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和复发子宫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晚期、复发子宫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纳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例晚期、复发子宫癌患者总客观缓解率为67.3%(35/52),疾病控制率为88.5%(46/52),无进展生存期为(11.7±3.6)个月。接受过放疗者和距前次化疗时间>12个月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高于未接受过放疗者和距前次化疗时间≤12个月者[76.9%(30/39)比46.2%(6/13),χ2=4.333,P=0.037;78.9%(15/19)比43.8%(7/16),χ2=4.609,P=0.032]。晚期、复发、是否接受过放疗、是否接受过化疗和距前次化疗时间对疾病控制率均无影响(均P>0.05)。接受过放疗者和距前次化疗时间>12个月高于者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分别长于未接受过放疗者和距前次化疗时间≤12个月者[(13.0±4.4)个月比(8.7±2.9)个月,t=3.029,P=0.004;(12.8±3.1)个月比(9.6±4.0)个月,t=2.665,P=0.012]。不良反应中发生率较高的是骨髓抑制(82.7%,43/52)和胃肠道反应(65.4%,34/52),且Ⅲ~Ⅳ级不良反应中以骨髓抑制最多(20例)。结论纳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复发子宫癌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宫颈肿瘤 药物疗法,联合 晚期 复发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简介:目的通过宫颈细胞学和DNA倍体分析,探讨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伴有DNA倍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湖北省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在夷陵地区进行宫颈癌筛查的635例农村妇女的宫颈细胞学、病理学及DNA倍体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将宫颈脱落细胞制成两张玻片,一张巴氏染色行TBS诊断,另一张Feulgen染色行DNA倍体分析。结果在635例宫颈细胞学标本中,正常细胞学418例,ASCUS145例,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1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9例,高度鳞状上皮病变26例,其中伴DNA倍体异常(非整倍体细胞)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11/418)、22.8%(33/145)、76.5%(13/17)、89.7%(26/29)和96.2%(25/26)。在阴道镜下活检的145例ASCUS患者中,伴DNA倍体异常者33例,其中10例(30.3%)为CIN2及以上病变;DNA倍体正常者112例,其中9例(8.0%)为CIN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ASC-H患者中,13例(76.5%)DNA倍体异常者均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4例DNA倍体正常者检出1例CIN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CUS、ASC-H伴有DNA倍体异常患者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风险增高。

  • 标签: DNA倍体 图像分析 宫颈癌 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p16INK4a染色)作为新一代子宫细胞学检查技术在人群子宫癌初筛与辅助常规细胞学检查及高危型(HR)-HPV初筛后的二次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募集2016—2018年深圳及周边地区25~65岁有性生活的非妊娠期妇女5 747例,采用HR-HPV联合子宫液基细胞学检查(LCT)进行子宫癌初筛;并行p16INK4a染色,其中902例在初筛的同时进行p16INK4a染色,其余4 845例为HR-HPV与LCT初筛阳性回叫行阴道镜检查时取样进行p16INK4a染色。将具有完整LCT检查、HR-HPV检测、p16INK4a染色及子宫活检后病理诊断结果者纳入本研究。以组织学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p16INK4a染色作为子宫癌初筛、辅助LCT检查及HR-HPV初筛后的二次分流方案检出子宫病变[即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HSIL[子宫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级别病变[HSIL(CIN Ⅱ)+]、HSIL(CIN Ⅲ)及以上级别病变[HSIL(CIN Ⅲ)+]的筛查效率。结果(1)具有完整LCT检查、HR-HPV检测、p16INK4a染色及子宫活检病理诊断结果者共1 097例,纳入本研究。病理诊断:正常子宫995例,低级别鳞状上内病变(LSIL)37例、HSIL 64例及子宫癌1例,其中HSIL(CIN Ⅱ)+ 65例,HSIL(CIN Ⅲ)+ 34例。HSIL(CIN Ⅱ)+患者的p16INK4a阳性率(89.2%,58/65)显著高于CINⅠ或正常子宫者(10.2%,105/1 032;P<0.01)。(2)p16INK4a染色作为初筛方案:与HR-HPV检测比较,p16INK4a染色检出HSIL(CIN Ⅱ)+、HSIL(CIN Ⅲ)+的敏感度均无显著差异(95.4%与89.2%,94.1%与94.1%;P>0.05),但其特异度均显著增高(82.5%与89.8%,80.2%与87.7%;P<0.05);而与LCT结果≥LSIL比较,p16INK4a染色检出HSIL(CIN Ⅱ)+、HSIL(CIN Ⅲ)+的敏感度、特异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p16INK4a染色辅助LCT检查:与单独LCT检查或HR-HPV检测辅助LCT检查比较,p16INK4a染色辅助LCT检查检出HSIL(CIN Ⅱ)+、HSIL(CIN Ⅲ)+的特异度均显著增高(P<0.01),而敏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4)p16INK4a染色作为二次分流方案:HR-HPV初筛后以p16INK4a阳性作为二次分流指标与LCT结果≥ASCUS作为二次分流指标比较,检出HSIL(CIN Ⅱ)+、HSIL(CIN Ⅲ)+的敏感度均无显著差异(84.6%与90.8%,88.2%与91.2%;P>0.05),而特异度均有显著差异(94.1%与89.7%,91.9%与87.4%;P<0.01);作为二次分流方案,HPV 16和(或)18型(HPV 16/18型)阳性与p16INK4a阳性序贯的方案,HPV 16/18型阳性与LCT结果≥ASCUS序贯的方案,两种方案比较,检出HSIL(CIN Ⅲ)+的敏感度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8.2%、94.1%,P=0.500),而前者的特异度显著增高(分别为88.3%、83.0%,P<0.01),且前者的阴道镜转诊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4.0%、19.4%,P=0.005)。结论p16INK4a染色作为子宫癌初筛方案检出子宫病变的敏感度与HR-HPV检测相当、特异度与LCT检查相当;且在HR-HPV阳性患者的二次分流中具有优势,并可辅助LCT检查进行诊断分级,提高了子宫细胞学筛查的准确率。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症早期检测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16 乳头状瘤病毒科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鳞状上皮细胞癌CD44v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D44v6和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结果有淋巴结转移宫颈鳞癌CD44v6、VEGF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浸润癌CD44v6与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D44v6和VEGF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病人预后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宫颈鳞癌 CD44V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究过表达或下调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2(MTERF2)基因对人子宫癌HeLa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人子宫癌HeLa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未转染HeLa细胞,阴性对照1和2组分别转染p3×FLAG-CMV-14和pSi-NK,实验1、2和3组分别转染pCMV-MTERF2-FLAG、pSi-MTERF2-1和pSi-MTERF2-2。比较MTERF2蛋白在各组HeLa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分别检测各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Ⅴ酶活性、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线粒体跨膜电位、细胞内ATP含量以及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1组MTERF2蛋白的表达比空白对照组高,实验2和3组MTE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比空白对照组低(P<0.01)。与阴性对照2组比较,实验1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Ⅳ、Ⅴ相对酶活性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P<0.01,P<0.05),线粒体ROS水平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1组的线粒体RCR和细胞内ATP含量下降(P<0.01)。而实验2和3组上述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或阴性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MTERF2基因能显著抑制子宫癌HeLa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性,下调MTERF2基因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性无显著影响。

  • 标签: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2 宫颈肿瘤 线粒体 氧化磷酸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子宫癌患者中采取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5A模式护理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癌患者中抽选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有患者43例,接受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5A模式护理,对照组有患者43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焦虑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36、3.275、2.877,P

  • 标签: 以自我管理为导向 5A模式 子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电子阴道镜在子宫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符合率、特异性、灵敏度。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子宫病变的患者360例,为其开展电子阴道镜检查,并与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检查,共291例患者存在子宫病变。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291例患者存在子宫病变,符合率为94.72%,特异性为88.41%,灵敏度为96.22%,子宫病变的类型的诊断主要包括慢性宫颈炎235例、上皮瘤样病变36例、湿疣16例及宫颈癌4例,准确分别为98.30%、94.44%、87.50%、100.00%。结论:对于子宫病变患者而言,应用电子阴道镜检查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对于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值得将其应用于子宫病变诊断之中。

  • 标签: 电子阴道镜 子宫颈病变诊断价值 符合率 特异性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干预对子宫癌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之间收治的78例子宫癌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基础护理予以对照组,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干预给予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ESCA量表评分(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包含:自我护理认知、责任意识、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ESCA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癌患者采取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责任意识。

  • 标签: 自我管理导向 5A护理模式 子宫颈癌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子宫扩张球囊联合催产素对足月妊娠引产前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足月妊娠引产孕妇62例为研究对象,均有引产指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静滴小剂量缩宫素引产,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子宫扩张球囊联合催产素引产,对比两组患者促宫颈成熟率、产妇产程时间、围生儿结局、分娩结局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宫颈评分、促宫颈成熟率及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诱发临产时间、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出生体质量和胎儿窘迫,产妇产后出血、宫颈裂伤、阴道血肿、盆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羊水污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子宫扩张球囊联合催产素能有效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引产成功率,未出现严重不良结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引产 足月妊娠 羊水污染 宫颈扩张球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淋巴瘤样病变与淋巴瘤临床分别采用PCR、FISH技术诊断、鉴别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1-2017.9期间收治的5例子宫淋巴瘤样病变、8例原发性子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分别以FISH检查、PCR-IgH重排检测诊断情况。结果DLBCL者均发生IgH基因重排,同时间期FISH检测IgH、bcl-6基因断裂,bcl-2、myc基因未断裂;子宫淋巴瘤样病变PCR—IgH检测,2例出现单克隆重排;间期FISH检测无IgH、bcl-2、myc、bcl-6基因断裂,1例myc基因多拷贝现象。结论FISH检测能帮助临床鉴别、诊断子宫淋巴瘤样病变、淋巴瘤疾病,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FISH 淋巴瘤 PCR 淋巴瘤样病变
  • 简介: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以寻求预测CIN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有指征行阴道镜活检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480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结果480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0.2%(193/480),其中正常/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17/42)、66.2%(131/198)、26.4%(28/106)、17.3%(17/98)和0(0/36)。其中CIN1组、SCC组与正常/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与CIN2/3组,CIN1、CIN2/3组与SCC组HPVLI壳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L1壳蛋白 宫颈上皮内瘤变 预测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子宫癌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放疗的中晚期子宫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接受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三维组,50例接受192Ir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二维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维组客观缓解率高于二维组[98%(49/50)比84%(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P=0.036)。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0%(30/50)比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P=0.003);三维组1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6%(13/50)比48%(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38)。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8%(34/50)比92%(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05);三维组2、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0%(25/50),4%(2/50)比2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40;χ2=6.06,P=0.028)。三维组慢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4%(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14)。结论中晚期子宫癌患者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较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疗效好,急慢性放射性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低。

  • 标签: 宫颈肿瘤 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 二维近距离放射治疗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测量单胎孕妇早孕及中孕期子宫长度(cervical length,CL)及其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档并自早孕期进行序贯测量CL的2 254 例单胎孕妇。所有孕妇均经阴道超声测量早孕期(孕11~13周+6)和中孕期(孕21~23周+6)的CL。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等统计学方法,主要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早孕及中孕期CL的差异,并探究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早孕和中孕期CL对于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结果(1)2 254例孕妇的早孕及中孕期CL分别为(36.1±4.2)mm(22.4~52.6 mm)与(36.9±5.3)mm(2.9~59.7 mm),短子宫发生率分别为0.31%(7/2 254)和1.46%(33/2 254)。当早孕期CL≤25.0和>25.0~≤30.3 mm时,中孕期发生短子宫的风险均增加[OR值(95%CI)分别为43.92(6.83~282.49)和6.59(1.97~22.00),P值均<0.05]。(2)2 254例孕妇中共69例(3.06%)早产,其中早产与足月组的早孕期CL、短子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2±4.5)与(36.1±4.1)mm,t=-1.78,P=0.076;1.5%(1/69)与0.3%(6/2 185),χ2=2.98,P=0.084],但早产组中孕期CL较短,短子宫发生率较高[(33.6±6.7)与(37.0±5.2)mm,t=-5.12;8.7%(6/69)与1.2%(27/2 185),χ2=25.80,P值均<0.001]。(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2.05,95%CI:1.22~3.46)、自发性早产史(OR=25.25,95%CI:5.01~127.28)、辅助生殖技术助孕(OR=10.39,95%CI:2.39~50.33)、中孕期短子宫为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4)早孕期CL≤25.0、>25.0~≤30.3、>30.3~≤33.0、>33.0~≤35.7、>35.7~≤38.7 mm分别与>38.7 mm进行比较,早产的发生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中孕期CL≤25.0、>25.0~≤29.5、>29.5~≤33.6、>33.6~≤36.8、>36.8~≤40.1 mm分别与>40.1 mm进行比较,早产的风险均相对升高[OR值(95%CI)分别为17.64(4.99~62.32)、6.89(2.11~22.55)、3.58(1.34~9.59)、4.04(1.58~10.32)、3.34(1.28~8.67), P值均<0.05]。(5)以中孕期CL≤25.0 mm和≤29.5 mm为界值,预测早产的灵敏度分别为8.70%和17.39%,特异度为98.80%和95.29%,阳性预测值为18.20%和10.43%,阴性预测值为97.16%和97.34%,准确率为96.01%和92.90%。结论早孕期CL及短子宫发生率在早产与足月分娩人群中无明显差异,且早孕期CL不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早孕期CL≤30.3 mm时中孕期发生短子宫的风险升高。中孕期子宫越短则早产风险越大。

  • 标签: 宫颈长度测量 超声检查 早产 妊娠初期 妊娠中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16、CDK4和cyclinD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子宫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6例子宫癌及10例正常子宫宫颈组织的临床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p16、CDK4和cyclinDl的表达情况,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6例子宫癌中,p16阳性表达率为52.8%,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宫颈组织的表达(P<0.05)。子宫癌中CDK4和cyclinDl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16表达与子宫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p16/CDK4/CyclinD1通路蛋白的异常表达和子宫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16的表达量可作为子宫癌淋巴转移的判断指标之一。

  • 标签: 子宫颈癌 p16 CDK4 cyclin D1 淋巴结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P16蛋白在子宫鳞状上皮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与CIN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所选取77例子宫上皮内瘤变(CIN)患者、5例子宫鳞癌患者、30例子宫慢性炎以及30例正常子宫患者的P16蛋白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CIN分级的关系。结果子宫慢性炎和正常子宫组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子宫鳞状上皮内瘤变和子宫癌患者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相对较高,其中CINⅢ级、CINⅡ级、CINⅠ级患者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8.24%、81.25%,随着CIN分级程度的加重,其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不断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性。且CINⅢ级患者P16蛋白诊断敏感性和均较CINⅡ级、CINⅠ级患者高,不同CIN分级的患者其P16蛋白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在不同子宫鳞状上皮病变类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存在一定差异,可将其作为子宫鳞状上皮病变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对提高CIN分级判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P16蛋白 子宫颈鳞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复发子宫癌患者行盆腔廓清术的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盆腔廓清术的局部复发子宫癌患者共1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情况、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1)17例局部复发子宫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岁(27~64岁);病理类型:鳞癌13例,腺癌2例,腺鳞癌2例;初次治疗时13例接受了放疗、4例未放疗。(2)17例局部复发子宫癌患者均行盆腔廓清术,其中行全盆腔廓清术(包括膀胱、部分输尿管、直肠及部分阴道)9例、前盆腔廓清术(包括膀胱、部分输尿管及部分阴道)8例,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450 min(240~76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 200 ml(200~8 40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17 d(9~55 d),中位住院费用为83 857元(41 588~296 354元)。(3)17例行盆腔廓清术的患者中,16例出现早期并发症,最常见者为发热(14例);14例出现晚期并发症,最常见者为泌尿系统感染(12例)。(4)17例行盆腔廓清术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6.0个月(3~44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9.0个月(2~44个月),其中13例初次治疗接受放疗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9.0个月(2~30个月),4例初始治疗未放疗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0.5个月(2~4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11例患者在盆腔廓清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0个月(2~44个月),6例患者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5.0个月(2~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盆腔廓清术的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住院费用高,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其临床价值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肿瘤复发,局部 宫颈肿瘤 盆腔廓清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癌顺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中骨盆骨受照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为放疗计划的制订提供处方限值。方法分析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接受顺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的40例子宫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盆骨接受5、10、15、20、25、30、35、40、45、50 Gy剂量照射的体积占全骨盆骨体积的百分比(即V5 Gy、V10 Gy、V15 Gy、V20 Gy、V25 Gy、V30 Gy、V35 Gy、V40 Gy、V45 Gy、V50 Gy)、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平均剂量(Dmean)与发生≥3级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3级急性骨髓抑制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判断≥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效能。结果≥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7.5%(19/40)。≥3级和<3级急性骨髓抑制患者间,骨盆骨V5 Gy [(96.0±2.9)%比(93.4±3.5)%]、V10 Gy[(90.6±5.0)%比(87.5±4.0)%]、V15 Gy[(86.2±5.8)%比(83.0±4.2)%]、V20 Gy[(78.8±6.1)%比(74.6±4.5)%]、V50 Gy[(15.8±7.1)%比(10.2±7.1)%]、Dmax[(6 376±524)cGy比(5 813±668)cGy]及Dmean[(3 441±255)cGy比(3 239±240)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V5 Gy为≥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危险因素(OR=3.108,95% CI 1.101~8.768,P=0.032)。经ROC曲线分析,骨盆骨V5 Gy的最佳临界值为96.9%,曲线下面积为0.709。结论子宫癌顺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时,骨盆骨V5 Gy为≥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放疗计划时将骨盆骨V5 Gy控制在96.9%以下可能减少≥3级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

  • 标签: 宫颈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