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系统地推导了三种不同综合弹性压缩系数的计算公式,阐明了不同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同时指出了孔隙压缩系数与岩石压缩系数的区别,以及应用综合弹性压缩系数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些对油藏工程计算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压缩系数 弹性压缩 油藏工程 计算方法 原始含油饱和度 导压系数
  • 简介:为进一步确定储层物性,掌握注水井污染情况、评价压力动态及注水能力,采用电子压力计压降测试技术.经对电子压力计应用现状分析,通过2002年注水测试资料解释结果,为地质提供了可用的压力动态变化、地层污染状况、储层物性以及边界形态等数据,为油田动态监测、增产挖潜、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电子压力计 压力动态 储层物性 测试资料 油田动态 注水井
  • 简介:长7致密油藏脆性指数的大小是该油组制定混合水压裂方案的重要依据。利用常规测井数据通过岩石力学参数测井解释软件对目标井段的动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进行计算,并结合长7储层岩样室内三轴岩石力学试验获得的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建立了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动静态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该区静态杨氏模量小于动态值,大约是0.569倍;泊松比的静态与动态值相当,互有大小;相关系数均大于0.9。形成了一种长7致密油藏定量计算脆性指数的方法,室内岩样试验计算的和依测井数据解释的脆性指数大小比较接近,相差1.041倍,相关性较好。优选脆性指数较高的井层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致密油藏 脆性指数 计算方法 应用 裂缝杨氏模量 泊松比
  • 简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和供油面积等参数不断变化,很难确定其精确数值,给油藏压力的计算带来了困难。本文提出了只用压力恢复曲线计算油藏平均地层压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只与压力恢复曲线的形状有关。当压力恢复曲线的直线段斜率和外推压力确定,该油藏的平均地层压力即可求得。

  • 标签: 压力恢复曲线 油藏 平均压力 斜率 计算方法
  • 简介:建立了天然裂缝开启前、后的煤层压裂液滤失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并进行了计算分析,对于煤层压裂设计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 标签: 煤层气 压裂 天然裂缝 压裂液 滤失
  • 简介:对目前采用的容积法、压力降落法、排驱比容法等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了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及局限性.建立了采用气田、凝析气田、油气田的数学地质模型计算天然气藏储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全面考虑了影响气藏储量评价及动用程度的各项参数,解释科学、合理计算气藏不同开发时测的各个储层的动用储量及整个气藏的真实地质储量.

  • 标签: 天然气 储量 数学地质模型法 计算方法 压力降落法 容积法
  • 简介:将Laplace正变换积分数值离散,再结合Stehfest数值反演,给出了一种改进的离散点压力导数计算方法.用此方法计算实测数据点的压力导数,能够明显降低噪音点的影响和端点效应,导数曲线具有较好的光滑性,能够清晰地反映测试地层的流动特性,有利于试井分析模型诊断和进行特殊直线段分析.

  • 标签: 测试 数据压力导数 计算方法 Laplace正变换积分 Stehfest数值 反演
  • 简介:由于含硫气藏的特殊性,在计算定容含硫气藏原始储量时,仍采用原有定容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忽略硫沉积造成的差异,会造成偏差,对于硫化氢含量比较高的定容含硫气藏,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基于气藏物质平衡原理与相态理论,推导出考虑硫沉积差异的新定容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应用于定容含硫气藏储量计算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新方程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 标签: 含硫气藏 硫化氢 物质平衡 储量
  • 简介:本文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分析和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对Picerno地区(意大利南部巴斯利卡塔地区)发生的复杂旋转一直移滑动涉及的物质体积进行了评估。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促进了1997、2004和2006年的多时相航空照片分析。为了鉴别滑坡的不同地貌特征(陡坡、阶地和山沟)及其发育状况,按照最大比例尺1:5000开展了解析和数字照片解译。开展地质和地形调查来验证航空照片的解译结果。通过采用自适应网格方法生成1997、2004和2006年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 标签: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电阻率层析成像 意大利南部 测量分析 层析成像法 滑坡
  • 简介:水力水平钻井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它属于超短半径水平井范畴,可以利用水平井理论进行研究.本文以产能为出发点,分析了地层厚度、储层各向异性、水平井段的长度、水力水平井半径以及表皮系数等与水平井和直井的产能比的影响,得出了水力水平钻井技术适用的地质条件.

  • 标签: 水平井 计算方法 产能比 水平钻井 表皮系数 泄油半径
  • 简介:生产油井压裂后,在单井试油试采过程中,测压恢复关井的时间不同,其中有些井压力恢复曲线不能出现边界反映段,渗流不能反映地层中真实流动特征。针对这种情况,对于长庆绥靖油田塞39井区长2低渗油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油井的流动时间达到3倍的地层径向流开始时间后,利用此时的压力数据,解释地层参数和地层压力,其结果的误差就会比较小,同时能较准确地判断边界类型。这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意义,能够直接指导生产。

  • 标签: 安塞油田 油井 不稳定试井 径向流 边界类型
  • 简介:非自喷井产能资料的处理目前均采用传统的平均液面折算法,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产量与真实的液面恢复产量相比误差较大.本文应用均质无限大地层中稳定流动条件下扩散方程的解析解,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导出了非自喷井的流动方程和产能方程,以及任意两点间的平均产能公式.经50层的试验和应用证明,此法科学、精度高、方法简单,是计算非自喷井液面恢复产能的新方法.

  • 标签: 不稳定流动 流体流动方程 产量计算 产能预测
  • 简介:针对富含CO2气井,区别于烃类气井,把偏差因子研究作为CO2气井的重要参数。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不同CO2含量、不同压力和温度,对偏差因子都有一定影响。应用烃类气井相关压力、温度分布模型加以偏差因子等参数的修正进行计算,由于计算压力、温度以及偏差因子的相关参数是耦合关系,采用了迭代算法,研究了不同含量CO2下压力、偏差因子等参数沿井筒变化规律。

  • 标签: CO2气井 偏差因子 压力 迭代算法
  • 简介: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已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使得此类非常规资源具有了工业开采价值。压裂改造体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预测压后单井产能及采收率的重要指标。目前压裂改造体积往往依靠微地震成像的粗略计算或者通过建立压裂模型拟合现场压裂施工数据的方法来获得。针对多段压裂水平井,提出了一种改造体积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不稳定试井理论,在建立的压后生产模型中考虑了次生裂缝的影响因素,利用压后不稳定生产数据进行改造孔隙体积计算。通过对苏里格致密气田一口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运算过程简便快速、计算结果有效。

  • 标签: 多段压裂 水平井 改造体积 不稳定压力 类拟稳态
  • 简介:为应对二氧化碳减排需求,布朗2000年提出了新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概念,即利用二氧化碳替代水作为热传导流。这样不但达到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目的而且还带来了附加效益。根据他的建议,我们评价了热物理学性质,进行丁数字模拟,针对用二氰化碳作为工作流设计的热储层,我们探讨了流体动力学和热传输问题。我们发现,开采热碎岩的热量,二氧化碳比水的作用要大一些。就井液压而言,二氧化碳还可以提供某些优势,与水相比,由于它的压缩性和膨胀性,二氧化碳将增加浮力,降低冲洗液循环系统附加的能量消耗。CO2-EGS系统存热与液压方面是有潜力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水流与岩石之间相互化学作用。用二氧化碳作为注入流体的EGS系统对于进一步调查研究极具吸引力。

  • 标签: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二氧化碳 数值建模
  • 简介:在中国山东铝厂废渣堆放区进行的矿物成份、水文地质、和化学地质大调查的基础上,该论文论证了一种计算被污染的地下水和可渗透介质之间物质传送的一种新方法。含水介质作为一种矿物的集合体来考虑,地下水和含水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系列的化学反映来考虑。于是,最小能量原理、物质平衡原理、电子平衡原理和电气中性原理被用来建立计算时的一个线性编程数学模型。最后,该数学模型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解答。该方法推测出污水的渗透导致了废渣堆放区发生了大量的地质化学反映。地下水系统中的总能量逐渐减少,并且地球化学系统在地下水流动方向上趋于稳定。

  • 标签: 地下水污染 可渗透介质 物质迁移 数学模型
  • 简介:为了计算二氧化碳和氯盐水在温度为12~300℃、压力为l-600bar(0.1-60Mbar)、Nacl含盐量为0~6m的情况下的混合溶解度,这里提出了对比相关性。所列方程的计算是高效率的,主要打算用于碳持留和地热研究中的二氧化碳一水流液的数字模拟。这个物相分离模型依靠文献提供的关于二氧化碳和NaCI盐水的物相分离实验数据,并且把以前公布的相关性提升到更高的温度。该模型依靠富水(水状)相的活动系数和富二氧化碳相的有效压力系数。利用一个纯水中的Margules表达式、和一个盐析作用的Pitzer表达式来处理活动系数。利用一个修改的Redlich-Kwong状态方程、以及结合不对称二元相互作用参数的混合规则来计算有效压力系数。使计算活动系数和有效压力系数的参数适合于关注的P-T范围公布的溶解度资料。这样作,通常能在有用资料散布的范围内重现混合溶解度和气相体积的资料。提供了~个在该混合溶解度模型上实施的多相流模拟实例,该实例中、假设的增强地热系统以二氧化碳作为热的提取液。这个模拟中,将20℃的干燥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到200℃的热水储层。成果指出,注入的二氧化碳迅速地取代了地层水,但是,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却在长时间内含有大量的水。该二氧化碳中的水量可能与储层岩石和工程材料的反应有关。

  • 标签: CO2 二氧化碳 溶解度 相分离 混合溶解度 增强地热系统(E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