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国内由姚尔固首次报道于1987年。HIT患者约10%-88%病人可发生动静脉血栓形成,而有血栓形成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为20%,病死率为30%左右。由于肝素抗凝为血液净化基本抗凝手段,HIT为血液净化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O’Shea报道血液透析患者HIT发生率为0%~12%,综合28篇临床报道HIT在新近开始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2%,应引起肾内科医生的重视。现报道1例。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血小板减少症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 动静脉血栓形成 THROMBO 血液净化
  • 简介: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十年来IMN在我国的发病率每年增长约13%,已是我国40岁以上肾穿刺病例中的首位疾病,在确诊的肾小球疾病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12.2%增长到2014年的24.9%。但不少患者因高龄或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肾穿刺风险较大.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发病机制 抗体阳性 足细胞 IMN 血小板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低氧诱导因子1Α 毛细血管
  • 简介: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GPIbα)、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及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析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MHD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9例和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HD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2P和CD63的表达。采用电阻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MHD患者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62P表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CD63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H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3表达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差异明显。结论MHD患者血小板GPIbα表达下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紊乱激活血小板,而血小板CD63表达升高,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导致患者高凝状态加剧,可能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等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 CD62P CD63 血小板聚集 内瘘血栓形成
  • 简介:镰状细胞病(SCD)患者中发生血小板活性增高,但其病因及临床相关性仍不明。SCD的一个重要的合并症是肺动脉高压(PAH),以肺血管增生病变、形成及血管内溶血后血浆内释放的血红蛋白清除一氧化氮(NO)导致的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VillagraJ研究了血小板活性与SCD患者中PAH及NO清除的关系[Blood,2007,110(6):2166~2172]。血小板激活以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为标志,与PAH严重程度(r=0.58,P〈0.001)、血管内溶血的试验标志物(如网织红细胞计数)(r=0.44,P=0.02)相关。体内实验中病理浓度的细胞外血红蛋白作用于血小板后提高了基础及激活剂导致的血小板活性,阻断NO受体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性 镰状细胞病 肺动脉高压 血红蛋白 受体激活 细胞外
  • 简介: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小板活化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采用流式细胞仪,以荧光素标记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表达率,同时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取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D62P、CD63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2型糖尿病AER升高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AER正常组(P〈0.01)。2型糖尿病AER升高组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亦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AER正常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增强,血小板活化程度与糖尿病肾病有密切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不仅是糖尿病肾病的表现,也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白蛋白排泄率 血小板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近年来研究炎症标志物的热点,较其他白细胞成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发现,PLR、NLR在慢性肾脏病(CKD)中有广泛的应用,参与炎症反应、心血管并发症、肾性贫血等,影响着CK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在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损伤、狼疮肾炎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研究。本文拟对PLR、NLR在C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LR、NLR用于CKD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PLR、NLR在CK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慢性肾脏病 微炎症状态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回治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CD4、CD8细胞水平的影响,探讨CIK预防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行CIK回治疗,监测膀胱肿瘤复发情况、治疗前、治疗1月及治疗1年后的CD4、CD8、CD4/CD8水平、血白细胞、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结果随访24~36个月,仅1例PT1G3患者肿瘤复发(2.94%),时间为术后第24个月。治疗前CD4、CD8、CD4/CD8分别为25.3±4.1、27.5±3.9、0.92±0.17,治疗1月后和1年后cD4、CD8、CD4/CD8分别为36.3±5.1、22.8±2.6、1.59±0.28和35.6±3.8、21.9±3.1、1.62±0.34,治疗前后CD4、CD8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IK细胞回免疫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安全有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复发 CIK细胞 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