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语言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对于语言的科学研究"(thescientificstudyoflanguage)。这种科学的研究,不论中外,都发端于对语言历史演变的研究,尤其是语音史的研究,也就是所谓"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tics)。语音史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条最基本的信念上的,那就是:"音变是有规律的"(soundchangesarercgular)。因此历史语言学家的任务也就是如何发现及确认音变的规律。然而总观历来的历史音韵学著作,我们难免会感到美中不足,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系统化的规律,而只是一些对某类音律的片断与模棱两可的解说,或是实例的排比。这样,我们就看不出音律的本质以及音律之间的交互关系,自然,更看不出历史演变的步逐情况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这

  • 标签: 音变 历史演变 位结构 历史语言学 音位 组声母
  • 简介:本文通过对重音的上声与其前后音高组合方式的听感判断和实验分析,观察到普通话上声重音在音高上的突显方式和其他声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通过高音点的相对提高来实现.但是在具体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其他声调可以通过提高自身高音点的相对高度来实现,而上声一般只能依靠其前后位置音节的高音点的相对突显来实现,其中上声重音后面的音节(包括轻声音节)更为重要.上声重音的后面必然要出现一个高音,而且一般只能出现一个高音,其后则可以出现高音点的断层.同时,在重音有多个音节时,词(组)的轻重格式会明显影响到重音及其前后的组合关系,出现音高断层的位置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整个重音,而是取决于重音的核心位置.另外,在重音上,上声还有把重音突显的职责转移到其他非上声的音节上的趋势.

  • 标签: 上声重音 组合方式 高音点 轻重格式
  • 简介:文章讨论北京话的重音,认为北京话虽然不是英文类stress-timed的语言,但也是一个重音语言;它是以音节节律为单位实现轻重且直接影响词法和句法的重音语言。文章从音节、音步、韵律词、动词短语,时态短语、句标短语等不同的语法层级,说明北京话在各个层级上,都表现出重音的作用和特征。文章最后提出,分层级地研究北京话的重音,不仅可以深入对北京话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发展韵律学、韵律构词学和韵律句法学的理论,以便深入发掘我们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现象。

  • 标签: 北京话 词重音 核心重音 对比/强调重音 语调重音 韵律句法
  • 简介:北京话词重音的有无及其分布的规律是汉语音系中长期以来争议最多、挑战性最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双音组这一重音的最小单位入手,一方面探讨重音的表现及其与声调的关系,一方面探讨重音的辨别方法及其类型的界定。我们认为:声调语言的轻重音必然表现为调值实现的充分度,而这种充分度既可以通过语音设备来测量,又可以通过对比法用说活人的内在语感来鉴别,二者均不失为当代音系研究的手段。本文提供了作者自1996年以来共同探讨用对比方法测试北京人对北京话带调双音节词语重音的内在语感所得到的初步认识,并对今后的词重音研究提出一些没想和建议。

  • 标签: 重音 声调 轻声词 带调双音组 带调左重组 最小差别对
  • 简介:自然语言中否定标记的线性位置表面上看比较复杂,不但在各个语言中表现不一,即便在同一语言,也并非都是固定不变,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占据三个语法敏感位置这一共性在具体语言中的实例化表现。Jespersen循环中的否定标记不只是由谓词前到谓词后,还应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即逐渐向谓词前的典型谓头位置靠拢。

  • 标签: 否定标记 线性位置 谓头
  • 简介:汉语目的小句采用的标记手段是连词,不仅有为数不少的获取性标记,而且还有专门的免除性标记。汉语目的小旬绝大多数后置,与VO型语言目的小旬多是后置这一人类语言的共性相吻合。现有理论难以解释汉语里“为”类目的小句为何大多前置。文章认为它与后置的目的小句完全不同,在句法功能上,“为”类目的小句相当于句首状语,而后置的目的小句相当于补语;在篇章功能上,后置的目的小句不具备任何话题性质,一般只是承上,“为”类目的小旬则具有很强的话题性,甚至可看作话题,具有很强的“启下力”,理应前置。

  • 标签: 目的小句 标记 位置
  • 简介: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从句的位置对于其性质有一定的要求,二者在表面上存在一种不完全对应关系。从句位置与关系结构的语义解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关系结构的预设及其指称属性。文章在对两种关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对其进行解释。文章认为.二者都是由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决定的。具体说来,生成过程的不同决定了关系结构内部结构的差异,从而引起内外从句结构在语义解释方面的差异.而从句与其他成分(数量词和指示代词)之间以及性质不同的从句之间的相对顺序则是这种结构差异的具体体现。

  • 标签: 生成语法 关系从句 关系结构 位置 性质 语义差异
  • 简介: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具体内容上还是陈述方式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与强化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知识。因此,“空间观念”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成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把《标准》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 标签: 空间观念 有效策略
  • 简介:汉语疑问词与"都"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四类:句式①NP+都+谓词+WH;句式②WH+NP+都+谓词;句式③都+WH(+NP)+谓词;句式④NP+WH+都+谓词。我们从形式学派角度把疑问词分析为变量,把"都"分析成全称量化词,逐一分析了这四类句式中"都"的关联(associate)项和约束(bind)对象。在蒋静忠、潘海华(2013)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都"的三分结构与"都"重读与否的关系,总结了"都"的关联次序和约束规则。当"都"重读时,左向关联并约束距它最近的复数性非疑问成分。当"都"非重读时,优先关联疑问词,左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其量化形式为个体,并约束该疑问词;右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可表复数,并约束该疑问词引出的变量。另外,"都"总是关联距其最近的移位关联项。

  • 标签: 疑问词 “都” 位置 关联 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