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正>小组长向王老师反映,同学陈某一直不愿把作业交给他。王老师让小组长转告陈某,要求他把作业交上来,陈某仍然不肯交给组长;可是让他把作业直接交给老师,他欣然就交。王老师找到陈某,和他谈心,问他为什么不愿把作业交给组长而宁愿“舍近求远”交给老师。陈某回答说:“组长还不如我呢!”这是一例学生存在对抗心理的典型例子。

  • 标签: 心理疏导 对抗心理 许波 介卿 交互作用
  • 简介:陈晋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分党派政见,团结对外;二是不分军队百姓,全民参与;三是不分国内国际,相互影响。这种局面,要求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战略领导;要维持和发展这样的抗战局面,更需要正确的战略领导。

  • 标签: 抗日战争 战略领导 毛泽东 中共党史研究 中华民族 全民参与
  • 简介:理论分析表明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生死的智慧,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因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但此假设并未得到来自实证研究方面的任何证据的支持.本文通过三个实证研究对此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一发现道家人格多个维度与死亡焦虑多个维度显著相关.研究二不但复现了上述结果,还发现:与启动死亡焦虑条件相比,在未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间相关系数显著的个数更多,绝对值更大.研究三发现:词汇性质与启动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与儒家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汇.结果表明:道家人格具有对抗死亡焦虑的作用,但在应对特质与状态性质的死亡焦虑中,道家人格表现出了独特的时间特异性.

  • 标签: 道家 道家人格 死亡焦虑
  • 简介: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经历了四年多时间,才逐步形成,其本质是群众路线,其精髓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初步形成的代表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理论贡献
  • 简介:后马克思主义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拉康的"他者"概念直接促成了拉克劳、墨菲"对抗"概念的形成。"他者"与"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或者说大写他者对主体的压迫,形成了他者与主体之间的对抗关系。对抗概念的提出,使得拉克劳、墨菲得以扬弃黑格尔著名的主—奴关系的矛盾辩证法,进入到他者与主体之间的对抗关系之中。对抗既不是对立,也不是矛盾。对抗关系的形成使得对抗中的主体不得不变换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于是矛盾关系中的主体就转变成了对抗关系中的主体身份。同时,对抗是在他者与主体之间差异的、附属性的关系消失,并转化为压迫性的关系的情形下,才能形成真正的对抗。因此,不同主体身份之间的等同替换就成为了对抗出现的条件。这一点凸显了后马克思主义的在近代哲学的主体问题上的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不仅如此,从"他者"到"对抗"的转换,以及其中所突显出的"主体"的地位及其变化,也折射出了近代哲学主体的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从此,主体不再是近代哲学那个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的个体,而是逐渐转换成了一个具有"意识形态"的对抗特征的,被误认的个体。所以,从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到拉康的"他者",再到拉克劳、墨菲的"社会对抗",这一理论进路既是主体逐渐丧失其独立性和自明性的过程,也是主体在现代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获得社会认同,重塑自我的社会历程。

  • 标签: 他者 主体 主体身份 对抗 从属关系:压迫关系
  • 简介:<正>环境法与环境道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并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环境法和环境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法与环境道德,是法律与道德范畴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科学新兴的和边缘的学科。它们除具有法律与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

  • 标签: 环境道德 环境法 环境问题 环境法规 人类生存环境 可借鉴性
  • 简介:使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和内蒙古三所高校的1034名大学生,检验了大学生环境关心、环境价值观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并考察了环境关心在环境价值观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女性大学生被试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被试;蒙古族大学生被试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大学生被试。(2)利他价值观和利己价值观对两类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环境关心在利己价值观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生态圈价值观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环境价值观 亲环境行为 环境关心 中介作用.
  • 简介:转基因水稻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代表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方向。从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到转基因大米摆上我们的餐桌,中间必然要经过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环节。目前,转基因大米的人体试验之所以引发全世界舆论的轩然大波在于两点:一是以现在的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水稻,还具有安全的不确定性;二是转基因大米安全的不确定性引发的人体试验的伦理争议。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要得到伦理上的辩护,首先,要用新的转基因策略,如创制智能不育系等,使得转基因大米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之后,再进行转基因大米的人体试验;第二,必需遵循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伦理原则:个人知情同意原则、不伤害原则、公平分配利益与承担风险原则;最后,人体试验要严格依照相关管理程序提交申请,由特设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审议批准后才能进行。

  • 标签: 转基因技术 食品安全 人体试验
  • 简介:在临床试验中,当存在有效治疗方法时,采用安慰剂对照试验是否合乎道德,是近年来生命伦理学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反对者低估了临床研究方法学和伦理学的复杂性,忽视了安慰剂对照试验的适用范围。方法学或科学上的必要性是安慰剂对照试验道德合理性的首要条件。安慰剂对照试验如果符合合理的风险/收益评估比以及"合理可得"或"可持续"标准,在缺乏检测敏感性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是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

  • 标签: 临床试验 安慰剂对照 伦理辩护
  • 简介:探索美学的影响,不仅能揭示人类的社会性,而且有助于认识艺术和环境,因为环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学过程囊括和涉及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鉴于这个原因,美学经验寓意着道德与政治属性。的确,在人类的环境里,道德、社会、政治是完全交织交融的,由此而蕴含的环境美学既有理性判断的根据,又有感官愉悦的理由。

  • 标签: 环境 美学 政治 感知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丽珊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新高一的学生,新的班集体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老师也很好,可是我是从一个市属区重点的学习升入了区重点中最差的一所学校,同学的档次显然不同。开学几个星期了,我一直在注意,女生大部分还不错,但是真正找个知己根本不可能,因为每个人都有防备之心,很少有真情实意。男生中也就有四五个不错的,我想和他们成为朋友,可惜我离他们较远很少能说上话,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挺让我失望的,因为以前初中时有好多男同学和我的好朋友。我很自信,也很有人格魅力,我觉得我的气质和我的素养,在这个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我曾和妈妈说过这件事,可是她没给我一个答案,我不知该怎样做,您能帮帮我吗?

  • 标签: “心” 环境 人格魅力 班集体 朋友
  • 简介:自然灾变是自然环境的突然或者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造成重大的或者潜在的灾害,严重者甚至影响到生存。与平稳的自然环境相比,灾变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具有急剧性和波动性。尽管有些灾变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其社会心理后效却相当久远。

  • 标签: 心理反应 环境影响 自然灾变 自然环境 社会心理 波动性
  • 简介: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这使得我国将生态环境治理提上了优先的议事日程。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道德、法治与科技三管齐下,为此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构建合理而完整的责任观,其内容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共同而有区别之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广大公众人人有责。由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科研机构与科技工作者扮演特殊角色,发挥特殊作用,所以理应承担特殊责任: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二是要提高科学技术创新的生态意识,三是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水平。

  • 标签: 生态环境 治理 责任 科学技术
  • 简介:  风水理论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是和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中医同气相求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看风水,风水理论追求的实质是和谐自然的境界.  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居住环境中非常注意风水,风水学也叫堪舆学.有人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有人说它的作用是心理上的.其实它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有现实意义的.只是因为它的微妙,不易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破解风水之谜,看它是否有意义.……

  • 标签: 风水理论 同气相求 五行相生 相克 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
  • 简介:以德性伦理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交往和关系,是环境伦理学摆脱理论困境、回应实践吁求的一个发展方向。环境德性伦理关注环境问题、人类兴盛与环境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扩展传统德性、解读环境典范、构建德性理论寻求环境德性的界定和说明。、它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环境伦理与德性伦理如何相互支持,协同共进,也关乎德性伦理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当代复兴”。

  • 标签: 德性伦理 环境伦理 环境德性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