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城市社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也在逐步累积,特别是在发展全球化、观念多元化、生活网络化等因素影响下,一系列新议题对城市公共安全提出了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包含传统安全风险要素,同时结合新型公共物品、新生社会群体、新兴网络事件构成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针对问题,城市社会的风险治理需要在制度、技术、体系、人员与价值五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政策设置与有效的工作实施。

  • 标签: 特大型城市 公共安全 风险治理
  • 简介: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已然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为平衡区域差距、发挥地方特色的战略制度安排。依据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考察"示范区创建"中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和行为策略,发现政府部门在职能定位与组织利益、服务导向与政绩导向的权衡中表现出"重政绩、树典型、积极主导"的实践行为;社会组织在文化治理理念的引导下,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现实考虑,为发挥职能纽带作用在创建工作中体现为"强依赖、弱整合、协同参与"的行为策略;普通民众的主体性缺失导致其处于"无参与、零反馈、被动受益"的状态。

  • 标签: 多元主体 公共文化服务 参与逻辑 行为策略
  • 简介: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评估的核心功能是识别某项政策的因果效应。由于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在因果推断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近年来实验设计与因果推论开始被应用于西方政策评估研究中,并逐渐发展成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领域开展循证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了基于实验的研究设计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案例探讨了随机对照实验和准实验等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实践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并最终提高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 标签: 公共政策评估 循证政策 实验设计 因果推论
  • 简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着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偏差与矛盾。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公共文化提供者在决策、服务和考核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为此,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在五个维度上完成必要的转向,即从“外部观看”转向文化共享式的移情理解,由整体化思维转向族群细分的视角,由沙盘图上的俯瞰转向流动中的生活秩序,从审阅数字化信息转向考察实际效果,由单方向的供给转向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使供给与需求更好地契合,实现民生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 标签: 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 需求 以人为本 社会治理
  • 简介:“独狼”式恐怖袭击作为当今国际恐怖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分析欧洲“独狼”式恐袭事件,总结出“独狼”式恐怖袭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以立体布控、快速搜捕、排险救援为主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及加强情报获取、建立预警体系、遏制极端思想传播、提高群防群控能力和深化国际反恐合作的防范策略,以期有效处置和防范公共场所“独狼”式恐怖袭击,彻底打击“独狼”式恐怖活动。

  • 标签: 公共场所 “独狼”式恐怖袭击 特点 对策
  • 简介:中国公共管理学是一个伴随改革开放伟大脚步成长起来的特殊学科,改革开放是该学科恢复与重建的强大催化剂和动力;中国公共管理学经过40年发展,已在学科建构、知识增长与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卓著,但问题与挑战不少;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公共管理的创新研究,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则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 标签: 改革开放 公共管理 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
  • 简介:公共性是现代治理话语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公共性被确立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原则是治理体系的重心从政治转向行政的一个结果。在契约论等主流现代理论中,公共性被理解为政策决策与行动的无偏狭性,即政府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种利益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但在客观存在着普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遵循无偏狭性的要求并不足以保证公共政策与政府行动的公共性,而只是把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转化为了不平等的政治现实。在很多时候,要供给公共性,政府需要对社会中的不同利益和不同群体采取一种合理的偏狭,通过政府行动的合理偏狭来矫正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 标签: 公共性 无偏狭性 合理偏狭
  • 简介:贵州省盘州市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契机,加强和完善地名管理工作,持续创新地名管理手段,切实加强街、道、路、桥和地名命名更名管理。促进地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强化地名标志设置和管护。加快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提高地名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 标签: 公共服务功能 地名管理 贵州省 管理规范化 信息化建设 管理工作
  • 简介:传统的‘制度’观点认为公职人员的角色是执行当选官员所做出的决策;另一种“公共”的观点则认为公职人员的知识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履行“专家市民”的角色,来构想公众的私人生活以及未来可能比现在更好的前景。文章在描述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评估了公众参与的情况以及对治理的看法;最后展示了公职人员如何帮助公众塑造一个理想的未来,即使是公众没有直接参与政策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 标签: 公职人员 公众参与 建设性改革 公共治理
  • 简介:科尔曼提出,社会科学的解释重点应该是社会系统的行为,而对于社会系统行为的解释存在“从宏观到宏观”和“从微观到宏观”两种解释逻辑。“从微观到宏观”的解释逻辑面临着如何从微观向宏观转换的难题,这一难题可以称为“科尔曼难题”。理解政策变迁逻辑,也面临着政策过程中的“科尔曼难题”,需要回答微观的政策行动者如何推动了政策变迁这一宏观现象。以“科尔曼难题”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加清晰地厘清间断一均衡理论的发展轨迹。间断一均衡理论起源于“从宏观到宏观”的解释逻辑,强调政策场所和政策图景对于间断~均衡现象的解释,从而分别发展了“认知摩擦和制度摩擦”、“不成比例信息处理模型”和“注意力分配、随机过程和一般间断假设”等理论,不自觉地回答了科尔曼“从微观到宏观”转换中的三个理论命题。目前,理论演进的最新趋势是从间断一均衡理论向行为公共政策理论跨越,它预示着“科尔曼难题”成为理论自觉的组成部分之一。

  • 标签: 间断-均衡理论 科尔曼难题 微观 宏观 演进逻辑
  • 简介: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公共服务精神本质上是对公共领域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新呼吁。该理论强调普通个体身上应具有与政治相关的品质,这实质上是将“公民”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促进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公共行政学界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我国应用该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 标签: 新公共服务理论价值观 公共利益
  • 简介:轨道交通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不仅面临外部袭击危险,而且内部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风险查堵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巡防查控由单一主体向整体联动转变,安全检查由单一分散向集约智能转变,综合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转变,应急处置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切实提升整体统筹治理水平。

  • 标签: 轨道交通 公共安全 治安治理
  • 简介:延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三原则"上逐步建立起来。始终贯彻"整合、安全、先进、开放、可扩充"的指导思想,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实现了以劳动者一生的状态变化为主线,涵盖州、县(市)、街道(镇、乡)、社区四级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劳动者"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系统设计目标。以统一规划为前提,

  • 标签: 公共就业服务 延边州 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 简介:近年来,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天津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按照国管局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推进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及试点示范建设,不断强化管理职能,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全力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 标签: 创新工作机制 节能工作 公共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求真务实 深发展
  • 简介:制度绩效即社会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使用2006~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绩效,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绩效最好,城乡基本公共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制度绩效缓慢上升,而城乡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制度绩效却逐年下滑。要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绩效,必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理念、制度体系、推进机制与支撑保障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

  • 标签: 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差异 制度绩效
  • 简介: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在借鉴西方公共管理学自然科学化的话语表达模式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化特征:与公共管理实践的隔离化,反映公共管理实践的程式化以及话语体系的祛价值化。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学科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割断了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文化根基,消解了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人文关怀,阻滞了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活力。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学科化的修正,应从如下方面着手:汲取中国传统公共管理文化的精髓,积极关注日新月异的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以批判的目光学习借鉴西方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

  • 标签: 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 学科化 反思 修正
  • 简介: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格局的不断创新,社区警务工作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肩负了更新完善的要求和任务。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各类案件高发,为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治安形势,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区应积极响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要求,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共建”合力、“共治”主体、“共享”成果三位一体的社区警务工作新模式。

  • 标签: 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警务 城乡结合部 流动人口
  • 简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把内部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为应急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新区域主义视阈下,寻求应急管理的"竞争"和"合作"机制,应从组织体系、协作机制和合作框架几个角度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区域联动、增强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

  • 标签: 总体国家安全观 新区域主义 公共安全 应急管理机制
  • 简介:近年来公共危机频发,研究危机化解中的信息沟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分别从沟通主体、信息受众群体、沟通渠道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政民信息沟通中存在的障碍,认为欲建立良性的政民沟通互动关系,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回应民意,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并善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公众则应提高自我认识,增强信息沟通能力。

  • 标签: 新媒体 公共危机 政民信息沟通 障碍 对策
  • 简介: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城市供给,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也对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善治理论强调国家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可以为解决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治理问题提供新思路。在我国当前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等供给主体间存在的供给交叉或供给真空状态愈发明显。基于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应从善治角度区分政府组织间及政府与其他组织间两种不同的协同供给机制。多政府协同供给要重视政府间协议并强化府际关系网络。而在政府与其他组织间的协同供给中,多政府协作承担城市群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与基本供给责任;多市场协作满足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并加强自身监管;多非营利组织协作灵活应对政府和市场供给不足。

  • 标签: 公共服务 城市群 善治理论 供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