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创伤后骨髓炎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实验室、影像学及同位素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通过活检培养。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病灶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前提条件;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局部应用抗生素可在病灶部位释放高浓度抗生素,全身毒性不良反应小,而合适的载体还能填补清创后的骨缺损,但易产生耐药而影响疗效,如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往往受到奇效。此外,皮肤软组织缺损需通过合适的皮瓣或肌皮瓣来修复。该文就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诊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骨髓炎 创伤 中西医诊治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找出针对性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结果根据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疾病性质和临床特征,对该疾病的辨证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辨证论治治疗、中医药配合化疗辨证治疗以及并发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属于几种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结论中医理论的指导和中医药介入的联合化疗,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中医药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凝血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MM患者和31名健康人血浆进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活性检测,并将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因子Ⅱ、Ⅷ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因子虽有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因子Ⅱ、Ⅷ活性明显降低是MM患者在凝血功能障碍方面出现临床出血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因子Ⅱ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PLGA支架对兔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制备支架。取新西兰乳兔骨髓分离BMSCs,传代后接种于支架。5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支架组和支架+BMSCs组。结果光镜示BMSCs在支架内生长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和移植组织的平均厚度与周边正常软骨平均厚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PLGA支架复合BMSCs提高了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关节软骨 支架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骨髓移植早期的真菌感染护理相关内容。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2例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真菌感染护理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经一系列优质护理后真菌感染情况均得到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对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在早期进行真菌感染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并控制患者真菌感染情况,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指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白血病骨髓移植 真菌感染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对骨髓移植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本院骨髓移植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范例,利用抛硬币分组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12例,采用饮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分12例,采用常规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发生状况分析,实验组总发生率25.00%(12/24),对照组总发生率75.00%(12/24),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饮食护理 骨髓移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骨髓 骨移植 骨生成 骨移植材料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腰椎的气肿性骨髓炎。患者女,65岁,糖尿病病史,“受凉”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半个月,腰3椎体及附件骨质密度减低伴多发气体影,周围软组织肿胀,可见较多积气,腰椎椎管内散在积气。血液细菌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病理诊断为坏疽,临床诊断气肿性骨髓炎。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气肿性骨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拟通过动物实验阐明脓毒症早期骨髓血管内皮系统在组织、细胞层面以及转录水平发生的变化。方法通过盲肠结扎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利用HE染色、组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分析骨髓血管结构、通透性、血管内皮细胞相对比例和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骨髓血管系统在脓毒症早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组织学分析表明,骨髓血管结构发生明显重塑,CLP组小鼠骨髓血窦平均密度为(410.43±72.63)个/mm2,较假手术组(294.43±68.94)个/mm2明显增加(P<0.01);管腔面积占比为(43.46±3.21)%,显著高于假手术组[(30.28±4.44)%,P<0.001];CLP组小鼠骨髓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为(0.42±0.12)ng/mg组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24±0.09)ng/mg组织,P<0.05],提示血管通透性升高。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CLP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呈现增殖状态,Ki67+内皮细胞比例升高[(1.91±0.65)%比(5.06±1.10)%,P<0.01];转录水平分析表明,与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有关的部分基因mRNA水平上调。结论早期脓毒症改变了骨髓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骨髓微环境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 标签: 脓毒症 骨髓 血管内皮 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慢性无菌性骨髓炎(CNO)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8例CNO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并与国外报道的儿童CNO患者进行比较和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儿,男3例,女5例;发病年龄(7.2±3.2)岁,平均确诊时间25.9个月;常见临床症状为骨痛(7例,87.5%),关节炎(4例,50.0%),发热(3例,37.5%);X线片与CT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进行性骨质硬化;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骨膜炎、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患儿受累骨骼均>1处,7例(87.5%)患儿为双侧病灶;常见部位为胫骨(22.0%),其次为股骨(17.1%)、下颌骨(9.8%);8例患儿均行病变部位骨活检,其中4例表现为骨坏死,4例骨纤维化改变,2例骨髓炎改变;骨组织病原学检查均阴性;8例患儿接受非甾类抗炎药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双膦酸盐及肿瘤坏死因子ɑ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8例患儿病情均好转,监测炎症指标正常,均无致残致畸和多器官损伤。结论儿童CNO多于学龄期起病,病程长;以多部位骨痛、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影像学可见多处骨骼受累,以下肢骨最常见;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双膦酸盐及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CNO有效。

  • 标签: 无菌性骨髓炎,慢性 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约50%的患者在确诊前已发生广泛转移,可转移至骨髓、骨、淋巴结、眼眶、肝脏和皮肤等部位,骨髓是NB最常见的转移及复发部位。NB患儿一旦发生转移或复发,其生存率会明显降低。NB骨髓转移的机制尚未阐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等,可能对肿瘤细胞的骨髓转移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该文对NB骨髓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NB与骨髓微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儿童 神经母细胞瘤 骨髓转移 癌症干细胞 骨髓微环境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对骨髓移植后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5月-2020年8月时期内收治的骨髓移植患者共50例,以抽签法纳入甲组(25例)和乙组(25例)。甲组使用常规护理,乙组使用常规护理+饮食护理,比较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总满意度。结果:甲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00%,乙组为4.00%,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乙组总满意度为100.00%,甲组为84.00%,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髓移植患者,饮食护理措施的使用,不仅可降低或预防并发症,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可推广。

  • 标签: 饮食护理 骨髓移植 并发症总发生率 总满意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穿刺活检各类血液病的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方法对120例血液检查异常病人的骨髓穿刺片进行回顾性观察。进行常规制片,H.E染色体,部分切片并作PAS染色,Gomeri氏网状纤维染色以及Massom结缔组织染色。部分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正常骨髓象12例,再障及再生性低下10例,增生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白血病24,骨髓纤维化18,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转移癌2例,其他5例。结论骨髓活检对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等异常综合征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骨髓活检穿刺 血液病 病理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骨髓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改良的血浆凝块技术以及细胞共培养系统研究急性ITP患者T细胞在体外对骨髓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急性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培养时,对巨核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集落效应无明显的影响,但其中三例PAIgG升高患者的T细胞对CFU-MK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ITP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除体液免疫机制外,还有细胞免疫机制参与,T细胞及其亚群对巨核系祖细胞生成抑制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外周血T细胞 巨核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纳米磁性氧化铁颗粒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hBMSCs)共培养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影响,以评价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制备两种粒径(6nm和200nm)的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分别在细胞接种时及接种后24h加入。检测纳米磁铁颗粒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时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结果纳米磁铁颗粒的种类及加入方式对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hBMSCs和6nm粒径的铁颗粒共培养时能保持较好的ALP活性表达,而200nm粒径的铁颗粒显著降低了hBMSCs的ALP活性。结论6nm粒径的磁性氧化铁颗粒和hBMSCs共培养时,对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诱导能力没有影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标记物来进行磁共振成像(MRI)示踪。

  • 标签: 纳米磁性氧化铁颗粒 磁共振 骨髓基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