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正义 社会所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 简介:道德相对主义既非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亦非某一时代的道德思潮,而是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出现的一种思想倾向。学者们围绕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充满敌意、对立和冲突中推动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众多的道德理论。当代学者不再拘泥于知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研究,而是转向发掘道德相对主义的多样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进而重视道德相对主义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多样性 论争 价值
  • 简介:<正>胡汝泉著的《共产主义基本知识》一书于1985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紧扣时代脉膊,密切结合当前改革和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十年内乱中搞乱了的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共书共分五章,重点论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科学的革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论问题 时代脉膊 基本知识 出版社 思想实际
  • 简介:众所周知,由于克里普克的工作,弗雷格的涵义理论被普遍认为是无效的。但事实上,弗雷格的理论真的被克里普克决定性地反驳了吗?这是一个有趣而富于挑战的问题。本文认为,克里普克对涵义理论的典型反驳并没有击中涵义理论的关键;毋宁说,克里普克树立了一个反驳的目标并将其归到弗雷格身上,但问题在于,这个被设想的目标并不能恰当地归于弗雷格。本文通过对弗雷格涵义理论之所以被提出的论证的重构,以及对克里普克反驳的评述,来解释为什么克里普克并未真正击倒弗雷格。以之为基础,本文论证了涵义概念是可以辩护的,但不是在"新弗雷格主义"的路径上去辩护,而必须以"约定"概念为核心来对其给予辩护。

  • 标签: 涵义 克里普克 新弗雷格主义 约定
  • 简介:<正>胡耀邦同志说:“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27页)。所以,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是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活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标签: 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要任务 新局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上主要存在"对立说"、"并存说"和"融合说"三种观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和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学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超越则使其有能力对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儒学现代化,从而为和合提供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儒学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求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和合。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儒学
  • 简介:<正>由林建初、王伟和戴扬毅三同志合写的《简明共产主义道德原理》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简明原理》),在建设精神文明的不息热潮中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对于向群众普及共产主义道德知识,促进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俗化、大众化,是《简明原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要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在广大人民和青少年中普及,就需要有大众化、通俗化的读物。而《简明原理》一书正是与现实生活紧

  • 标签: 共产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道德教育 精神文明 道德理论 现实生活
  • 简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尝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简介:集体主义话语权的确立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与自身的内在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多元文化、集体主义逐渐回落到社会道德层面,都对其话语权形成了极大挑战。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指向性的统一、坚实的利益基础和正确的衡量标准。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是一个集体和个人双向作用的过程,需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需要不断实现由社会到个人、理论到实践、外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 标签: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话语权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反思市场经济确立之后集体主义的缺陷与不足,对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如何完善发展集体主义作了积极探索.

  • 标签: 集体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 简介: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的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的思考,不仅他的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的矛盾,而且他的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 标签: 胡适 无后主义 非孝 不朽
  • 简介:<正>“第三”插足已成为我国目前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人们——包括理论界和文艺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很不相同,电影《谁是第三》的拍摄及其放映后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就是一个证明。根据社会学工作者的调查,人们对“第三”插足问题大体上有这样三种看法。

  • 标签: “第三者”插足 爱情 婚姻家庭 婚姻关系 第二者 自然型
  • 简介:决策回避现象大量存在于伦理决策中。对现状偏误、无行动偏误、选择延迟、不行动惰性和禁忌回避五类决策回避的原因以及道德困境决策任务的特点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的四个可能原因,即回避消极情绪、回避不一致性、回避权衡和回避禁忌,并对该四类原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一个道德困境中决策决策回避的理论框架。最后对关于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道德困境 决策回避 理性判断 情绪
  • 简介:黄裕生的《站在未来的立场上》一书,作为一本文集,文章形式不拘一格,讨论的问题亦丰富多样。但从整体上看,贯穿此书的核心论题是为自由的绝对优先性辩护。本文在对此书之核心观点进行总体性评述的同时,尤其关注对自由与传统、自由与现实,以及自由与未来等基础问题的探讨。

  • 标签: 《站在未来的立场上》 自由 传统 现实 未来 康德
  • 简介: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女性主义伦理学 关怀伦理学 关怀 正义 性别 道德
  • 简介:价值观是一个统摄各种价值观念的复杂体系,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其结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有助于把握其结构。从内容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建设价值目标、社会秩序价值取向、公民道德价值准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关系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三个层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既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又是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并与资本主义价值现有质的区别。

  • 标签: “三个倡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结构 内容维度 关系维度
  • 简介:伴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其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具体的"人"出发,认为价值观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要受到历史、社会实践的制约;价值的内涵、价值观应该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客观性、阶级性、具体性等特征;价值的实现是现实的,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是社会实践。因此,对于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应该采取历史、阶级和具体的分析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特点 分析体系
  • 简介:<正>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以个体经济、公私合营和个人承包等经济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竞争和价值规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情况下,反映到人们的心理和道德观念上,会不会产生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道德意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适应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主义道德体系能不能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和平共存,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合法的道德层次看待?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确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这里我提出一些个人想法和大家共同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 个人主义 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体系
  • 简介:立足于当前"少数群体"伸张自身权利的实际,"多元文化范式"才是契合时代要求的新哲学观念。这一范式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统一性"观念的解构而不是否弃。多元文化范式不再从绝对主义的立场来探寻社会统一性的价值根基,从而实现了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

  • 标签: 多元文化 人类团结 规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