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6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559例(91.2%)无Ⅴ区淋巴结转移,54例(8.8%)存在Ⅴ区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χ2=11.822,P<0.01)、肿瘤多灶(χ2=6.327,P<0.05)、肿瘤外侵(χ2=8.676,P<0.01)、肿瘤最大径>20 mm(χ2=22.760,P<0.01)、肿瘤位于非上极(χ2=4.310,P<0.05)、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6枚(χ2=13.569,P<0.01)、对侧CLN转移(χ2=31.912,P<0.01)、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枚(χ2=8.816,P<0.01)、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2枚(χ2=5.891,P<0.05)、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42.659,P<0.01)者更容易发生Ⅴ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χ2=1.444,P>0.05)、BRAF基因突变(χ2=0.166,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原发肿瘤特征及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 标签: 乳头状癌 甲状腺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的研究来,对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中,探究对融入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染色体、E2A/PBX1、TEL/AML1、MLL融合基因联合检测方法的作用和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的研究选取的是来我院进行治疗,并且被诊断为异常淋巴细胞病例的幼儿患者220例,对这些幼儿患者进行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并且对这些病例中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幼儿患者进行静脉血的抽取与血液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4例幼儿患者是具有特殊性的白血病型幼稚淋巴细胞,这24例幼儿患者中的外周血细胞中比例范围也是不同的,其中有3例幼儿患者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1%~10%,有11例幼儿患者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11%~20%,有10例幼儿患者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21%~38%。对其中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10%~38%的21例幼儿患者进行染色体的检测以及E2A/PBX1、TEL/AML1、MLL融合检测,从检测结果分析中能够得出,其中检测出异常的有2例,TEL/AML1为阳性的一共有5例,E2A/PBX1为阳性的有2例,最后MLL为阳性的有1例。结论:在对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过程中,使用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染色体、E2A/PBX1、TEL/AML1、MLL融合基因联合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巨大的诊断,价值相比较于传统的检查模式当中更具有推广意义,有着巨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 染色体 联合检测 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lncRNA LINC00473对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影响和机制。方法PC12细胞分成Control组、Model组(缺氧处理)、Vector组(转染阴性对照载体,缺氧处理)、LINC00473组(转染LINC00473过表达载体,缺氧处理)、LINC00473+LY294002组(转染LINC00473过表达载体,PI3K/AKT信号抑制剂LY294002和缺氧处理),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Bax、Bcl-2、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TBA法检测MDA水平,DCFH-DA法检测ROS水平,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LDH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100.00±10.26)% vs(62.53±5.13)%,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4.23±0.21)% vs(18.36±1.47)%,P<0.05],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DA[(2.11±0.13)mmol/mg vs (3.24±0.24)mmol/mg,P<0.05]、ROS水平升高(1.00±0.11 vs 2.41±0.16,P<0.05),培养液上清中LDH水平也升高[(456.33±41.28)U/L vs (587.92±53.16)U/L,P<0.05],p-PI3K/PI3K、p-AKT/AKT水平降低。过表达LINC00473能够减轻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PI3K/AKT信号抑制剂LY294002能够逆转过表达LINC00473对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结论LINC00473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抑制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

  • 标签: LINC00473 氧化损伤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的12例GFAP-A患儿病例资料,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例GFAP-A患儿平均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1。主要以发热(10例,83.3%)为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为认知或意识水平下降9例(75.0%)、头痛或头晕6例(50.0%)、呼吸衰竭6例(50.0%)、癫痫发作7例(58.3%)等。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呈炎性改变10例(83.3%),脑脊液、血清GFAP-IgG抗体阳性分别为8例(66.7%)、9例(75.0%),合并抗体2例(16.7%)。头颅MRI为颅内多发性病灶8例(66.7%),垂直于脑室周围线状放射状样强化1例(8.3%),脊髓长节段受累伴强化4例(33.3%)。录像脑电图背景节律慢化7例(58.3%)。12例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或联合丙种球蛋白等治疗,10例(83.3%)好转,1例症状反复,1例因合并多系统感染死亡。结论儿童GFAP-A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脑膜脑炎伴或不伴脊髓炎综合征,脑脊液或血清抗体阳性,特异性MRI改变,大部分患儿经早期激素及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儿童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 脑膜脑炎 脊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e,NLR)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count ratio,RPR)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6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血常规、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全项、降钙素原、病原学检查等,根据24 h最差值给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评分,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125例和死亡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NLR、降钙素原、RPR和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探讨NLR和RPR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比较RPR、NLR及二者联合和降钙素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WB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61),脓毒症死亡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18.52±2.41)分]、RPR(0.17±0.03)、NLR(10.64±3.48)、降钙素原(2.55±1.14)μg/L均高于生存组[(14.17±2.71)分、(0.14±0.03)、NLR(7.67±3.33)、(1.19±0.8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4、7.32、4.92、7.32;均P<0.001),RPR和NLR与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393、0.368;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LR(OR=1.174,95%CI1.041~1.325)、降钙素原(OR=4.353,95%CI2.382~7.954)、RPR(OR=14.247,95%CI 2.635~77.025)升高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01、0.002),降钙素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0.801~0.917),RP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65~0.845),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95% CI:0.643~0.812),RPR和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降钙素原的曲线下面积(P=0.033、0.015),但RPR联合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与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结论NLR和RPR均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价值,二者联合与降钙素原的评估价值相近。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降钙素原 APACHE Ⅱ评分 脓毒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2020年3月4日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4 d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肾单发占位。腹部增强CT及三维重建检查示右肾2个占位性病变。行后腹腔镜右侧肾部分切除术,术中确认右肾最下极和中下级各有1个肿物。病理诊断:肾平滑肌瘤、肾嗜酸细胞。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行放化疗。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单侧肾脏同时发生两种肿瘤性疾病罕见。

  • 标签: 肾肿瘤 肾平滑肌瘤 肾嗜酸性细胞瘤
  • 简介:摘要视网膜母细胞(RB)是致盲、致残、致死的最严重婴幼儿眼病。抑癌基因RB1缺失导致肿瘤发生。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RB治疗从眼球摘除、外放射治疗、静脉化学药物治疗、到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逐步实现了保生命、保眼球和保视力。但是,RB的发生机制仍存在很多空白点,眼内晚期患儿的眼球摘除率居高不下,治疗方法的创新和验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重视RB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加强多中心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研究,是提高RB整体治疗水平的关键。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诊断 眼球摘除术 化放疗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对胶质母细胞的恶性进展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1)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术中切除的3例非肿瘤患者脑组织与3例Ⅳ级胶质母细胞组织进行质谱检测及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2)在蛋白质组学的基础上筛选出在胶质母细胞中高表达的目标蛋白MCM5,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验证其在胶质母细胞中表达情况,并在收集到的临床标本中进行mRNA水平的进一步验证。(3)通过siRNA转染将U251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敲低组-1(si-1组)、敲低组-2(si-2组),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CM5对胶质母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4)利用TCGA数据库中胶质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GSEA算法探究MCM5调控胶质母细胞恶性进程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在胶质母细胞临床样本中筛选出表达上调的蛋白322种,表达下调的蛋白94种,其中MCM5在3份胶质母细胞样本中均呈现为高表达。(2)基于TCGA数据库163例胶质母细胞和207例非肿瘤脑组织的分析显示MCM5在胶质母细胞中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0,P=0.001);针对临床收集的3份胶质母细胞组织和3份非肿瘤脑组织的实时定量PCR(RT-qPCR)实验结果同样显示MCM5在胶质母细胞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6,P<0.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i-1组、si-2组细胞MCM5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接种后第5天的增殖率显著降低,细胞克隆数量显著减少,E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迁移能力明显受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GSEA分析结果显示,MCM5高表达组mRNA在DNA损伤修复、E2F靶基因、MYC靶基因、上皮-间质转化(EMT)、白细胞介素6-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IL6-JAK-STAT3)、干扰素、KRAS、NOTCH、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Wnt/β-Catenin等特征基因集中富集。结论MCM5在胶质母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包括E2F、MYC、EMT、Wnt/β-Catenin在内的多种机制调控其恶性进展。

  • 标签: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胶质母细胞瘤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神经母细胞(NB)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2008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婴儿NB 44例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4例患儿中,男21例,女23例,中位年龄5.5个月(范围0 d至12个月)。Ⅰ期4例,Ⅱ期7例,Ⅲ期5例,Ⅳ期15例,Ⅳs期13例。肿瘤原发部位:肾上腺和腹膜后26例(59.1%),后纵隔15例(34.1%),盆腔2例(4.5%),颈部1例(2.3%)。中位随访时间90个月(范围2~144个月),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2%、90.9%,生存时间5年以上患儿35例,其中30例健康存活,5例带生存,死亡4例。骨髓和骨转移、肿瘤切除完整程度明显影响预后(χ2=6.92、12.19、4.70,均P < 0.05)。结论婴儿NB总体预后好,原发部位以腹部多见。Ⅳs期患儿的生存率低于Ⅰ期、Ⅱ期及Ⅲ期,腹部NB预后较其他部位差。骨转移、骨髓转移、肿瘤切除完整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疾病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肿瘤转移 生存率 婴儿 回顾性研究
  • 作者: 吴霞 徐瑞 于晓倩 黄文 郑飞 赵学强 李欣然 段艳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超声科,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核医学科,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术后原位复发伴骶椎转移。患者为36岁男性,16年前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术后血压正常。2年前出现血压升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提示左肾上腺后上方及骶椎处存在病变,诊断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经多学科会诊后行手术治疗。左肾上腺嗜铬细胞原位复发伴脊柱转移相关报道少,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该病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复发 脊柱转移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NB)具有高度的生物学异质性,预后差异很大。半数以上患儿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和骨髓转移约占60%,即使通过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分化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策略,预后仍然不理想。本文对NB骨和骨髓转移机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性腺母细胞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性腺母细胞8例,根据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者年龄2~14岁,平均年龄8.2岁。社会性别均为女性。5例外阴异常,2例身材矮小,1例月经紊乱。5例核型为46,XY,2例核型为45,X/46,XY,1例核型为46,XX。7例为单纯型性腺母细胞,1例为性腺母细胞混合无性细胞。6例行SRY基因检测,显示阳性,其中1例同时合并FSHR基因杂合变异。7例行双侧性腺切除;1例行病变侧性腺切除。结论明确性腺母细胞的病理诊断对患者治疗及预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对SRY基因阳性者,建议预防性切除对侧发育不良性腺,对SRY基因阴性者仍需密切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脑胶质患者60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比较术前、术后14 d和术后3个月CTC阳性率;不同病理特征CTC阳性率;不同预后CTC阳性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9~45个月患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分析函数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脑胶质术后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术后14 d和术后3个月CTC阳性率低于术前(F=3.3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CTC阳性率低于术后14 d(χ2=5.7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CTC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1.047、0.012,P>0.05);Ⅲ~Ⅳ级CTC阳性率阳性率高于Ⅰ~Ⅱ级(χ2=15.2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入60例患者随访9~45个月,随访时间(24.63±6.97)个月,总生存时间(21.87±4.56)个月,随访末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41例。预后不良组CTC阳性率(85.37%)高于预后良好组(15.79%)(χ2=27.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和CTC阳性为影响脑胶质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论脑脊液CTC在脑胶质中呈高表达,且与病理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为影响预后危险因素。

  • 标签: 脑胶质瘤 脑脊液 循环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髓母细胞神经轴外转移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16例髓母细胞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出现了神经轴外转移。描述性分析患儿的起病年龄、神经轴外转移的部位及时间、病理及分子分型、治疗及预后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神经轴外转移患者和非转移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截至202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3~69个月)。随访的616例患儿中有11例出现了神经轴外转移,发病率约为1.8%,其中男8例,女3例。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6岁(2~10岁),出现神经轴外转移时的中位年龄为7岁(2~12岁)。神经轴外转移多发生在术后0.5~38.0个月,转移部位依次为骨(6例)、骨髓(3例)、肺(3例)、盆腔(2例)和腹腔(1例)。另外,神经轴外转移患儿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2 298.00±1 570.70) 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为(201.00±68.34)μg/L,均高于未发生轴外转移的患儿[(249.50±46.28) U/L和(22.80±7.12) μg/L,均P<0.05]。神经轴外转移患儿部分接受化疗,但大多选择终末期姑息治疗,生存期多低于10个月。结论尽管髓母细胞患儿发生神经轴外转移的发生率很低,但其预后极差,多在1年内死亡;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其次为骨髓和肺,可能与脑脊液播散及LDH、NSE水平增高有关。

  • 标签: 儿童 髓母细胞瘤 神经轴外转移
  • 简介:摘要混合性生殖细胞(MGC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其恶性程度较高,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典型影像学特征。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原发于胸腔的MGCT病例。笔者报道了1例纵隔旁左侧胸腔巨大MGCT病例,其病理成分为卵黄囊和畸胎,并分别从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等方面以及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了MGCT的特点,旨在提高其诊疗能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分析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NB)患儿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结果。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3例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初诊为N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0例[60.0% (290/483)] ,女193例[40.0% (193/483)] ;患儿的中位年龄为3.48岁,年龄范围为7 d至18岁;按国际NB分期系统分期,1期19例,2期25例,3期95例,4期334例,4S期10例。按照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N-MYC基因状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低危组46例[9.5% (46/483)] ,中危组102例[21.1% (102/483)] ,高危组335例[69.4% (335/483)] 。低危组采用手术+观察或手术+低强度化疗4~6个疗程的治疗方案;中危组采用手术+中等强度化疗6~8个疗程+放疗(按需实施)的治疗方案;高危组2013年前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顺铂、依托泊苷"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按需实施)+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异维甲酸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2013年后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复发患儿采用再次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挽救治疗。结果全组322例行N-MYC基因检测,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22.4% (72/322),高危组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33.8%(72/213)。高危患儿行ASCT仅15例,占4.5%(15/335 )。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范围在2.5~208.0个月。低危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6.5±5.1)%和100%,中危组为(79.1±4.3)%和(89.2±3.3)%,高危组为(30.6±2.7)%和(60.3±2.9)%。335例高危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4期、单纯化疗和(或)腹部原发病灶是影响E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均<0.05)。N-MYC基因扩增阳性和阴性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27.4±6.3)%和(36.7±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4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18.7±6.7)%,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3期和4S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49.4±1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未行ASCT治疗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高危患儿,口服异维甲酸维持治疗,3年EFS为(28.0±5.1)%,而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3年EFS为(42.1±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采用化疗+手术+放疗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37.1 %;采用化疗+手术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19.0%;单纯化疗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3年前后高危组3年EFS为(21.5±4.1)%和(34.9±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年OS为(47.7±4.9)%和(66.7±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低危和中危NB患儿生存率高,高危患儿预后仍差,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复发患儿挽救治疗仍可有生存获益。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丝切蛋白(cofilin, CFL)在神经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与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神经母细胞患儿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各10例,将最终符合实验标准的12例组织分为两组,其中6例肿瘤组织作为肿瘤组织组,6例癌旁组织作为癌旁组织组,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CFL、Bax、Bcl-2、MCL-1的表达水平。将CFL siRNA转染至SK-N-SH细胞内,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差异变化。结果CFL mRNA和蛋白在肿瘤组织组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组显著升高,分别为(2.53±1.01)比(1.12±0.47)、(0.74±0.19)比(0.48± 0.1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 mRNA和蛋白在肿瘤组织组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81±0.22)比(1.37±0.26)、(0.38±0.03)比(0.53±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MCL-1的mRNA、蛋白在肿瘤组织组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组显著升高,其中Bcl-2 mRNA、蛋白水平分别为(2.98±0.57)比(1.67±0.55)、(0.54±0.09)比(0.37± 0.10);MCL-1 mRNA、蛋白水平分别为(4.48±1.26)比(1.61±0.62)、(0.51±0.08)比(0.33± 0.0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FL siRNA转染的SK-N-SH细胞增殖活性为78%,较CFL siRNA-NC SK-N-SH和SK-N-SH降低了22%,而凋亡率为18.61%显著高于CFL siRNA-NC SK-N-SH的4.99%和SK-N-SH的4.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1期,CFL siRNA SK-N-SH细胞占比为63%,CFL siRNA-NC SK-N-SH和SK-N-SH的分别为50%和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G2期与S期,CFL siRNA SK-N-SH细胞占比分别为25%、12%,CFL siRNA-NC SK-N-SH和SK-N-SH细胞占比均为34%、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FL在神经母细胞组织中高表达,下调CFL可以抑制神经母细胞株SK-N-SH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这为神经母细胞的诊断和未来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丝切蛋白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