如下:

  • 标签: 明月 《汉语大词典》 补证 出土文献 常用词 义项
  • 简介:《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关于“师旅”,朱熹集注云:“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杨伯峻《论语词典》及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都从此说,然均不确。刘宝楠...

  • 标签: 战争 《古代汉语》 《论语》 千乘之国 安徽阜阳 韩非子
  • 简介:本文阐述了积极开展民族体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从六个方面对民族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探讨。

  • 标签: 民族体育 运动 研究
  • 简介: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又A又B”格式的定量、定性分析,从形容词的类、A和B的位序、认知顺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概括了这一格式的构成基础,进而考察了“又A又B”格式的表述特点和A、B的内容关系。

  • 标签: 形容词的类 内容构成 表达特点
  • 简介:《西游记》是一部荒诞的神魔小说。可荒诞不等于荒唐。荒唐置逻辑于不顾,荒诞呢,装神弄鬼的表面下,却依旧内蕴着逻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生”,俗人如我者学不了太上忘情,读这部小说之际,竞每每不务正业,一本正经摩玩起荒诞故事里的逻辑合理性来。这就有了很多阅读的趣味。

  • 标签: 《西游记》 逻辑 得失 神魔小说 荒诞 合理性
  • 简介:文章考察发现,南宋《会稽志》和《宾退录》中均明确记载“通判为(曰)倅”,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倅”表示“通判”义的语言事实,历代职官辞典及类书中也记载“倅”为“通判”之别名,但现代通行的权威辞书却没有收录“倅”“通判”义这一义项。基于此,文章建议权威辞书能够根据史实订补“倅”“通判”义,以使“倅”之义项更加全面、读者理解文献更加准确。

  • 标签: 通判 辞书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