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至2012年收治的小于30岁AMI患者41例为青年组,随机选择同期大于50岁AMI患者360例为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68.1%比97.6%),吸烟(50.6%比80.5%)、高胆固醇血症(59.2%比65.9%)比例及人体质量指数[(22.3±6.6)kg/m^2比(26.3±9.6)kg/m^2]明显升高;高血压(63.1%比24.4%)、糖尿病(30.6%比4.9%)比例明显较低(P<0.05或<0.01);发病诱因中,青年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29.3%比3.6%)和熬夜(39.0%比2.8%)、大量饮酒(14.6%比4.7%)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而中老年组情绪激动(8.3%比0),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或<0.01)。青年组冠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为主(56.1%),且多为A(53.7%)、B1型(29.3%)病变,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48.1%),且多为B2(29.7%)、C型(33.9%)病变(P<0.05或<0.01)。结论: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是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危险因素;熬夜、饮酒和心理压力大等为青年AMI患者主要诱因;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A、B1型简单病变为主。

  • 标签: 心肌梗塞 危险因素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间心衰发生率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为综合护理组,比较两组心衰的发生率、心衰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的差别。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间期心衰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心衰患者干预后SDS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36.59±5.65)vs(40.58±6.32),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预防、降低血液透析间期心衰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尿毒症 血液透析间期 心衰
  • 简介:可逆性痉挛性脑血管病,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血管病。可逆性痉挛性脑血管病主要指一组脑血管可逆性收缩的疾患综合征,以多灶性、可逆性的脑血管痉挛为特征,有时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常伴有严重反复发作的头痛,该疾病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炎相鉴别。国内外对该疾病目前报道较少,现将1例可疑的可逆性痉挛性脑血管病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 标签: 脑血管病 可逆性 痉挛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ICU呼吸衰竭患者中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入住我院ICU病房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70例,根据其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35例研究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入住ICU病房时间(8.23+1.08)d、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2.86%)以及患者焦虑度(3.0+1.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97+2.31)d、17.14%和(6.2+2.6)分(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到位率(100.00%)、患者舒适度(91.43%)及对护理的满意度(9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80.00%)和(85.71%)(P<0.05)。结论对老年ICU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入住ICU病房时间、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到位率、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老年患者 ICU 呼吸衰竭
  • 简介: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共32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16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心功能;生存质量;影响
  • 简介:目的评价降压药与降压药联合叶酸预防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复发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Embase、ScienceDirect、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资料数据库中所有比较降压药与降压药联合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对纳入的研究进行Jadad质量评分,其结果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总数1614例,治疗组838例,对照组776例。Meta分析表明,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叶酸联合降压药与单用降压药相比,预防脑卒中发生/复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9,95%C10.21-0.40,P〈0.01)。对于研究起点无脑卒中的H型高血压患者,叶酸联合降压药与单用降压药相比在预防脑卒中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4,95%C10.24-0.49,P〈0.01)。对于研究起点有脑卒中的H型高血压患者,叶酸联合降压药与单用降压药相比在预防脑卒中复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O.16,95%C/0.08~0.33,P〈O.01)。结论叶酸联合降压药能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与复发率。

  • 标签: H型高血压 叶酸 脑卒中 系统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任丘市老年城乡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任丘市常住居民5010例,男性2163例,女性2847例,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CAS包括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分析CAS的危险因素.结果5010例调查者中,颈动脉正常567例,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67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2490例,颈动脉狭窄282例.CA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男性(OR=3.405,95%CI:2.704-4.289,P<0.01)、年龄(OR=1.142,95%CI:1.103-1.181,P<0.01)、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910,95%CI:1.342-2.718,P<0.01)、吸烟(OR=1.799;95%CI:1.429-2.264;P<0.01)、使用抗血小板药物(OR=1.313,95%CI:1.068-1.615,P<0.05)、收缩压(OR=1.011,95%CI:1.007-1.015,P<0.01)、空腹血糖(OR=1.151,95%CI:1.062-1.248,P<0.01)、LDL-C(OR=2.038,95%CI:1.764-2.354,P<0.01)、HDL-C(OR=0.787,95%CI:0.638-0.971,P<0.05)为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任丘市60-70岁人群CAS的患病率高,收缩压、血糖、LDL-C、吸烟是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积极推进戒烟运动,延缓CAS病变,可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糖尿病 血脂异常 高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14)mm。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先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124例患者中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103例、双瓣膜置换21例。另外,同期血栓清除术17例、三尖瓣成型41例(包括16例使用成型环),术毕均置人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记录术前,手术当日,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心电图。结果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113例(91.13%),交界性心律7例(5.64%),房颤4例(3.23%)。手术死亡1例(0.8%),123例痊愈出院。出院时窦性心律105例(85.37%),交界性心律4例(3.25%),房扑4例(3.25%),房颤10例(8.13%)。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胺碘酮200mg,1次/d。术后6个月后窦性心律转为房颤1例,房颤转为窦性心律4例,房扑转为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操作简单、安全,早期疗效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术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
  • 简介: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382例确诊的首次脑出血患者,其中发现急性期并发癫痫36例(10.61%),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癫痫 出血性脑卒中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股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全期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行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45例,观察组施予全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施予常规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6.7%,明显比对照组的26.7%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未出现Ⅲ期与Ⅳ期压疮。结论对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全手术期护理能够使压疮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 标签: 股骨骨折 手术 全手术期护理 压疮
  • 简介: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值得推荐。

  • 标签: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 简介: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2例,依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尿氮素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幅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0.49%vs97.56%,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极高的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 收缩压 舒张压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痰病与单纯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心电图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5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A组)及同期单纯心血管疾病(B组)住院患者178例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并对A组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结果两组复极异常及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律失常、房室肥大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对心脏的复极过程有一定影响,并可提高死亡率。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 脑梗死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分析连续心排血量(pulse-inducedcontourcardiacoutput,PiCCO)技术对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PiCCO技术持续监测44例入院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其治疗24h的心指数(cardiac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lungwaterindex,EVWI)、全心射血分数(generalejectionfraction,GEF)、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neralenddiastolicindex,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vascularresistanceindex,SVRI),并以28d存活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20例),对比两组PiCCO相关指标,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上述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死亡组对比,存活组治疗24h时CI、GEF明显更高,SVRI、EVWI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24h时CI、EVWI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可建立预测预后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分=-4.6×CI+4.5×EVWI,经ROC分析,该模型预测患者存活的曲线下面积0.976,最佳截断值为18.14分。结果利用PiCCO技术监测患者CI及EVWI,对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有一定指导价值。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预后 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 心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314例,所有患者均为藏族。根据是否患有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209例),观察组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为无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两组卒中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卒中家族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89、8.107、11.206,P值分别为0.011、0.004、0.001),其余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卒中家族史均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OR=4.799,95%CI:1.266-3.148,P=0.028;嗜烟史:OR=4.539,95%CI:1.061-4.182,P=0.033;卒中家族史:OR=3.549,95%CI:1.279-5.377,P=0.008。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该地区缺血性卒中防治应针对地域及人群发病特点。

  • 标签: 卒中 红细胞增多症 缺血性卒中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危险因素
  • 简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临床以来,图像质量一直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最重要因素。心率、心率变化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各种伪像,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对124例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研究,探讨心率及心率变化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心病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肝Ca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肝Ca患者以及25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患者,入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经患者允许,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做好相关记录。结果原发性肝Ca的造影方式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肝局灶性增生的造影方式呈中央向周边逐渐充填,除充盈方式不同外,肝局灶性增生病灶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原发性肝Ca(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有效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及原发性肝Ca的充填方式及充填过程,能清除鉴别病变类型,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Ca 肝局灶性增生结节 超声 临床对比
  • 简介: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类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在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增加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血府逐瘀汤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用,能够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病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血府逐瘀汤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