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应用多层面螺旋计算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接诊50例疑似膝关节创伤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面螺旋计算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而对比多平面重建与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结果:三维重建诊断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多平面重建,其中三维重建诊断技术的准确度与灵敏度数据与多平面重建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膝关节创伤性骨折 多层面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成人初治继发性活动性肺结核痰菌阳性与痰菌阴性患者胸部计算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胸科医院收治的496例成人初治继发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痰菌阳性219例,痰菌阴性277例。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比较2组患者病灶的形态及分布特点,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9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CT结果显示,病变共累及8 346个肺段,其中痰菌阳性患者4 277个肺段,痰菌阴性患者4 069个肺段。气腔结节、小叶性实变和树芽征为最多见的3种征象,分别累及1 597个(19.1%)肺段、1 515个(18.2%)肺段和1 460个(17.5%)肺段。痰菌阳性患者CT表现为树芽征(79.9%,175/219)、大结节(66.2%,145/219)、段性实变(29.0%, 51/176)、空洞(60.7%, 133/219)、磨玻璃样变(56.2%, 123/219)和支气管扩张(27.9%, 61/219)的比例分别高于痰菌阴性患者的57.8%(160/277)、53.8%(149/277)、13.9%(30/216)、15.2%(42/277)、32.1%(89/277)和14.4%(40/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363、7.815、13.468、110.388、28.868、13.570,均P<0.01)。痰菌阴性患者出现间质改变的比例高于痰菌阳性患者[35.4%(98/277)比25.1%(55/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1,P=0.014)。厚壁空洞多见于痰菌阳性患者[80.5%(107/133)],薄壁空洞多见于痰菌阴性患者[64.3%(2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8、26.473,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树芽征、段性实变和厚壁空洞是痰菌阳性肺结核的危险因素。CT诊断痰菌阳性患者的灵敏度为87.43%,特异度为82.95%,约登指数为0.704。结论成人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痰菌阳性与痰菌阴性患者的病灶形态及分布有一定差异。

  • 标签: 初治 肺结核,活动性 计算机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胸部计算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于瑞安市人民医院就诊且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74例COVID-19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检查图像特点。结果74例患者中,62例(83.8%)发热;59例胸部CT检查存在异常表现,15例CT检查无异常改变。从起病到CT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6 d。59例患者中,58例(98.3%)病变分布以外周为主,病变多发53例(91.4%),单发结节灶5例(8.6%);45例(76.3%)患者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病灶主要分布于肺部中下叶,共45例(76.3%);支气管充气征21例(35.6%),反晕征10例(16.9%);其他少见改变有小空泡征3例(5.1%),树芽征1例(1.7%),复查发现淋巴结增大2例(3.4%)。结论COVID-19患者的CT检查特征可在其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特点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DI-OCT)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急性CSC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3±7.97)岁;平均病程(2.19±0.71 )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EDI-OCT、FFA、ICGA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29±0.19,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70.59±134.98)μm,平均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66.93±86.95)μm。所有患者均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的BCVA、CMT、SFCT、视网膜下积液(SRF)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6个月后BCVA与基线BCVA、CMT、SF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98只眼SRF完全吸收,有效率98.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66.493 ,P<0.001),CMT和SFCT明显降低(F=134.625、30.394,P<0.001、<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BCVA呈正相关(r=0.529,P<0.001 ),与CMT、SFCT无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EDI-OCT可观察到患眼治疗后CMT、SFCT明显降低,SRF吸收。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淋巴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断层显像(PET)/X线计算断层摄影(CT)多模式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显像经病理确诊或多种影像确诊的99例肾淋巴瘤患者,男69例,女30例,年龄(45±23)岁,年龄范围为3~86岁。检测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尿酸),观察18F-FDG PET/CT表现,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观察同时行增强CT或MRI的患者其强化方式及MRI信号特征。结果10例患者肌酐升高(117~389 μmol/L);17例患者尿素升高(8.40~50.35 μmol/L);15例患者尿酸升高(441~1 044 μmol/L)。多结节型,共35例,SUVmax为14.92±8.69。单结节型,共22例,SUVmax为12.25±5.78。腹膜后浸润型,共12例,SUVmax为16.53±8.01。肾周型,共5例,SUVmax为11.16±3.54。肾窦型,共3例,SUVmax为9.57±4.45。弥漫浸润型,共17例,SUVmax为10.04±5.44。混合存在,共5例,SUVmax为14.32±6.92。肾淋巴瘤不同分型之间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0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5例行MRI,增强CT均表现为无或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密度均匀,6例伴轻微坏死或囊变,6例增强CT未能检出肾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等或者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显著高信号,病灶均检出。结论肾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高,在其诊断、分期评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提出了由步进电机控制振镜运转,基于线阵TDI-CCD相机的扫描设计方案.通过研究线阵TDI-CCD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得到对振镜扫描速率和相机行扫描速率进行同步的方法,实现了空间位置配准.采用EC-11相机进行成像实验,扫描系统输出了可辨别的图像.

  • 标签: 时间延迟积分 线扫描同步 步进电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的1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一个月对以上全部术眼进行视力和黄斑区OCT检查,对术眼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以上100例患者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0.07—0.40,OCT检查表明黄斑中心视网膜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显著异常,黄斑中心厚度(CFT)大约为239.72±12.31μm;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获得一定程度提高,眼部没有严重炎症发生,没有在眼底镜下发现黄斑区异常;术后1周和1个月的OCT检查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CFT分别是248.33±10.81μm和241.29±9.66μm,比术前稍微有所增加,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顺利完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短期内,CFT平均值比术前增加了一定程度,术后OCT检查没有见到黄斑囊样水肿。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术后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青光眼作为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转性的视力丢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身血流异常、视神经血流减少和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与青光眼神经节损伤的机制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分辨率高、检查快捷、三维成像和量化血流灌注等优势,较彩色超声多普勒、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等其他血流检测手段的重复性、准确性更高,更易应用于临床。OCTA不仅可以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随访,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参数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而且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的随访,其也能提供客观数据以评估病情进展情况。在未来,OCTA有望成为诊断青光眼的一种常规的检测方法及随访手段。

  • 标签: 青光眼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儿14例23眼作为ROP组,其中单纯激光光凝9例14眼作为激光光凝组,IVR 5例9眼作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同期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正常儿童8例1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测量各组患儿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PD);利用其B-scan模式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检查并记录所有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OCTA图像显示ROP组FAZ区域较对照组小,FAZ形态较对照组不规则,CF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激光光凝组黄斑中心凹陷变浅,轮廓接近消失。ROP组FAZ面积、FAZ形态指数、VD和PD分别为(0.09±0.08)mm2、0.51±0.25、(19.18±2.50)mm/mm2和0.35±0.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2±0.08)mm2、0.68±0.07、(20.94±0.93)mm/mm2和0.38±0.02,ROP组CFT为(215.00±21.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4.29±20.2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3、-3.14、-3.02、-2.52、8.91,均P<0.05)。2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激光光凝组CFT较玻璃体腔注射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结论单次激光光凝或IVR史ROP患儿黄斑区形态存在明显改变,但BCVA并未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导致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视网膜是AD脑内病变的窗口,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光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OCTA)的研究显示痴呆期和临床前期AD患者视网膜结构和血管均发生显著改变,与认知功能、脑组织结构改变等显著相关,并可预测认知功能的下降,提示基于OCT/OCTA视网膜结构及血管的改变可为AD早期诊断提供无创、廉价、实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AD基于OCT/OCTA视网膜结构及血管改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评述,以期为AD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视网膜 光相干断层扫描/光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当前引起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KD起病隐匿且缺乏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肾活检虽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且具有一定的风险,难以大规模普查。眼底与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眼底血管也是人体唯一能够直接观察的微血管,其微循环的改变可以协助预测DKD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发展,为眼底微循环的量化提供了帮助。该文就OCTA定量分析在DK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首要原因。相较于传统的FFA检查,OCT能快速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图像,从而便捷地反映眼底组织的细节并实现定量测量。OCT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对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不同层面的血管结构形态,量化一定范围内的血流密度及病灶面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结合OCT和OCTA的检查结果对DME患者进行形态学、血管及血流定性和定量分析,对DME的诊断及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采用透明头枕和真空袋头枕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透明头枕固定)与研究组(真空袋头枕固定),每组20例。在直线加速器治疗过程中,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断层扫描(CBCT)获取每例患者10次的配准图像数据。分析两组线性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患者头脚(Y轴)方向、左右(X轴)方向、前后(Z轴)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分别为(1.1±0.8)mm、(0.9±0.8)mm、(1.2±0.9)mm,对照组分别为(1.3±1.1)mm、(1.1±1.1)mm、(1.4±1.1)mm,研究组X轴、Y轴、Z轴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73±0.52)°、(1.08±0.89)°、(0.89±0.74)°,对照组分别为(0.81±0.69)°、(1.38±1.05)°、(0.88±0.70)°。两组Y轴和Z轴线性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4);两组X轴、Y轴旋转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1)。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真空垫头枕在改善旋转摆位误差和线性摆位误差方面都较透明头枕好。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射疗法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摆位误差 线性误差 旋转误差
  • 简介:病例:例1,男,32岁,发热、劳累后3d出现胸痛。心电图示Ⅱ、Ⅲ、aVF、V2-6ST段弓背向上抬高、肌钙蛋白I显著升高(4.37μg/L),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43.20mg/L),心超显示正常。患者于发病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冠状动脉(LCA)慢血流,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正常,左心室心尖部收缩活动减弱。

  • 标签: 成人 急性 病毒性心肌炎 ^201Tl-SPECT显像 潘生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断层扫描(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形态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Ⅱ~Ⅳ期ENK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和18F-FDG PET-CT检查。以正常肝脏组织18F-FDG摄取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弥漫型和摄取正常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63例患者中,PET-CT显像中骨髓18F-FDG摄取正常型22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弥漫型24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17例。骨髓活检诊断骨髓浸润阴性55例,阳性8例。63例患者中,复发进展37例,死亡31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和正常型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4.7%和63.6%(P=0.00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64.8%(P=0.005)。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弥漫型和正常型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5.3%和63.6%(χ2=1.968,P=0.16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7.9%和64.8%(P=0.280)。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示,乳酸脱氢酶、EB病毒(EBV)DNA、韩国预后指数、骨髓18F-FDG摄取形态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示,EBV-NDA、骨髓18F-FDG摄取形态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EBV-DNA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NKTL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形态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局灶型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骨髓浸润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简要介绍了柯达CR850成像系统Gavlo马达、电源等故障及故障检修、分析、建议过程。

  • 标签: 成像系统 故障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图像结合动脉期纹理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81例原发性单发GIST患者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81例GIST患者中,极低危7例,低危18例,中危19例,高危37例。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工作站中测得CT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肿瘤实质CT值,强化峰值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最大CT值。利用FireVoxel软件提取14组CT纹理分析参数,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峰度、偏度、不均匀性、熵值,以及10%、25%、50%、75%、90%分位像素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ROC曲线和AUC值评估诊断效能,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联合诊断效能。结果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动脉期CT值和强化峰值[分别为(51.57±12.16)、(61.89±20.95)、(60.32±21.33)、(82.35±17.36) HU和(71.71±6.57)、(74.83±15.34)、(77.37±18.06)、(85.38±16.58) H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99、2.772,P=0.001、0.047),而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静脉期、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57、1.082,P=0.522、0.362)。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增强动脉期CT纹理分析参数中最小值和熵值(分别为881.57±229.75、942.00±73.82、934.21±66.71、788.18±307.38和3.45±0.36、3.68±0.59、3.79±0.50、4.06±0.6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59、3.425,P=0.047、0.021),而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小值、熵值、动脉期CT值、强化峰值鉴别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的AUC值(95%CI)分别为0.643(0.516~0.769)、0.701(0.579~0.823)、0.509(0.362~0.656)、0.661(0.530~0.79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熵值和强化峰值联合诊断的AUC值(95%CI)为0.829(0.731~0.927),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8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熵值、强化峰值与GIST危险度分级均呈正相关(r=0.406,P<0.01;r=0.341,P=0.002)。结论CT增强图像结合动脉期CT纹理分析可以作为GIST危险度分级鉴别诊断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为GIST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纹理分析 危险度分级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计算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7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及诊疗中的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17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示病变以周边优势分布16例;受累肺叶为3叶者2例,4叶者1例,5叶者14例;磨玻璃影17例,实变影10例,胸膜下线7例,充气支气管征象9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支气管扩张2例,少许胸腔积液2例;淋巴结肿大3例,短径为1.0~1.2 cm。16例复查CT患者中,8例患者病灶呈持续性好转,8例患者病灶呈波动性变化。结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检查表现以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为主,呈周边优势分布。病变范围广泛,以5叶受累居多。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少见。动态监测胸部CT检查变化对该病的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