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21工厂(其前身为南京金陵兵工,现为重庆长安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厂长李承干,是我国现代兵器工业史上最具成就且享有盛誉的兵工专家。他自1919年踏入兵工行业的大门,到1947年主动辞去兵工署第21工厂厂长职务,前后服务兵工界近30年,从科长、技正、工程师、课长、处长、部长直到厂长、副署长,未曾一日间断过,这在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史上是少有的;他主持金陵兵工(抗战时期更名为兵工署第21工厂)20余年,呕心沥血,千辛万苦,先后完成了该厂内部的整理,内迁过程中的拆卸、搬迁及迅速复工等工作,并领导该厂不断拓展、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兵工企业,为支撑抗战作出了贡

  • 标签: 国民党组织 兵工厂 抗战时期 兵工企业 工厂厂长 三民主义
  • 简介:2001年9月8日,素有“人民兵工第一校”美誉的华北工学院迎来了她的60华诞。这所创建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太行工业学校”,开创了我党军工教育事业的先河,凝聚了彭德怀、左权、刘鼎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心血,也充分体现了在小米加步枪的年代里,我党对“科技强军”的远见卓识。工校的成立曾为赢得抗战胜

  • 标签: 华北工学院 太行抗日根据地 教育事业 人才培养
  • 简介:新县化工厂建于1966年,1987年由原国家兵器工业部正式批准为民爆器材定点生产厂家,主营各类炸药,兼营雷管、导火索等民用爆破器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近年来,工厂发扬“自强自立、超常发展”的企业精神,坚持“强基固本、科技兴厂、人才立业”的经营思想,把学邯钢管理经验贯穿于企业的改革和各项管理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根。加快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膨胀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新县化工厂从1996年开始,先后进行了年产3000吨铵梯炸药和3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项目建设,使企业的技术设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品种类由技

  • 标签: 河南新县 化工厂 铵梯炸药 乳化炸药生产线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产品出厂合格率
  • 简介:抗日战争开始,困难深重,迨至南京失守,武汉局势紧张,公私营工厂纷纷内迁到四川、陕西等省,继续开工生产,支援抗战,这对以后几年的军需民用,起到了支柱般的作用。

  • 标签: 工厂内迁 武汉 大后方 抗日战争 抗战
  • 简介:广州协同和机器厂(现广州市柴油机厂)建立于1912年,是华南一家历史悠久驰名省内外的私营机器制造企业。广州解放不久,它是地方最先接受中南海军(南海舰队前身)国防军修任务的工厂。它紧急抢修海军舰艇,为支援中国人民海军的军修工作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广州市 民办工厂 协同和机器厂 中国 历史发展 军修工作
  • 简介: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工厂企业内迁活动为近年来研究抗战史较为注目的课题之一,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特从馆藏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主计部等档案全宗中选出有关工厂内迁的资料,编辑成组,公布于后,以供研究者参考。

  • 标签: 五十周年 经济委员会 资源委员会 津贴 武昌 非常时期
  • 简介:21世纪到来,传统工业逐步走向衰退,人们开始关注工业废弃工厂改造处理的问题,针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废弃工厂都面临着荒废或拆除,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弃工厂,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随着旧弃工厂设计改造的千篇一律,工厂历史文化失去了其独有的特性,招商定位也出现了"动摇",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加入到艺术区中来,导致区内艺术气息减弱。怎样提高改造艺术区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和保持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后工厂时代 产业园
  • 简介:1880年9月,兰州织呢局组建,中国近代毛纺织工业由此正式起步。取之不尽的廉价羊毛,先进的纺织设备,随意调拨的国库资金,都仿佛预示着织呢局的美好前景,以致于左宗棠在筹办阶段就已经预计其成了。他认为:在西北羊毛产地的中心设立织呢厂,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然而,仅仅三年光景,兰州织呢局便归于失败,其兴亡过程令人深思。

  • 标签: 中国首家 兰州织 局夭折
  • 简介:始于抗战期间的工矿内迁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移动”。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的工业中心被迫从沿海各省迁往内地。工矿内迁运动从1937年7月开始到1940年底基本结束,历时三年半时间,内迁工矿448家,机器材料70,991吨,技工12,164人。工矿内迁的对象包括公营、地方政府经营和……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 技术人才 造纸工厂 内迁
  • 简介: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所导致的空间矛盾,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民国时期贫民工厂这一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社会救助实践揭示了贫民工厂建设的内在逻辑,即建设主体随着观念层面对贫民认知的转变,不断创新其实践逻辑。国家与社会力量在建设贫民工厂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授予贫民技艺到保障个体权利的变化;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建构教养空间到构筑良性的生存空间的改变,这种改变背后是对城市空间治理逻辑的不断体认。该过程蕴含了中国城市建设早期城市伦理、国家责任及公民权利的发轫与进步,厘清它有助于在城市发展中加深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

  • 标签: 贫民工厂 以人为本 空间正义
  • 简介:“观光工厂”就是“工厂观光”,即游客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新型工厂中,进行增长知识的知性体验之旅。台湾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上世纪90年代就由相关部门发布《工厂兼观光服务作业要点》,按照使用形态类别,允许厂商设置实作体验区、游客休息区、餐饮零售和文化休闲设施;凡具有观光、历史文化、教育价值的工厂,都可以申请变更工厂用途,成为观光工厂

  • 标签: 工厂 观光 旅游热点 台湾地区 文化创意 科技创新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计件工资制一度在国营工厂中得到普遍推行,并对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计件工资制很快即遭批评和大范围取消。既有研究从意识形态变化、缺乏技术性人才、上游原材料短缺等角度提出解释,本文认为这些解释并不充分。计件工资制导致了两项后果,即工人内部的分化与激励机制的异化。不同工人群体因为收入差距急速扩大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计件工资制所引发的工人群体的个人主义倾向也对既有生产管理方式构成了极大挑战。计件制的迅即终止表明,基于“个体绩效主义”原则的计件工资制度与等级工资制下的技术养成、劳动力调配和生产组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而这成为50年代后期国营企业劳动力管理和激励模式转变的起因。

  • 标签: 计件工资制 工人分化 激励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