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阐明冠状韧带下层解剖学特点,并为医学影像提供解剖学的基础。材料和方法:大体解剖50例肝和30具男性成年尸体断面标本,间距为1.22CM连续的横断面标本。结果:1.腹膜从肝反拆至右肾和右肾上腺,形成肝肾韧带。文献和教科书所指的冠状韧带下层,实际上是冠状韧带下层的肝肾韧带这一部份。2.肝肾韧带在肝的右缘与冠状韧带上层相互移行为右三角韧带。肝肾韧带在下腔静脉的右缘越过其前面达左缘后反折至膈,形成冠状韧带左层。3.冠状韧带左层沿下腔静脉左缘向上达膈顶后进入静脉韧带裂与小网膜后层相续连。4.100%冠状韧带左层与冠状韧带上层、镰状韧带和肝尾状叶在第二肝门平面同步出现;但在第一肝门平面不同步消失。5.冠状韧带左层和右三角韧带出现或消失在邻近第一肝门平面。在第二肝门和第一肝门平面之间的横断层面上观察到的“冠状韧带下层”,就是冠状韧带左层,冠状韧带上层与冠状韧带左层之间为肝裸区(腹膜外间隙)。在右三角韧带出现的断层,可见冠状韧带下层的两个组成成份-肝肾韧带和冠状韧带左层;在右三角韧带和肝肾韧带之间是肝肾隐窝,在肝肾韧带与冠状韧带下层之间是肝裸区。6.本文还结合影像学讨论了冠状韧带左层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冠状韧带下层 断层解剖学 影像学诊断 应用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人体各器官组织内的一氧化氮(NO)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内耳方面,对N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及病理等情况下的分布与功能等.由于NO不稳定,对NO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其抑制剂等反映.现将近年来有关NOS及其抑制剂在内耳损伤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一氧化氮合酶 内耳损伤 药物耳毒性 耳蜗缺血再灌注 对氨基糖甙类 顺铂
  • 简介: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发育和成年神经系统的疾病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神经退行性变动物模型中,发现神经系统的生长因子能阻止或减少神经元的退变,因此已经开始了有关的临床试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生长因子的给药方法:在靶部位必须有足够高的浓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药物必须局限于特定的脑区以避免疼痛、体重下降等副作用.近年来分子药物研究进展使得给与特定的生长因子的治疗方案逐渐变成现实,基因治疗的几种选择方法已经或即将开始试验.本文就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神经退行性变的研究作一综述,重点放在目前已经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神经生长因子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方面.

  • 标签: 基因治疗 阿尔茨海默氏病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退行性变
  • 简介:目的对腹腔镜输尿管上段结石切开取石术的经腹腔以及经后腹膜腔手术入路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方法收治56例上尿路结石病例,包括32例经后腹膜腔手术入路切开取石术,24例经腹腔手术人路切开取石术。两种手术人路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并且两组术中均予以留置双J管。结果56例手术方式均获成功。两组在手术时问、术中出血无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上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在术后进行复查均未见结石残留,随访12月无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上段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经腹腔手术入路及经后腹膜腔手术入路均是安全和有效的。在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省住院费用上经后腹膜腔手术入路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输尿管上段结石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 简介:突变选择窗(MSW),是指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浓度范围。当血清或组织液药物浓度低于MIC时,治疗无效但也不会导致细菌耐药突变体的富集;超过MPC时细菌要生长需同时具备两种或以上突变,因而不仅治疗成功并且也很难出现耐药突变体的选择性扩增;处于窗内时将选择出耐药突变菌,尽管临床治疗成功率很高,但会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 标签: 突变选择窗 防耐药突变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自体来源的生物衍生骨复合后的生长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及探索一种良好的支架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兔骨髓基质细胞并诱导成成骨细胞后与同种异体来源的生物衍生骨复合后体外培养,并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上贴附生长、增殖良好.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与生物衍生骨复合后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衍生骨 成骨细胞 同种异体生物
  • 简介:基因的稳定性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作用。DNA随时面临损伤因子的威胁,一旦DNA发生不可逆损伤将会导致基因的不稳定,甚至诱发肿瘤形成。但机体具有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调控系统可以及时修复损伤的DNA以维持基因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Rad9、Rad1、Hus1基因参与DNA的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明确关系。本文将对目前Rad9、Rad1、Hus1基因的研究以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DNA损伤修复 肿瘤发生 Rad9 Rad1 Hus1
  • 简介:小鼠脾保留、脾切除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作用及形态改变的实验研究候会池,陈维佩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本实验对脾脏抗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手术方式脾保留后的脾脏功能及结构改变进行了研究。366只昆明株小鼠随机分为6组:脾切除组(n=72),半脾切...

  • 标签: 脾保留 脾切除 抗疟原虫感染 免疫 形态学
  • 简介:目的检测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PD-1淋巴细胞亚型,并进行临床随访,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35例可疑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血液学标本,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分析以及PD-1表达,然后进行临床随访。结果35例患者中,31例患者最终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腺癌23例,鳞癌3例,小细胞肺癌5例),剩余4例患者为炎症。CD3+CD8+T细胞比例数值高、CD4+/CD8+的比值低、PD-1+/PBMC比例高的患者近期疗效越好。未发现治疗前淋巴细胞亚型比例异常患者与正常患者之间存在PFS的差异。结论在本项回顾性小样本研究中,发现原发性肺癌治疗前特定淋巴细胞亚型与近期疗效相关,尤其是PD-1+PBMC比例升高的患者近期疗效更佳。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大样本研究验证。

  • 标签: 原发性肺癌 淋巴细胞亚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断层解剖学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模块交叉渗透方式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证明模块式教学法具有一定优越性。

  • 标签: 断层解剖学 模块教学 教学方法
  • 简介:目的为临床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肺癌或中晚期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121例成年尸体的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结果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与支气管动脉的共干情况有四种;支气管动脉共干开口处平对T4~T6椎骨,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平均为0.78mn±0.33mm.结论根据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基础,在腋中线选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行保留导管,定期向癌区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对晚期或中晚期右侧肺癌进行综合性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腋中线 第三肋间后动脉 右侧肺癌 应用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TBL教学法在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法,对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TBL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对团队中学习能力、表达交流、知识掌握等方面有很大作用。92%的同学赞成,89%的同学认为值得推广。结论在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法的效果良好。

  • 标签: TBL教学法 研究生 中枢神经解剖学
  • 简介:为了观察视交叉上核(SCN)的传出纤维,本实验采用兔抗VIP及AVP血清作为一抗对大鼠下丘脑SCN与视上核(SON)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研究,结果观察到在SCN尾段,位于腹侧份的VIP样神经纤维走向SON,而在SON的腹侧份的VIP样神经纤维走向SON,而在SON的腹侧份及背侧份可见VIP样纤维分布,并明显可见该纤维包绕AVP样神经元周围,由此本著者推测在SCN至SON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纤维联系,它可能是体内血浆和神经垂体的加压素(VP),催化素(OT)水平呈现24小时节律的又一原因。

  • 标签: 视交叉上核 传出纤维 视上核免疫组织化学 双重标记法
  • 简介: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生物活性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研究蔡文琴,姚忠祥,李泽桂,孙榆等第三军医大学1.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证明在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六种生物活性肽,其分布区别于神经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含量明显多于脐动脉内在细胞。...

  • 标签: 脐血管 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肽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