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哲学是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之一。积极开展法哲学研究,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现代化建设,都有不可估量意义。法哲学(thephilosophyoflaw)这一名词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其《法学教学新方法》一书中最早提出并使用。1797年,康德把论述自己法哲学观点著作称为《法学形而上学》.1798年,历史学派代表人物胡果出版了名为《作为实在法、特别是私法哲学自然法教科书》一书,并沿用了法哲学一词。嗣后,黑格尔则明确地把自己著作称作《法哲实原理》。1832年,英国分析学派代表人之一奥斯丁在其发表《法理学和实在法哲学讲义》这本书里,也使用了这一名称。就这样,'法哲学'一词便风靡于世界。

  • 标签: 法哲学 法学教学 社会主义民主 现代化建设 历史学派 分析学派
  • 简介: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优势及其对方法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可能性误导.

  • 标签: 法哲学 法理学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中国法哲学
  • 简介:《老子》法哲学基础建立在其关于“常”理论上。“常”是“道”表现,虽可为人所认知、并作为自然法规制社会,然其本质终属于抽象性规律。在《老子》哲学中,“常”未能转化为“法”逻辑原因在于对“名”功能阐述上,而矛盾根源则为战国时期对价值观问题之反思。由于“名”理论之演进发生分歧,遂出现了庄子、黄老、法家三派法律观之理论区别,其共同思维模式则为中国法律传统所继承。

  • 标签: 老子 法哲学
  • 简介:2007年7月31日至8月9日,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nternationaleVereinigungRechts,简称IVR)第23届世界大会在波兰克拉科夫市召开。IVR是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研究最高学术组织,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本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徐显明教授率领中国学术代表团第一

  • 标签: 法哲学 社会哲学 中国学术 大会 世界各国 国际
  • 简介:本文是继吕世伦和文正邦两位教授出版《法哲学》专著之后又一法哲学体系和基本范畴。包括:法唯物认识论;法辩证方法论;法科学发展观,共二十二个范畴(即章)。截至目前,这是国内外一个全新哲学体系和基本范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在法、法律制度、法律思想中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问题。这个体系和范畴同目前国内公认法理学体系和范畴完全区分开来,并坚信法哲学将同法理学、经济分析法学、法社会学等成为法学体系中理论法学组成部分。

  • 标签: 唯物论 辩证法 法律制度 法律思想
  • 简介:在佛教东传史上道安是一位对佛经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他开拓出了佛经传译新纪元,标志佛教文化传播走向系统和规范。道安学兼内外,具有包括政治洞察力在内多方面的才能。他声望和影响借助王权支持而遍于京洛,他在当时僧俗各界具有不可动摇领袖地位。道安毕其一生,与般若学相始终,在佛学思想上说,他是本无宗代表。他与竺叔兰、罗什并驾齐驱,将般若学推向高峰。他思想中吸纳了魏晋玄学清谈内容而具有以道解佛因素。同时道安思想中包含对现实世界有浓厚参与色彩弥勒信仰。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说,佛经翻译和佛教中国化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确立了一个最佳典范,而道安在其中贡献是不可取代。作为一代高僧、一个致力于佛教经典翻译思想家而言,求知、"决疑"更符合道安价值取向。

  • 标签: 道安 佛经翻译 本无宗 般若学 以道解佛 弥勒信仰
  • 简介:西方法治文化是将民主理念实践化、操作化重要保障。对法治文化可以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讨论,本文试图揭橥西方法治文化价值哲学观念内核。哲学是文化内核,自然亦是法治文化内核。法治文化核心是法治,法治内容是民主,民主是个人自由和正义价值政治表达形式。个人自由与正义及其辩证统一构成法治文化根本价值。法治文化及其价值发轫和实行于西方,有其哲学观念理据。这些哲学观念就是“界限意识”、有的本体论、原子论宇宙观、“爱洛斯”与“逻各斯”统一传统以及启蒙思维方式。

  • 标签: 法治文化价值 界限意识 有的本体论 原子论宇宙观 启蒙思维方式
  • 简介:科学哲学本来是现代文化中一个专有名词,而今在后现代语境中被本土化得面目全非。这里所以在它前面加上“现代”一词,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库恩以后出现“后现代”为特征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形形色色非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特别指称孔德、马赫、石里克等人为代表三代实证主义、波普尔等人为代表证伪主义,以及邦格等人在后现代语境中捍卫现代主义价值科学实在论等理性主义科学哲学

  • 标签: 科学哲学 现代文化 人文追求 后现代语境 新历史主义 非理性主义
  • 简介:日本人在用汉字对接西方文化时,是力图以汉字去适应西方思想原貌,日本新词中日本文化性,比起严复译词中中国文化性来,更接近西方文化性质,更适于对西方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知识体系表达。中国在救国图强紧迫性中,全面引进日本新语,又正合了要在最短时间找到把握西方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知识体系语言工具实用心理。甲午战败后中国全面引进日本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都为日本新词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基本语汇提供了背景支持。

  • 标签: 中国现代哲学基本语汇 汉字文化圈 日本新词 中国现代性
  • 简介:民法产生初期,建构体系强制性规范既已存在。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体现国家管制民法强制性规范日益增长。当前,民法体系性强制规范与管制性强制规范并存,以政治哲学视角分析,其基本理念容纳着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并主张在个体主体性及价值优位基础上,在保护个体权利自由目标下,重视社会因素制约作用,赞同国家适当干预,衡平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通过政治哲学分析,强制性规范精神观念、价值基础得以进一步明确,从而为克服我国民法强制性规范立法、司法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有助于我国未来编纂民法典规范配置合理,体系结构完善。

  • 标签: 民法强制性规范 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法典编纂
  • 简介: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而技术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由此导致体外受精(试管婴儿)技术、克隆人技术、人体基因重组技术等一系列高技术出现.其中,任何一项高技术一旦运用于社会,就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必定转化为社会、环境、法律、伦理、生态等问题.这不仅对社会、人们观念造成极大冲击,也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利用法律,有效规范高技术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我国现有的科技法由于对科学、技术本质没有深入认识及立法粗糙性,很难完成高技术时代历史使命.因此,有必要从科技所涉及最基本问题入手,经过哲学分析,对我国如何有效规制高技术提出立法建议.

  • 标签: 高技术 立法规制 科学技术 科学理性 技术理性
  • 简介:将传统“见危施救”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用法律强制手段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规制,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现实需要,更有坚实哲学理论作支撑。见危不救犯罪化是建构在相对意志自由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人性理论、功利主义原则、有限道德法律化理论和社会危害性理论基础之上

  • 标签: 见危不救 犯罪 法哲学 理论基础
  • 简介:1909年10月1日,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于柏林成立。恰值其百年华诞之际,2009年9月15日至20日,第24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 标签: 国际法哲学 社会哲学 学术综述 法治 和谐 2009年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部分指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目前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

  • 标签: 法哲学 专家建议稿 哲学反思 中国民法典 民法保护 法学研究会
  • 简介:一、引言在解释近代欧洲何以能取得独特成就时,历史哲学家道森(ChristopherDawson)认为基督教主宰中世纪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西方文化,是影响和改变西方世界新兴力量最重要源泉,并提出了"宗教是历史钥匙"这一学术信条.

  • 标签: 中古时期 基督教法哲学 法治主义 摩西律法 奥古斯丁 教父学
  • 简介:专利权具有垄断性但不是法律上垄断权.专利权客体本质是技术方法.专利权客体通过权利说明书外化而具有可审查性;专利权客体内化和物化为专利产品而具有财产内容.专利权垄断性是专利法比照物权设立对抗他人效力权利逻辑范围.专利法是国家以技术进步为交易目的、在技术发明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对价"或衡平机制.专利产品垄断市场份额是市场开发结果而不是制度配给.

  • 标签: 专利权 专利法 法哲学分析 衡平 对价 客体
  • 简介:马克思哲学观从早期自由法律观到成熟时期利益法律观,其基本线索始终贯穿着法与法律二元哲学,它构成了马克思法哲学观之鲜明特征。

  • 标签: 马克思 法哲学 法律
  • 简介:众所周知,分析法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分析性”,这揭示了其与当代重要哲学派别——分析哲学有着某种“基因”上联系。这种联系到底是什么样呢?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有一定研究,其中代表性文章有:杨日然“现代分析哲学对于法理学之影响”,马汉宝“牛津哲学对法学之影响”,谌洪果“通过语言体察法律现象:哈特与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及高国栋“分析法学日常语言分析转向——哈特新分析法学基本理念研究”。

  • 标签: 语言分析哲学 分析法学 内在关联 哲学派别 法律现象 法理学
  • 简介:霍姆斯司法哲学核心是司法自制。霍姆斯对法官将个人观念、意识乃至偏见带入司法过程保持高度警惕,一贯主张在裁判过程中应尽可能尊重立法部门价值判断,维持立法合宪有效。但在言论自由诉讼中霍姆斯则选择司法能动主义哲学,坚持对限制言论自由立法实行严格宪法审查。霍姆斯这种双重司法哲学是其怀疑主义人生哲学产物。对个人智识怀疑使他宁愿相信民主多数认知,而对理论教条怀疑则使他深信唯有言论自由才能造就观念自由市场。霍姆斯司法哲学对世界现代司法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霍姆斯 司法哲学 司法自制 言论自由 怀疑主义
  • 简介:中国现代哲学是由一整套语汇构成,中国现代哲学语汇从16世纪中叶缘起到20世纪30年代定型经过了三个阶段。在其整体演化中从文化背景上可以分为1840年前以西屈中和1840年以后以中屈西哲学语汇生产趋向。从语言学视角看,表现为从古代汉语型哲学语汇到现代汉语型哲学语汇演进。对其语言学演化作逻辑把握,又可以分为从利玛窦/马礼逊型古代汉语旧词到严复型古代汉语新词到梁启超为代表日本新词演化过程。

  • 标签: 中国现代哲学语汇 古代汉语型哲学语汇 严复型哲学语汇 日本新词哲学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