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脲嘧啶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0例类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以更昔洛韦注射液0.25g+250ml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滴注。观察组同给予5-脲嘧啶局部注射,将5-脲嘧啶注射液与2%利多卡因按15配制成混合液,疣体附近常规消毒,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将药液注入疣体基底部,每天1次。2组均以治疗6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36.67%,对照组为20.00%,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对照组为66.67%,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均未见明显的副反应。结论5-脲嘧啶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尖锐湿疣l5-氟脲嘧啶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于临床应用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由于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服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结果1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72例为男性,相应占比60.0%,48例为女性,相应占比40.0%;97例为静脉给药方式,相应占比80.83%,23例为口服给药,相应占比为19.17%,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种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而加替沙星最低,且不良反应主要发生部位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及其相关附件等,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因患者性别、给药方式以及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而临床上应针对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及给药途径。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5例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患者(P<0.05);38-58岁年龄段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且此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喹诺酮类药物注射剂不良反应多见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与皮肤及其附件,与常规治疗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结论在氛奎诺酮类药物应用中,必须要掌握其禁忌症与不良反应,尽可能地提升药理利用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分布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来米特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治疗效果差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采用来米特或来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来米特或来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结论来米特单用或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优于单用甲氨蝶呤。

  • 标签: 来氟米特 甲氨喋呤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醋酸泼尼松联合来米特在治疗IgA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将80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醋酸泼尼松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醋酸泼尼松联合来米特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评定可知,95.0%为观察组的结果,77.5%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6,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为10.0%,经过对比可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泼尼松联合来米特治疗IgA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醋酸泼尼松 来氟米特 IgA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七烷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非插管全麻)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独氯胺酮麻醉;观察组采用七烷复合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麻醉后呼叫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缩短,且术中呼吸抑制率、体动发生率、围麻醉期恶心呕吐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烷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平稳迅速,患儿不良反应少,苏醒快,安全性高。但不同麻醉药物的影响不同,临床实践应结合病情灵活选择。

  • 标签: 七氟烷 复合 氯胺酮 小儿 短小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我院门诊2017年1月-2017年7月期间上报的160例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在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及皮肤,静脉、肌肉注射与口服和局部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更高,对比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必须严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患者因此产生的不良反应要有足够认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抗生素进行选择,用药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密切观察,保证其用药安全。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使用白蚁诱杀盒(含虫腈)防治香榧树白蚁后,检测虫腈在香榧中的残留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香榧样品中的虫腈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在香榧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5%~115.8%之间,相对标准差介于2.2%~15.6%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而香榧样品中虫腈残留量检出浓度低于0.001mg/kg。结论使用诱杀盒防治白蚁后,香榧果实无毒、无氟虫腈残留,符合环保要求。

  • 标签: 香榧 氟虫腈 残留量 气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低流量七醚的临床麻醉效果。 方法 : 对象标准: 2019 年 3 月一 2020 年 3 月、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 60 例,使用低流量七醚麻醉手术的实验组 30 例,和用传统麻醉进行手术对照组 30 例。做出分析对比。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指数、苏醒时间要少于对照组, 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 标签: 低流量 七氟醚 腹腔镜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替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34例晚期胃癌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例,对照组采取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奥沙利铂、亚叶酸钙联合替加氟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6.5%)高于对照组(41.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口腔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性高、疗效明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

  • 标签: 替加氟 化疗 晚期 胃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米特对干燥综合征模型NOD鼠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NOD鼠随机分配为4组:预防用药组、预防对照组、治疗用药组、治疗对照组;检测毛果芸香碱刺激后唾液流率变化;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比较平均浸润灶数目及面积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颌下腺、脾脏组织中CD3+T、CD4+T、CD8+T、CD44+CD62L-CD4+T、CD19+B、CD138+B细胞水平的变化;CB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IL-6水平变化。结果预防用药及治疗用药组唾液流率(t=-5.81,P<0.001;t=-3.61,P<0.05)、浸润灶平均数目(t=3.95,P<0.01;t=4.94,P<0.001)、浸润灶平均面积(t=3.18,P<0.05;t=2.35,P<0.05)均具有明显改善。颌下腺组织中CD3+CD4+T(t=2.39,P<0.05;t=3.82,P<0.01)、CD44+CD62L-CD4+T(t=3.53,P<0.05;t=3.36,P<0.05)细胞明显下调。脾组织中CD3+T(t=6.08,P<0.001;t=2.76,P<0.05)、CD3+CD4+T(t=3.73,P<0.05;t=2.39,P<0.05)、CD19+B(t=5.88,P<0.001;t=4.23,P<0.01) 、CD138+B(t=4.30,P<0.001;t=4.46,P<0.01)细胞也均明显下降。此外,用药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均降低(t=4.15,P<0.01;t=3.36,P<0.01),预防用药组TNF-α水平下降(t=4.56,P<0.001),但IL-6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来米特可预防、改善NOD鼠唾液腺功能减退及抑制体内免疫活化,为评估来米特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来氟米特 NOD鼠 唾液腺功能 淋巴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了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醒临床警惕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厦门市海沧医院2012—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35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岁36例,占26.67%;涉及3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为莫西沙星,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再次为环丙沙星;口服给药73例,静脉给药62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及过敏反应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严格根据药品的用法与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并对症处理,提高用药合理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西汀联合小剂量奎硫平治疗女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女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8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口服西汀联合奎硫平治疗,对照组单用西汀治疗,观察8w。于治疗前及治疗1w、2w、4w、8w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w末,研究组显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3.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68,P〈0.05);研究组治疗1w末和对照组治疗2w末后各时段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同期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但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西汀联合小剂量奎硫平治疗女性抑郁症疗效肯定,优于单用西汀治疗,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抑郁症 氟西汀 奎硫平 汉密顿焦虑量表 汉密顿抑郁量表 副反应量表
  • 简介:摘要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S)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抗菌药物,喹诺酮抗菌药是该类药物的第三代产品,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为预防其不良反应故整理喹诺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
  • 简介:目的探讨西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给西汀10mgqd及20mgqd治疗,并使用MMSE及B1essed行为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个性特征,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结论西汀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行为障碍有显著改善作用。

  • 标签: 氟西汀 痴呆 血管性 行为障碍
  • 简介:摘要PCIA是解决术后疼痛最有效的方法,舒芬太尼复合比络芬酯用于PCIA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已越来越多用于临床取代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的单纯用药。

  • 标签: 舒芬太尼 复合 PCIA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治疗中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几年在我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累及系统分布以及其临床表现。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共有6种药品涉及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导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达到了36.3%,加替沙星导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小,为3.7%;给药途径中,通过静脉滴注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2.5%,静脉注射的方式占比例最小,为13.8%;累及系统分布中神经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8.8%,血液系统所占的比例最小,为2.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确定出最佳的应用药物和给药途径,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的降低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其无机化合物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为作业工人的防护及职业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9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湖南省某氟化学公司接触工人677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疑似职业中毒人员行职业病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为中毒组和非中毒组,采用t检验、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诊断73名职业性慢性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93.15%(68/73)多发骨骼病变,病变好发部位以胫腓骨上段为主,胫骨、腓骨及尺桡骨病变有35.00%(21/60)、50.00%(18/36)和58.82%(10/17),仅在单侧出现。其他异常结果检出率主要为牙结石(60.71%,411/677)、脂肪肝(48.89%,331/677)、心电图异常(44.17%,299/677)、骨量减少(33.53%,227/677)、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3.15%,89/677)。与非中毒组比较,中毒组工人的年龄、接触工龄和脂肪肝检出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机所致长骨骨质改变部分仅发生在单侧,因此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摄片部位应包括双侧长骨,以免漏诊;单发轻微的骨膜骨化诊断职业中毒难以把握,建议标准修订时对其程度做出明确规定。

  • 标签: 氟化合物 职业健康检查 中毒 骨膜增生
  • 简介:辛酸是制造不粘材料过程中的一种基本加工助剂。现今研究表明全辛酸在暴露实验中对于肝脏等器官有致癌作用,损害比较明确,主要表现为:一,在目前的啮齿类动物的实验中,全辛酸会引起肝脏癌变。二,通过分子水平检验。部分实验组肝氧化应激增强。进一步发生肝癌相关的肝脏器质变化。

  • 标签: 肝脏毒性 全氟辛酸 生物体 啮齿类动物 实验组 致癌作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