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1月29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继在《团结报》发表考据文章《蒋介石与陶成章案关系考》,罗列了他所掌握的文字资料,得出结论说:蒋介石只是陶成章案的策划与组织者,而直接的杀人凶手则是蒋介石物色的王竹卿与“莫姥姥”。

  • 标签: 蒋介石 陶成章 叙述 真假 枪杀 《团结报》
  • 简介:20世纪中叶,费孝通从乡土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打开了探究“社会”的理论向度,他所指出的礼俗社会构成了社会科学界理解中国社会的原型。闽南读书会在导师王铭铭的指导下,从“乡土中国”出发,继续围绕构成“社会”的若干向度展开阅读,分别以费孝通的《乡土社会》,刘枝万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田仲一成的《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以及维克多·特纳(VictorTurner)对朝圣的仪式研究作为第三次读书会的主要阅读材料,以此探讨以科仪、戏剧、仪式探索“社会”内涵的可能性。此外,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还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展现了其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旨趣。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或定义“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并为以闽南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扩展出更广阔的理论可能。

  • 标签: 历史人类学 乡土社会 王铭铭 孝通 台湾民间信仰 差序格局
  • 简介:本文从"粥"入手,探讨其在中国人的饮食发展演变中与饥饿的联系,并通过回溯历代文献记录揭示中国在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长期处于饥荒,食粥是无奈之方。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粥这一饮食习惯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产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伴随着饥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饥饿文化的代表,在其之上产生了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文化、养生文化等。

  • 标签: 饮食人类学 饥饿
  • 简介:台湾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样重视史志鉴的编修,但长期以来,有关台湾各类年鉴的研究始终不足。本文以台湾出版年鉴的历次改版为参考,初步探讨其历次改版背后的理念和意图,探索专业年鉴创新的可能性。台湾《出版年鉴》自1976年创刊,坚持每年或隔年出版,并历经多次改版,对年鉴工作及研究者了解台湾专业类年鉴的编纂理念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专业年鉴 台湾地区 改版 出版 理念创新 历史
  • 简介:红山文化遗存出土的玉器,内涵丰富、寓意鲜明,在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入手,对几类典型红山玉器的特征进行分析,透过红山玉器,结合现有资料,对红山时期的一些文化特征进行了阐释。

  • 标签: 红山 玉器 造型 文化 特征
  • 简介:本文围绕维吾尔族民间叙事传统“达斯坦”的田野调查材料,从表演语境出发,分析其演唱人群体“达斯坦奇”的演唱特点。基于达斯坦的演唱,或依循口头传统规则,或基于书面文本范式,指出达斯坦民间艺人的演唱可分为纯凭记忆的创编性演唱和念诵文字抄本的定型演唱。虽然有些艺人不能归为“创造型”歌手,但“复述型”歌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正是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与受众积极互动,让达斯坦口头叙事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使这宗濒危的口头艺术与时代接轨。

  • 标签: 维吾尔族 达斯坦 达斯坦奇 口头诗学 演唱传统
  • 简介:本文通过对社区构成要素、社区分析尺度的引介,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基于社会—空间属性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变迁。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功能研究方面,本文从历史叙事、空间承载、城市特色彰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城市社会一空间复合属性的理解,本文提出了社会一空间视角下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

  • 标签: 社会—空间 伊斯兰文化社区 城市规划
  • 简介:中国村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在我国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现行法律法规愈加重视对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法律保护体系。宁夏回族村落文化作为中国村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其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并拥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梳理宁夏回族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多方对比。最终从法律规范的视角对宁夏回族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部分具体的保护及完善建议。

  • 标签: 回族村落 文化遗产 生态移民 法律主体地位 保护规划
  • 简介:合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参与面广,可行性强,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高校合唱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也纷纷组建合唱团,参与合唱活动,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合唱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仍存在不合理现象,素质教育的成果不明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应积极合理建构与实施合唱课程体系,实现合唱课程化、体系化、规范化,让合唱成为素质教育的践行者。

  • 标签: 合唱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 简介:湖北日报社是宣传系统中的机关报社,因开展了对外承印业务,又具有生产单位的特色。"三反"运动袭来之际,商业习俗、福利分配、用钱管物都成了贪污的罪证。即便多次对证私商及其员工,报社领导已然发现是冤假错案,依旧穷追工厂的材料,追查贪污人员与私商盗窃报社财产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既因政治指标的压力,亦是经济困局下的无奈之举。

  • 标签: 商业习俗 “三反”运动 机关生产
  • 简介:回顾与反思百年客家文化研究史,有助于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在研究范式、成果影响、精神传承、产业创新等方面,客家文化研究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坚持"寻找差异、发现特色、避免雷同、培育个性"原则,秉承"平台为王、内容为本、科技为霸"理念,围绕"文化流域论、文化特质论、文化差异论"等观点,以宽广视野和宽容心态、务实学风和科学方法,推动客家文化传播和产业创新,方能巩固和提升梅州、河源、赣州等地在客家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

  • 标签: 客家文化 局限性 文化传播 产业创新
  • 简介:二战后美国为达成对核产品及其技术的出口管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法律。这些政策及法律对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准,具有深远影响。聚焦特定双边关系下的美国对法国的核出口管制政策并加以历史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核出口管制政策及法律背后的利益考量。美国核出口管制呈现出以下特点:核出口管制的实施程序和控制机制存在着多元化的法律规则体系;核出口管制的目标呈多层次化,但易陷入评估困境;核出口管制政策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运用法律进行治理的模式。

  • 标签: 美国 核出口管制政策 核不扩散 美法关系
  • 简介:博物馆的藏品经历着由"物"向"非物"、"可移动文物"向"不可移动遗物"等多层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不断调适。作为藏品扩大化的一项产物,遗址博物馆正日益兴起,它与"废墟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标签: 藏品 扩展 遗址博物馆 废墟美学
  • 简介:通过实地调查和利用卫星图分析,以人文生态为视角,以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为指导,对昆明经开区园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园区内以山体冲击谷景观为中心,将公园南北向与东西向的景观视线联系起来,形成以南北向"谷底景观"和东西向"高压走廊景观"相互串联、相互渗透的景观视廊。并对设计出的主入口景观节点、主场馆景观节点、冲击谷景观节点、花卉展示景观节点、企业展示景观节点等作了细致描述。并以此为契机弘扬地方文化,体现城市新形象,打造昆明城市新名片,

  • 标签: 人文生态 昆明经开区园博园 规划设计
  • 简介:迁徙和联姻是中国回族形成的两个关键历史场景,作为第二次"迁徙"的回汉联姻对回族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有重要意义。非回族作家与回族作家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生动书写和多元阐释。不同民族、性别视角下的回汉联姻叙事研究,并非质疑回汉、两性之间的差异,而是挑战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试图在族际文本对话中不断逃离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探寻更加完整而真实的当代回族身份认同。

  • 标签: 迁徙 联姻 回族 身份认同
  • 简介:本文以《理学宗传》和《皇明道统录》的编纂特点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明儒学案》与两者构成的"后先相承"的影响关系,揭示其对两种影响的不同取径。并结合明清之际学术发展的历史特征,阐明学案体史籍之确立,既依托于明清鼎革、激剧动荡的社会背景,又以它自身的酝酿轨迹折射出清初学术"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发展路向。

  • 标签: 理学宗传 明儒学案 皇明道统录 学案体 后先相承
  • 简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当代语境这一理论范畴对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进行解构,从而赋予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以时代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日益成为主导少数民族发展的新变量,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此有可能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民族交往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唯有促进民族经济增长、增加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方能实现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络与互动,从而实现少数民族自身的良性发展,这也必将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产生与培育。

  • 标签: 当代语境 人类现代化 少数民族发展 民族交往
  • 简介:张华腾,《中国1913——民初的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长期以来,受革命史观和左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史学界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历来冠之以以“北洋军阀”之名,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往往以“黑暗”“专制”等负面概念简单概括,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一直相当冷落。

  • 标签: 政治转型 北洋军阀 张华腾 民初 中国 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