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历史形式、内在机制和内外动力。论文认为,社会价值指向是人预设的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式;人在实践中对"社会器官"的构建、对"社会器官"的意义反思以及人在意识中对社会价值指向的重构,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机制;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外部动力。

  • 标签: 社会 价值 价值指向 发展
  • 简介: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关键词。据统计,在《邓小平文选》中,仅“发展”这个词,就用了1066次。其中第一卷191次,第二卷317次,第三卷558次。第三卷全书有28.8万字,算下来,该卷平均每516个字就有一个“发展”。可见,发展在邓小平心目中的地位。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但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对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价值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发展价值思想,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发展价值观 《邓小平文选》 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
  • 简介:邓小平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是人民至上。邓小平主张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尊重首创精神、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集体主义。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注重实效。邓小平提出的“猫”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都提倡注重实效,此外,对领导力、党和国家各种制度、国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界等也提出注重实效的价值判断;四是义利统一。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既不回避人民关于“利”的追求,又坚持社会主义“义”的基本原则,是义利统一价值标准的新提法;五是发展“硬道理”。发展“硬道理”观是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邓小平价值观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价值体系:人民至上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回答了“为了谁”的首要价值问题;注重实效和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展现了邓小平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发展‘硬道理’价值观则构成了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主题。

  • 标签: 邓小平价值观 人民至上 集体主义 注重实效 义利统一 发展“硬道理”
  • 简介:毛泽东史学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唯物史观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理论内核,“古为今用”的史学目的论是它的突出特点,历史主义的史学方法论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的学术背景下,探讨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史学思想 唯物史观
  • 简介:若将价值定义为对象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它不应当包括负价值,二是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且由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欲望、意志内在联通,因此需要不仅包括客观方面,也包括主观方面。价值间的差异与矛盾常常由主体差异引起,因此研究人的个体、群体、类这三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价值 负价值 需要 人的三重属性
  • 简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放弃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些具体的价值表现形式,而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指向,这样就造成了马克思在价值的关系范畴、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上的根本性革命。首先,在价值观上,坚决反对任何生物学意义上的效用价值论,坚决反对在一切对人类有意义的实体上泛用价值概念,甚至是自由、平等、人权、尊严、安全、富裕等一切有用性方面。其次,在价值的本质上,马克思反对任何理论的、先验的价值概念,诸如所谓的人道价值、天道价值等,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一种价值会在人的社会实践行为发生之前先验存在,且作为关系不仅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价值不是别的,只是特定人类组织的共同的社会劳动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只有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组织中才能产生和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完全不同,譬如个人对教授称号或枢密顾问称号或某个勋章的需要,也只有在完全一定的"社会组织"内才有可能。再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中的暂时的价值结构现实绝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结构本质,新的社会劳动共同体将产生新的共同价值

  • 标签: 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因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引起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观 人的价值 自然价值 中国
  • 简介: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人们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主体尺度。这种主体尺度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需要,成为价值观生成的主体动因;二是取向正确,成为价值观发展的主体诉求;三是能动性发挥,成为价值观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 标签: 价值观 主体尺度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个自信”,尤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并且在“四个自信”中居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决定着“四个自信”的性质、方向和前途。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价值基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本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文化自信的价值依托。深入理解和深刻认同这些价值维度,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价值
  • 简介:列宁土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就解决俄国农民土地问题,提出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土地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新了列宁的土地思想,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理论、绿色生态理念、精准扶贫理论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等,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理论和“三农”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探索和理论新成果。

  • 标签: 列宁 土地思想 “三农”政策
  • 简介:价值究竟是预成的,还是生成的?这是哲学领域值得探讨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从设定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主客关系出发界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或遮蔽了价值的生成过程。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能仅仅以满足需要为基准,而应以主体自身的应然生成过程为旨归。

  • 标签: 生成论 需要价值论 价值生成
  • 简介:价值自觉是主体对价值及其价值观高度省思基础上,认同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价值关系的活动与状态。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当前大学生价值自觉面临工具理性的负面冲击、价值虚无的裂变式传播、价值交锋激烈且隐蔽等现实困境。破解现实困境,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要从激发主体意识、夯实理论基础、深化社会实践、厚植文化沃土、健全制度环境五个方面协调推进。

  • 标签: 大学生 价值自觉 实现路径
  • 简介:马克思承认自然价值,其自然价值观的核心是承认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是人们劳动的基础,是财富的源泉之一。马克思还指出了实现自然价值的途径,即使自然人性化,实现自然向人性的复归,实现人与自然本质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回归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 自然价值观 生态文明
  • 简介:协商决策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动员干群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走出治理困境时运用最多的领导艺术。经历了早期开创性的萌芽、探索中的成长、理论上的成熟、制度化的完善的不断发展过程。毛泽东从主体类型与范围两个维度对协商决策主体进行构建,强调将协商思想始终贯穿政治决策过程,并以"三三制"政权建设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创立等实践形式有力地推进了协商决策制度化建设。毛泽东协商决策思想对当今党和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社会协商民主制度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协商决策 民主协商
  • 简介:毛泽东一生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奋斗目标。在经济上,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治;在意识形态上,加强以公正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教育;在国际关系上,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标签: 毛泽东 公正 当代价值 共同富裕
  • 简介: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军事斗争的辉煌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战争形态不断演变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灿烂光辉并没有丝毫暗淡,依然是我们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的坚实基础,是研究和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武器,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 标签: 毛泽东 军事思想 科学价值
  • 简介:到目前为止,我国价值本体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体说"、"关系说"和"系统质说"。可以说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揭示了价值本体论的某个方面,但是都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说明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比较、辨析以上三个阶段观点的得失,提出价值是作为主体对客体满足其需要的满足感的概念描述而存在于主体的思维当中的。

  • 标签: 价值本体 满足感 价值概念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引,通过历史与现实分析,认为人的缺失是现代德育所出现的最大危机,而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个危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德育的价值回归,让德育在促进人的现实性发展与未来性发展、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德育 价值回归
  • 简介:“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不正确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不在于解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种仅仅考察“原始的实物交换”的理论。它既不是“狭义劳动价值论”,也不是承认任何劳动都创造价值。我国长期以来轻视知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根源,不是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不可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 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