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糖尿病患者饮食知信行水平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4月抽取医院内分泌科2糖尿病患者299例,展开分卷调查。结果:在2糖尿病患者中,其知识维度、信念维度以及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16.37±4.68)、(13.53±2.27)、(12.87±2.51)。同时,其评分与是否接受健康教育有关,P<0.05。与家族史、并发症无关,P>0.05。结论:针对2糖尿病患者,其对饮食知识了解不充足,但是对饮食自我管理态度良好,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规范饮食行为,培养患者正确饮食习惯。同时,因为患者饮食知信行得分与健康教育情况密切相关,要求临床应落实有效健康教育,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优化饮食行为。

  • 标签: 2型糖尿病 知信行模式 饮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的病理分和临床症状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的HGM、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根据病理分将HGM分为泌酸、黏液、混合。分析HGM、RE、Barrett食管和CNAG,以及HGM不同病理分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GM、RE、Barrett食管、CNAG患者分别为82、104、76、178例。泌酸、黏液、混合HGM患者分别为22、20、40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RE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14.4%(15/104)、58.5%(48/82)比14.4%(15/104)、50.0%(41/82)比6.7%(7/104)、43.9%(36/82)比12.5%(13/104)],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的发生率均低于RE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5%(64/104)、14.6%(12/82)比72.1%(75/104)、34.1%(28/82)比67.3%(7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39.80、44.80、23.30、13.80、60.90、20.2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22.4%(17/76)、58.5%(48/82)比19.7%(15/76)、50.0%(41/82)比9.2%(7/76)、43.9%(36/82)比6.6%(5/76)],而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的发生率均低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8%(47/76)、14.6%(12/82)比55.3%(42/76)、34.1%(28/82)比65.8%(50/76)、20.7%(17/82)比42.1%(3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00、24.80、31.00、28.60、12.10、28.90、15.80、8.4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以及非反流症状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CNAG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5.1%(9/178)、58.5%(48/82)比3.9%(7/178)、50.0%(41/82)比3.9%(7/178)、43.9%(36/82)比4.5%(8/178)、34.1%(28/82)比12.4%(22/178)、14.6%(12/82)比2.8%(5/178)、34.1%(28/82)比3.9%(7/178)、20.7%(17/82)比11.2%(20/178)、30.5%(25/82)比15.2%(27/178)、32.9%(27/82)比14.6%(26/178)、15.9%(13/82)比9.6%(1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0、100.40、79.10、62.00、17.20、4.10、74.00、12.80、8.20、11.60、2.20,P均<0.01)。泌酸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均高于黏液[分别为72.7%(16/22)比35.0%(7/20)、72.7%(16/22)比15.0%(3/20)、50.0%(11/22)比20.0%(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14.10、4.10,P均<0.01);混合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黏液[分别为72.5%(29/40)比35.0%(7/20)、72.5%(29/40)比15.0%(3/20)、65.0%(26/40)比20.0%(4/20)、62.5%(25/40)比15.0%(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0、17.70、10.80、12.10,P均<0.01)。结论临床伴有咽喉部反流症状HGM的病理分可能为泌酸或混合,可服用抑酸药物或行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一步治疗。

  • 标签: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 食管反酸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食管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并评价基于此分进行臼顶压缩或移位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合并臼顶压缩或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为65~78岁,平均71.5岁。按冠状位CT对其臼顶压缩或移位进行分,以臼顶骨折线为界将臼顶分为内外侧,A(3例):臼顶整体移位;B(8例):臼顶内侧压缩;C(4例):臼顶内外侧均有压缩或移位;D(5例):臼顶粉碎性骨折,内外侧之间有嵌顿骨块。根据不同分采用不同复位方法:A骨刀截骨复位;B顶棒顶压复位;C首先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然后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D骨折首先处理嵌顿骨块,然后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最后如果外侧移位则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所有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结果术后CT检查有18例患者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例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个月(18~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70~100分)。4例患者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但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对臼顶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髋臼 骨折 臼顶 CT分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部分肺静脉异位连接(PAPVC)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特征,分析TTE漏诊原因,以提高儿童PAPVC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经手术证实为PAPVC、年龄12岁以下252例患儿的TTE结果,分析PAPVC及合并的房间隔缺损(ASD)类型、TTE确诊及漏诊病例。结果共252例PAPVC患儿,右侧PAPVC 238例(94.4%),左侧PAPVC 8例(3.2%),左、右侧混合PAPVC 6例(2.4%)。肺静脉异位连接到右心房177例(70.2%),异位连接到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37例(14.7%),异位连接到上腔静脉远端27例(10.7%),异位连接到下腔静脉6例(2.4%),经冠状静脉窦回流入右心房5例(2.0%)。190例并静脉窦房间隔缺损(SVD),53例并继发孔型ASD。TTE确诊221例,漏诊31例,右上肺静脉连接到上腔静脉远端漏诊率为44.4%(8/18例),1条或2条右肺静脉连接至右心房或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漏诊率为10.2%(22/215例),左侧PAPVC漏诊率为12.5%(1/8例)。右上肺静脉连接到右心房或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54例,88.9%(48/54例)并上腔SVD,右下肺静脉或2条右肺静脉连接到右心房161例,78.2%(126/161例)并下腔SVD,这2组PAPVC患儿合并的ASD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VD常伴1条或2条右肺静脉异位连接到右心房或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右上肺静脉连接到上腔静脉远端病例最易漏诊,胸骨上窝探查应注意有无异常血流注入上腔静脉。TTE检查时仔细探查所有肺静脉入口,绝大多数PAPVC可通过TTE确诊。

  • 标签: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 经胸超声心动图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综合探析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及预后。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 2019 年上半年( 1 月 -6 月)收治的 200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并对其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数字奇偶性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建制 100 例。通过对 200 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实施过程的回顾分析,探究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及预后。 结果: 首先从预后的角度分析, 200 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以及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并且通过两组患者的分子分、临床分期、 HER-2 阳性率、复发或转移率以及 ER 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主要因素有 ER 阳性率、分子分、肿瘤体积(> 5cm )、复发或转移率。由此可见,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对复杂,同时存在预后较差的缺陷,为保障预后的改善质量,建议青年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尽早接受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分子分型 预后改善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皮疹5个月,双眼视力丧失3 d"的7岁患儿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经磁共振成像、肌电图、血清肌酶谱、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自身抗体等检测,临床诊断为幼年皮肌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免疫性疾病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临床罕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98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中49例患者命名为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余下患者命名为实验组(给予针灸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灸推拿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遗传因素是非综合征聋常见的致病原因。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耳聋的临床实践。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有助于耳聋的早期发现,耳聋基因筛查和诊断的普及有助于明确其病因,临床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则有助于耳聋的早期干预。至今发现的非综合征聋的致病基因有110个,鉴定其致病基因在临床上仍存在很多挑战。临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开展,对耳聋基因检测和数据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指南阐述了非综合征耳聋的人群发病率、致病基因谱、遗传方式、疾病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基因-表型对应关系、基因诊断、治疗和干预,以及耳聋预防和再发风险评估等关键问题,为遗传咨询师、临床耳科医师及基因检测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 标签: 耳聋 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 遗传咨询 实践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电针结合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4 年 3 月份到 2015 年3 月份接收的神经根颈椎病患者 60 例为主要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推拿牵引治疗,实验组增加电针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 差异明显,P

  • 标签: 电针 推拿牵引 神经根型颈椎病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耳-腭-指综合征1(otopalatodigital syndrome types 1,OPD 1)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病,是由FLNA基因变异导致的先天畸形,主要特征包括眼眶上骨质增生、特征性畸形、耳聋、胸肌畸形和指趾异常等。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OPD 1,总结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及治疗过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婴儿,新生 基因 突变 腭裂 听力丧失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老年 2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病房 2018年 1月— 2020年 6月收治的 120例老年患者,依据研究方向结合患者病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为 60例 2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 1 组为 30例 2 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对照 2 组为 30例脑梗死无糖尿患者。对比三组患者的指标,对比研究组与对照 2 组的脑病灶。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大面积梗死的比例 47.5% 、再发性脑梗死的比例 22.5% 、多灶性脑梗死的比例 17.5% ,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病变率要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 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 2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 BM I、 DBP、 2 h PG、 TG 。结论:老年 2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大面积梗死、再发性脑梗死和多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体重超标、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

  • 标签: 老年患者 2 型糖尿病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蓝光联合中医美容腧穴针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60例寻常痤疮患者,治疗组红蓝光治疗组(30例),对照组红蓝光联合中医美容腧穴针灸(30例),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红蓝光治疗组有效率53.3%,红蓝光联合中医美容腧穴针灸治疗组有效率83.3%,组间有效率比较, P=0.022

  • 标签: [] 红蓝光 中医美容腧穴针灸 寻常型痤疮
  • 简介:摘要调强放疗是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新版国际共识中喉癌颈部预防照射的靶区勾画仅以N分期进行推荐,未考虑解剖分、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等其他临床因素的影响,而且部分颈部靶区勾画范围也存在争议。本文参考颈部外科手术的数据,重点综述声门上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临床研究,总结声门上喉癌颈部阳性淋巴结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根治性放疗中颈部预防照射的精准靶区勾画提供参考。

  • 标签: 喉肿瘤,声门上型 淋巴结转移 颈部预防照射 临床靶区勾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炎症性肠病(IO-IB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48例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43例患儿行基因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基因突变组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48例IO-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41例,溃疡性结肠炎(UC) 7例;起病中位年龄2.00(0.24~6.00)月龄,其中1月龄内起病患儿占45.8%(22/48例)。临床症状以腹泻(48/48例,100.0%)、发热(45/48例,93.8%)、便血(37/48例,77.1%)为主,肠外表现以肛周病变和皮疹最常见,均占43.8%(21/48例)。41例CD患儿病变部位以结肠(L2)为主(30/41例,73.2%),疾病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B1)为主(33/41例,80.5%);7例UC患儿病变范围以全结肠(E4)为主(4/7例,57.1%)。48例IO-IBD患儿手术率12.5%(6/48例),临床缓解率50.0%(24/48例),病死率25.0%(12/48例)。43例IO-IBD患儿行基因检测,共有23例(53.5%)患儿存在有意义的基因突变,其中22例突变基因为白细胞介素-10受体A(IL-10RA),1例为TTC37。22例IL-10RA突变患儿中,共检测到11个突变位点,包括1例新发突变位点c.635G>C(p.R212P);c.301C>T(p.R101W)(19例)和c.537G>A(p.T179T)(8例)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与非基因突变组患儿相比,基因突变组患儿起病年龄更早[0.3(0.1~1.0)月龄比(6.27±5.64)月龄,P<0.001],营养不良[14例(60.9%)比5例(25.0%),P=0.018]、口腔溃疡[14例(60.9%)比3例(15.0%),P=0.006]及肛周病变[17例(73.9%)比3例(15.0%),P<0.001]更常见,临床缓解率低[7例(30.4%)比15例(75.0%),P=0.004]。结论IO-IBD患儿的单基因突变阳性率较高,IL-10RA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基因突变IO-IBD患儿具有起病年龄早,更易合并营养不良、口腔溃疡、肛周病变,有临床缓解率较低的特点。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婴儿型 白细胞介素-10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者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轴皮瓣及choke血管理论,探讨跨区供血皮瓣结合部的改造与重建,及其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1)基于血管体区或穿支体区均可设计跨区供血皮瓣,其区别在于血管蒂与轴线;(2)如果各供区间的choke血管为端端吻合,呈串联排列,可获得超长皮瓣,而侧侧吻合呈并联排列,则可获超宽皮瓣;(3)Choke血管区的改造与重建可延长皮瓣轴线,使其转移距离和修复范围明显增大;(4)皮瓣切取范围可参考现有的解剖学资料及术前与术中检测综合评估。提出跨区供血皮瓣的choke血管区改造与重建,以及如何明确跨区切取范围与提高皮瓣远端成活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整形外科 choke血管
  • 简介:【摘要】 背景 糖尿病占当今全球成年人总人口的8.3%,是最常见的几种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参与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作为免疫炎症代谢及β细胞功能障碍的推手,在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其炎症标志物可为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诊断与及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的 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治疗二糖尿病,并追踪最新的实验进展。方法 通过相关医学数据库进行引文检索。

  • 标签: 二型糖尿病 并发症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分类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胆道探查碎石术,研究组给予胆肠吻合术(HJS)+胆道碎石术。结果治疗前后,结果 治疗前后I、Ⅲa患者予研究组治疗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不同临床类型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胆肠吻合术(HJS)和胆总管切开术(BDE)联合手术方式对I、Ⅲ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胆管结石病 临床 分型 手术方式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