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1例经气管支架植入术移位后再次行气管支架外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此患者由于气管切开后导致气道内黏膜损伤,引发肉芽组织增生,产生瘢痕,反复出现气管狭窄,给予气管支架植入术后继发气管支架移位,再次行气管支架外固定术,根据此患者的病情特点,重点做好感染控制,心理护理和伤口护理,经过几周的反复治疗护理,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 标签: 气管支架,移位,外固定,伤口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侵袭性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采用牙周 -正畸联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 2017年 5月 -2018年 3月收治的 60例(患牙 129颗)侵袭性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施治前后患者牙槽骨吸收程度、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指数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临床和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治疗后患者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指数、临床附着水平与治疗之前相比明显较低, P<0.05 ; 该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齿松动程度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 I度松动所占比例显著提高,而 III度松动与治疗前相比所占比例显著降低 , P<0.05;治疗后牙槽骨吸收达根尖 1/3者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而到根颈 1/3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结论 侵袭性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采用牙周 -正畸联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行应用推广。

  • 标签: 侵袭性牙周炎 前牙扇形移位 牙周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跟腱损伤并软组织缺损的整体护理方法。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40例跟腱损伤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整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的术后观察及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几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移位 跟腱修复 软组织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移位症的疗效和用药不良反应。方法:(研究时间段:2017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110例子宫内膜移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数字抽签法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组患者5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米非司酮治疗、孕三烯酮片治疗。研究两组患者在米非司酮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肝功能受损、潮热乏力、不规律阴道出血)等。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米非司酮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P

  • 标签: []米非司酮治疗 子宫内膜移位症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配合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胫腓骨移位型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1月来我院治疗胫腓骨移位型骨折的22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10例;对照组儿童采用跟骨骨牵引、骨折断端稳定后改为石膏固定;研究组儿童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配合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儿童的胫腓骨移位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通过治疗后,研究组儿童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康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配合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胫腓骨移位型骨折的疗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中医正骨手法 微创手术 儿童 胫腓骨移位型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口腔正畸方法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后,对其整体效果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进行详细分析。方法:试验整体实施时段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借助双盲法对牙周病前牙移位患者56例均分,各28例。参照组实行普通治疗,研究组实行口腔正畸治疗。检验各指标水平、血清细胞因子数值以及效果。结果: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比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血清细胞因子数值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和参照组效果分别为96.43%(27/28)、71.43%(20/28),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采取口腔正畸治疗后,其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改善明显,使牙齿的美观、功能和症状予以改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牙周病 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口腔正畸方法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后,对其整体效果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进行详细分析。方法:试验整体实施时段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借助双盲法对牙周病前牙移位患者56例均分,各28例。参照组实行普通治疗,研究组实行口腔正畸治疗。检验各指标水平、血清细胞因子数值以及效果。结果: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比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血清细胞因子数值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和参照组效果分别为96.43%(27/28)、71.43%(20/28),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采取口腔正畸治疗后,其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改善明显,使牙齿的美观、功能和症状予以改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牙周病 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诊断期间应用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科室接受检查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58例作为研究主体,在研究期间分别应用螺旋CT扫描以及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对比评估检查结果。结果:和CT诊断比较,磁共振动态扫描后关节盘移位检出率、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结论: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诊断期间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准确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可借鉴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为研究时间区间,选取共计8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40例对照组和4例和观察组。应用牙周基础治疗于对照组内,以牙周基础治疗为前提应用口腔正畸治疗于观察组患者内,以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①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②对照组和观察组经相应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标[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以牙周基础治疗为前提应用口腔正畸治疗可获得突出作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美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抽选于 2016年 1月 -2020年 4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 31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 n=15)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乙组( n=16)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甲组相比,乙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 P< 0.05);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 P> 0.05)。结论:对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从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来看,半髋关节置换术整体优势更明显,适用于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年患者,更利于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老年 移位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术联合VSD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术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的21例患者,总结术前护理、术后疼痛护理、术后肌皮瓣血运护理的经验。结果21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2例术后伤口有轻度感染,经换药愈合,住院90天出院。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9-24个月,其中10例经19个月以上随访,未见骨髓炎复发。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术联合VSD是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理想方式,创面恢复快,缩短病程,已经大大减少护理的工作量,护理人员主要做到肌皮瓣的保暖工作;加强体位护理,防止血管受牵拉、痉挛;特别要注意皮瓣血运的观察,及时处理血管危象;给予耐心的安慰、疏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标签: 慢性骨髓炎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移位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微创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方法 研究共计纳入93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均由我院近1年收治,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传统后外侧入路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经微创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微创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佳,患者恢复好,并发症率低,较为安全。

  • 标签: 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 经微创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 传统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在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7年6月,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5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摩托车祸伤2例,电动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2例,爆炸伤1例;臂丛损伤类型:全臂丛根性撕脱5例,第5、6颈神经根性撕脱2例,第5~7颈神经根性撕脱1例;左侧3例,右侧5例。8例患者术前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肌电图、MRI)诊断为臂丛根性撕脱伤,并于手术中证实,手术时间为伤后25 d~6个月,平均3个月。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患者采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以恢复其肩关节外展功能。术后4周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出院后患者通过门诊及微信进行随访。结果术后8例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术后2~5个月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末次回访,肩外展功能恢复至55°~65°,冈上、下肌肌力M4为5例, M3的3例,动力神经供区未明显出现运动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可取得较稳定、可靠、快捷的疗效。

  • 标签: 臂丛 副神经 后入路 神经移位 肩胛上神经 根性撕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内固定治疗新鲜无移位的舟骨腰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8例新鲜无移位的舟骨腰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27.5岁(18~42岁);左侧5例,右侧3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经皮置入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片及CT检查确定骨质愈合时间,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握力、捏力及腕关节活动度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8个月(6~1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炎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CT检查见骨折端均愈合。末次随访时伤侧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平均为:屈曲67.9°,背伸64.1°,桡偏21.2°,尺偏52.2°;握力恢复至平均31.3 kg,平均恢复至健侧的85.2%(66.7%~100.0%);捏力平均恢复至19.5 kg,平均达健侧的89.3%(77.8%~100.0%);末次随访时患者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7.5分(95~100分),8例均为优。腕关节疼痛VAS评分平均为0.88分(0~2分)。结论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螺钉固定治疗新鲜无移位的舟骨腰部骨折,可实现精准定位和置钉,从而实现快速康复。

  • 标签: 机器人 治疗,计算机辅助 舟骨 骨折固定术,内 腕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误1周以上伴骨痂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骨科医学中心收治的36例延误1周以上伴骨痂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6.7±2.7)岁,范围值为2.3~12.8岁;骨折均为Gartland Ⅲ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2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CRPP)组15例(单纯采用CRPP治疗)和杠杆组21例(经肘后克氏针撬拨"杠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和肘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时间,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随访(26.2±16.3)个月(范围值为6~96个月),均获可接受的复位,术后4~6周骨折临床愈合。杠杆组手术时间[(28.2±6.8)min]和透视次数[(27.0±6.0)次]均少于CRPP组[(40.8±10.8)min和(43.3±1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RPP组患者术中Baumann角(78.1°±1.6°)、侧位肱头角(58.3°±2.6°)和水平旋转率(109.5%±3.0%)相比较,杠杆组(73.7°±4.1°、49.6°±5.2°、103.2%±4.9%)更优,术中复位质量更接近正常平均值,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杠杆组Baumann角(75.4°±2.8°)和侧位肱头角(53.2°±3.6°)均优于CRPP组(78.3°±1.5°、57.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肘关节活动度、VAS评分、MEP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延误1周以上伴骨痂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经肘后克氏针撬拨"杠杆技术"辅助CRPP是一种高效、精准的治疗方法;相较于单纯CRPP,其能获得更满意的复位质量。

  • 标签: 肱骨骨折 儿童 骨痂 肱骨髁上骨折 复位 延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伤骨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使用Mimics 20.0软件对患者术前CT进行三维重建,筛选出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23~78岁,平均53.4岁;桡骨远端AO分型:C1型17例,C2型22例,C3型27例。根据术后第2天及门诊随访X线结果判定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位情况,13例移位>2 mm为移位组,其余53例为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及背侧骨块的解剖数据(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纵向宽度、横纵比、高度、体积),分析其与背侧骨块发生移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患侧、致伤原因、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移位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移位组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为(10.0±1.3)mm,高于未移位组的(7.8±1.5)mm;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为(8.2±1.3)mm,低于未移位组的(10.8±2.3)mm;移位组骨块横纵比为1.2±0.2,低于未移位组的1.4±0.2;移位组骨块体为(690.5±201.4)mm3,低于未移位组的(995.8±295.0)mm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横纵比、体积是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桡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危险因素 稳定性 掌侧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目的:从吻合神经的组织化学变化特点来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234、5、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与膈神经干起始部移位缝接。术后第1、2…345、6个月各组均取颈部正中切口显露两侧吻合的神经。分别于吻合口远、近端5mm处取材。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利用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远端与近端相除后得出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结果神经吻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逐渐增加。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3.06%4± 5.36%。第6个月为97.55%4±6.72%。结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神经运动纤维能较理想地通过吻合口向远端生长,为恢复膈肌的神经支配模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膈神经 副神经 脊髓损伤 组织细胞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