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正>母胎界面是由代表母体组织的子宫蜕膜与代表胎儿组织的滋养细胞共同形成的界面,是一个免疫学环境很特殊的地方。因为带有父方同种异体抗原的胎儿对母体来说是一个半同种移植物,母胎界面既要促进对胎儿的耐受,同时又要保持对外来病原体的宿主防御功能。因此,如果机体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物质,或者免疫反应过度,都有可能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临床研究显示,母体子宫内细菌或病毒感染与妊娠期综合征,如流产、早产、宫内生

  • 标签: 母胎界面 同种移植物 同种异体抗原 病原微生物 胎儿组织 感染物质
  • 简介:目的:了解基因芯片在病毒原微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切片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观察,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实验组予以基因芯片方法检测,对照组实施常规生物化学法检测,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在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测后,效果很好,实验组检出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42%),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芯片在病毒原微生检测中灵敏度高,检出效率优越,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栓病症 老年患者 心理分析和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结果妊娠期阴道pH值为(3.88±0.20),较非孕期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VVC的患病率及菌群异常的发生率比非孕期增高。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36.70%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 标签: 妊娠期 阴道微生态
  • 简介: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已有研究显示,建立并充分发挥生物样本库是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基础[1]。既往多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进行临时的标本收集,大量有使用价值的肿瘤标本和相关资料流失,给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2]。为解决上述问题,自20世纪末期以来,国内外兴起了标准化肿瘤标本库的创建,并逐渐规范化,形成了标准化的标本数据库平台。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结合国内外建立肿瘤标本库的经验,自2004年起着手建立乳腺癌标本库,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建立乳腺癌标本库的方法与管理模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物标本库
  • 简介:目的评估产科超声的生物学效应和安全性。结果:概述在何种情况下应当关注产科超声的安全性问题。证据我们检索了Medline数据库,回顾分析了加拿大卫生部的专门文件和其它相关文献。评估标准由主要作者及加拿大妇产科协会下属影像诊断委员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估。证据等级由加拿大定期健康检查工作小组评定。利益,危害,以及代价仅出于医学原因时,方可行产科超声检查。因为超声检查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组织热损伤,所以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超声波的暴露(ALARA原则,下同)。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以下情况可使超声波暴露量更大,即:使用脉冲式多普勒、彩色血流检查,妊娠早期经腹超声检查(径线大于5cm),妊娠中、晚期超声检查胎儿骨骼发育情况,或者超声检查低灌注组织(胚胎组织)、发热孕妇的胎儿等。检查人员可以通过减少检查的时间,减少暴露于超声中的结构和仔细地分辨超声图像中的信息来减少上述风险。

  • 标签: 安全性 生物学效应 超声 产科 胎儿 热量指数
  • 作者: 胡晓晨
  • 学科: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1期
  • 机构: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妇产组,河南新郑451191
  • 简介:分娩是每一个孕妈在十月怀胎之后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当下孕妇分娩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自身能力的顺产,二是借助手术的剖宫产。相较于剖宫产,大多数孕妈会选择进行顺产,毕竟这种方式对宝宝与产妇的损伤要相对小一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宝宝自身的抵抗能力,并且产妇在生产之后的恢复也要更快一些,因此,即使面对产后的一系列后遗症,准妈妈们也会不畏痛苦地“奔赴战场”。但是并不是每位妈妈都能够选择的顺产的方式,部分准妈妈由于一些不得已因素,需要进行剖腹产诞下宝宝,不然对孕妈与胎儿来说都是一种较为危险的。而对于剖宫产,不少人的印象都停留在电视剧里:剖开肚子-取出胎儿-缝隙和肚子上的伤口,随后推出来一个面带微笑的妈妈,但是准妈妈在手术室内的凶险却鲜有人知,现在我们就来揭开剖宫产的神秘面纱,具体地说一下剖宫产手术的全过程

  • 标签: 剖宫产;手术过程
  • 简介:耳聋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占有重要位置。大约80%遗传性聋为非综合征型耳聋。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众多耳聋相关基因的发现更有利于我们对耳聋的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非综合征型耳聋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借以了解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分子病因学特点,便于人们获得准确的耳聋预防、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服务。

  • 标签: 耳聋 基因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予仿生物电疗法促进子宫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展览路医院妇科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31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54例和对照组156例,术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仿生物电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痛疼、出血量、持续时间、超声监测术后2周组织物残留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评分、出血量、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残留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生物电疗用于人工流产术后的镇痛及子宫内膜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人工流产 仿生物电疗法 子宫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就诊的20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给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单纯Kegel锻炼盆底肌,3个月后填写尿失禁等级评分表、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盆底肌肉功能Glazer评估测试,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评分降低,有效率、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优于单纯Kegel锻炼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 电刺激 尿失禁 女性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多普勒监测和生物物理相评分两种方法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的55例临床怀疑胎儿宫内窘迫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分娩的60例正常待产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孕妇进行超声多普勒监测和生物物理相评分,超声多普勒监测包括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脐动脉(umbilicalartery,UA)、静脉导管(ductusvenosus,DV)的相关参数。出生后进行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值及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MCA的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值(S/D)均低于对照组(P〈0.05),UA的PI、RI、S/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DV的静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forveins,PIV)、静脉峰值流速指数(peakvelocityindexvein,PVIV)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超声多普勒监测及生物物理相评分预测宫内窘迫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超声多普勒监测3项联合生物物理相评分阳性率均高于单独预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联合应用多普勒监测及生物物理相评分对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胎儿宫内窘迫 大脑中动脉 脐动脉 静脉导管 生物物理相评分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镜和腹式子宫切除患者术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术后3个月复诊发现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患者154例,有116例术后接受生物电刺激治疗为治疗组,其中腹腔镜组61例,腹式组55例。应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术后6个月和10个月再次检测患者盆底肌力情况。38例未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高(P〈0.01)。腹腔镜组和腹式组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腹腔镜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腹式子宫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腹式组治疗后术后6个月与10个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腹式切除子宫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需要强化疗程。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 腹腔镜及腹式子宫切除
  • 简介:盆底功能分基础的盆底电生理功能和压力控尿功能、张力支持功能、生殖与性功能。各种诱因导致盆底功能障碍,首先出现盆底电生理功能的变化。因而使通过电刺激来改善和修复盆底的电生理功能成为可能,同时利用生物反馈原理嘲使患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通过PHENIXU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利用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70例,结果疗效显著。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 简介:近来p27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该基因编码的产物P27蛋白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的负性调控因子,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其表达下调与许多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关系密切。现对P27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乳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P27 生物学功能 乳腺癌 化疗 内分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产房开放联合无痛分娩在产科的应用及对分娩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孕产妇68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孕产妇343名实施无家属陪伴分娩、无镇痛分娩,观察组孕产妇343例实施产房开放联合无痛分娩。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房开放联合无痛分娩可减轻疼痛缩短产程。

  • 标签: 产房开放 无痛分娩 产程 妊娠结局
  • 简介:气管食管瘘系由于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形成气管与食管间由瘘道相连通的一种疾病。新生儿可出现进食呛咳和反流。本例为V型:占0.5%~6.5%,食管通畅,但有斜行瘘管向前上方与气管相通,又称"H"型。由于"H"型用橡皮导管插入食管时不会遇阻,所以本病诊断困难。

  • 标签: 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 诊断明确的过程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耐药过程中p38MAPK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以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处理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M,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对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检测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的半数药物抑制浓度(IC50);Westernblot检测SB203580处理MCF-7/ADM和MCF-7两株细胞后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细胞内MDR-1mRNA水平。结果SB203580(10μmol/L)干预24h后MCF-7/ADM细胞的凋亡率为(26.73±4.90)%,与未干预组和对照组凋亡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43.80,P〈0.001);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提高(F=148927.10,P〈0.001),相对逆转率达68.45%;与对照组和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MDR1mRNA(F=9139.24,P〈0.001)及p38MAPK(F=685.42,P〈0.00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与乳腺癌耐药密切相关,其可能机制为p38MAPK保护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M)逃避凋亡,阻断该通路可增强乳腺癌耐药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乳腺癌 细胞凋亡 P38MAPK 多药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