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历史学发展到近代,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二十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史学伴随着本阶级走上政治舞台而出现,为中国史学别开一生面。它在破除封建史学的“崇古”观念,扩大史学研究领域,注重史事真实,重视史料搜集、整理和考订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它也如同资产阶级本身一样,在与封建

  • 标签: 李大钊 西方资产阶级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梁启超 阶级斗争学说 瞿秋白
  • 简介: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自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895—1911年)为萌芽阶段。当时虽废科举、兴学校,但还未施行社会教育。民国初年,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并颁有一些法规,“社会教育”活动才逐渐开展。民国二年(1913)四月,贵州设公立贵州图书馆,我省第一次出现社会教育活动。馆址选在风景幽雅的梦草公园紫泉阁内,其图书来源大部分是官书局和贵州省通省公立中学堂的旧藏,少数为地方人士捐赠。据民国六年统计,该馆约有旧书九百余部,新译书八百三十余部,外文书一百五十余部。民国七年,馆址被改作他用,再加缺乏经费,该馆只好停办。

  • 标签: 社会教育机构 贵州图书馆 外文书 社会教育活动 中国近代社会 补习学校
  • 简介:普洱茶在清代获得很大发展,成为云南地区的"大钱粮",进贡朝廷及远销各省,享誉省内外。普洱茶很快兴起趋于繁荣,与藏区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普洱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清廷的积极支持和有效管理有关。普洱茶的崛起和兴盛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的发展,两者有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普洱茶 滇东南 六大茶山
  • 简介:<正>孙作云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版,32开本,424页,定价1.90元。本书是孙先生的部分论文集,连附录共十五篇。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专谈《诗经》的;

  • 标签: 诗经 封建社会 中华书局 成王 周人 宣王
  • 简介:一、苏联时期的社会史概念时至今日,“社会史”这一术语并非公共概念,而只有透过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其内涵。在大多数史学家的意识中,仍充斥着以马列主义阶级和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史的旧观念。在此背景下,社会史一直是对固定的一系列公式化题目和内容进行研究,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的研究、对农民(包括苏联的集体农庄农民)的研究、对社会中坚阶层——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对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研究。透过苏联工人阶级史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上述研究方法。苏联时期出版了一类著作,涉及苏联工人阶级在俄罗斯的形成、苏联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的运动、苏联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生产潜能的增长、职业技术人员技能的提高、改善物质和文化技术水准、提高组织性和社会政治积极性等内容。

  • 标签: 社会史 俄罗斯 理论与实践 苏联时期 工人阶级 当代
  • 简介:本文从农业生产、农民经济与地主经济、以及城市诸方面,对比封建时代中国和西欧的情况,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中国的单纯种植业和西欧的耕牧结合农业是否导致二者发展不同,中国的精耕农业与西欧的粗放农业究竟各有何利弊;中国与西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经济,而有商品经济的成分。但它们的经营原则,和市场关系均与资本主义经济不同;无论东方或西方,封建城市在经济上均是封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注意从城乡结合上研究封建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地主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农民经济 封建地主 土地买卖 农业生产
  • 简介:近年来,新业态在黄南州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对推进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伴随而生的利益分化、矛盾纠纷、网络的负面效应等对维稳工作提出挑战。稳定的问题不能仅通过维稳本身解决,新业态形势下黄南州维护社会稳定要从思想引导、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事业、调处矛盾、依法治理等多方入手,打牢黄南州社会稳定的基础。

  • 标签: 黄南州 新业态 产业项目 社会稳定
  • 简介:改革开放后西北穆斯林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快速提高,但与其他民族相比,仍有许多穆斯林女性在社会参与中存在着明显障碍。文章认为,西北穆斯林妇女社会参与的优化需要从目标、能力、环境和结构等各个方面来共同推进。

  • 标签: 穆斯林妇女 社会参与 途径
  • 简介:本文选取"红学"一词初起时的三条材料,联系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特别是今文经学在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作社会语境的分析,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经学的衰微、小说观念的变迁、晚清时局的动荡对士人阅读取向的影响,亦可读出"红学"出现于偶然中的必然性,对认识索隐红学的政治取向也大有裨益。

  • 标签: 《红楼梦》 经学 今文经学 红学 索隐
  • 简介: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西藏历史划时代的转折点,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被分裂的命运,回到了祖国大家庭中。和平解放为西藏进行民主改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历史前提;为百万农奴大翻身、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西藏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和平解放 西藏 社会进程 历史作用
  • 简介:从先秦时期到明朝末年满族的祖先先后被中原王朝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他们远居中国东北远及外兴安岭,但是他们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三四千年前,满族先民就开拓了从东北至中原地区的"丝绸之路",它也是丝绸之路从西安往东的延伸。满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 标签: 满族 先祖 东北
  • 简介:清末民国时期,移住东北地区的朝鲜半岛居民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法西斯统治和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不断侵入,朝鲜族社会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转型不断深入,最终与各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成员。

  • 标签: 中华民族构建 朝鲜族社会
  • 简介:台湾在1895—1945年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里,日本殖民政府“饴与鞭”的治台政策,在当时及战后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本文拟从当时台湾社会教育入手,试剖析日据时期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及其对台湾人民的影响。

  • 标签: 日据时期 社会教育 1945年 治台政策 社会生活 台湾人民
  • 简介: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统治者为了维持其专制主义的统治,进一步利用宗法制为其服务。由是,宗族成为封建政府加强其在基层统治的有力支持者,而宗法制则加强了基层社会的稳定性。

  • 标签: 清代 广东 宗法制 族田
  • 简介: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相比,社会治理更加强调主体的多元性,政府是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青海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中,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力量弱小并且发展缓慢、宗教人士及寺院在青海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推进青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着重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并坚持依法治理和“因俗而治”相结合的路子。

  • 标签: 青海 社会治理 基层政府 社会组织 宗教
  • 简介:论包拯的社会政治理想及其实践王基包拯生活在11世纪,他的政务活动主要在四五十年代。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形成了鲜明的社会政治理想,并且一生履践,至死不渝。本文拟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包拯说:“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

  • 标签: 政治理想 民本思想 仁政 恤民思想 儒家学说 政务活动
  • 简介: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130607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现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青海省内其他地区、甘肃积石山以及新疆等地也有分布。循化地区是撒鲁尔人迁徙到达我国西北地区的落脚之地,也是日后形成的撒拉族主要聚居的区域。

  • 标签: 撒拉族自治县 社会组织 循化 民国 人口较少民族 人口普查数据
  • 简介: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汪中尊崇汉学,排斥宋学,而礼学造诣深厚,对如何践履孝道、改良贞节礼俗和救助孤寡均不乏己见。他的主张既是与宗宋学者及当时名流进行对话,又受现实生活激发,其局限性同样应从思想和社会的双重背景来理解。汪中的礼学思想产生了不同反响,南菁书院即为典型事例。

  • 标签: 汪中 清代礼学 孝道 贞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