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海州》是《拆解与修复》系列中我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这个系列是我从2010年冬天开始持续拍摄制作的大画幅平面影像作品,我从工业景观的外貌入手,

  • 标签: 影像作品 创作 2010年 拍摄制作
  • 简介:在众多的传统戏中,清官戏、公案戏是颇受观众欢迎的。在京剧舞台上,以清官包拯为主人公的剧目很多,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打龙袍》《探阴山》等等。这些剧目,都表现出了包拯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不畏强权的一面。《铡美案》中,他为了捉拿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不惜得罪皇太后、公主。

  • 标签: 《狸猫换太子》 《铡美案》 《探阴山》 《打龙袍》 清官戏
  • 简介:日本江户時期著名儒學家新井白石所撰《俳優》,爲今存最早的關於優伶史的著作。此書前半主要根據中國有關文獻,系統梳理了中國從殷商至元代的俳優發展歷史,也述及中國戲劇的發生與發展情况。後半則據日本文獻,述日本的俳優發生發展歷史,並涉及中國戲曲對於日本能樂的影響。

  • 标签: 俳優 雜劇 能樂 猿樂 田樂
  • 简介:“步戏”一词极为罕见,往往使人不解,前人依据其最早出现的文献——《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推测和阐发,然由于查阅资料范围的限制,目前尚存在着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笔者通过查阅地方志、孔府档案、文人诗文集、曲选、曲论、剧评及小说戏曲作品等文献资料,认为“步戏”当为宋金杂剧院本,其大都和清唱一起演出,约出现于明初,消失于明末,流行地域达于中国南北,甚至国外。

  • 标签: 步戏 演出情形 流行时间 流行地域
  • 简介:萬曆四年湯顯祖初遊宣城,與梅鼎祚、沈懋學結識,並有唱和,今輯得其佚詩二首,並可證梅、沈二人的唱和詩亦作於此時。湯顯祖歸後有詩贈梅鼎祚,提及'潘卿',徐譜以爲'雙關梅家姬人',實非,乃指郎川潘嘉所蓄優伶。又,梅鼎祚有《同義少登開元寺塔》二首,徐譜繫於萬曆十年,其實作於萬曆八年。《明語林》關於湯顯祖的一則記載,與湯顯祖尺牘《答吕玉繩》内容相合,但又有差異;湯顯祖《聞吕玉繩大父謚議》一詩,徐譜繫於萬曆十五年,今當繫於萬曆三十一年。湯氏與吕玉繩的關係,或許是他放棄撰作嘉隆首輔傳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湯顯祖 梅鼎祚 沈懋學 吕胤昌
  • 简介:《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1]系宋拓孤本,其中刊有米芾《成伯公帖》,因其是米芾早期作品,又俱不屬上乘,所以一直未受人關注。本文就該帖及帖内批注、跋尾,以及該帖與《寶真齋法書贊》所載相關内容的差異進行比勘,對各自版本加以分析梳理,推斷出該帖的書寫時間。同時對米芾權杭州觀察推官時間等涉及的相關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探析。

  • 标签: 米芾 《成伯公帖》 書寫時間 任職時間
  • 简介:本文通過對《劉顥墓志》的證,進一步明晰了劉德威、張建封的家族譜系,反映了山東士族之間及關隴集團與山東士族之間的聯姻情况;糾正傳世典籍之誤,補充傳世典籍之缺,特别是明確了劉日正之名和張齊丘之職,並證出杜甫、劉顥、張玠爲老友,有助于中古士族譜系、唐代邊疆史、政治史及杜甫交遊、韓愈交遊的研究。而且讓我們對于劉顥這位在典籍中衹留下一個姓名的小人物的人生和李君房這位中唐文士的詩文書法有了更多瞭解。墓志書法頗佳,反映出中唐隸書書法的風貌。

  • 标签: 劉顥 彭城劉氏 劉日正 張建封 李君房 張齊丘
  • 简介:谢希逸《琴论》最早见载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古今多以为谢希逸即刘宋谢庄,因而将题为谢希逸的著作均归谢庄名下。旱前刘大杰先生曾提出质疑,但未被采纳。现于琴学资料中找出谢希逸佚文一篇,并结合其余几篇为研究者忽视的谢希逸作品,与历代目录书对照发现署名谢希逸的琴书晚至宋代才出现,且书中多涉唐宋琴事,与谢庄身世不符。从而证实谢希选真有其人,历代文学史、琴史及目录所载《琴论》等作者刘宋谢庄当为宋人谢希选。

  • 标签: 谢庄 谢希逸 《琴论》
  • 简介:鞞鼓的形制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有柄有耳,是较大的拨浪鼓;一种是有柄无耳,和有柄的手鼓相似;一种无柄无耳,和无柄的手鼓相似。鞞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舞者在舞蹈中,一手持鞞,一手拊击;另一类是将鞞鼓放置在地上,舞者边舞蹈,边用足踏击。鞞舞在汉代已经与其他舞蹈发生合流,与盘舞一起表演的称作盘鼓舞,与扇舞一起表演的称作鞞扇舞。

  • 标签: 鞞舞 形态 合流
  • 简介:文章以海盐腔为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论述海盐腔的渊源、变迁、传播以及发展等论题,试图梳理出海盐腔的来龙去脉,为深化海盐腔研究提供学理参照。

  • 标签: 海盐腔 南戏 海盐文书
  • 简介:兴发于南戏发源地的瓯剧高腔,因其“一唱众和”、不被管弦、锣鼓伴奏的音乐特点,而被归于弋阳腔的名下。文中,笔者将“一唱众和”置于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传统背景中,结合温州文献的记载,以瓯剧高腔的曲文帮腔与早期南戏剧本中的“合”、“合前”进行考校,从而追索和考证瓯剧高腔“帮腔”的源流,并对“天下高腔皆姓弋”的说法提出质疑。

  • 标签: 瓯剧 一唱众和 弋阳腔 源流
  • 简介:懷素《自叙帖》中提及贊揚他書法的名人有刑部尚書顔真卿、尚書司勳郎盧象、司勳員外郎錢起、禮部侍郎張謂、吏部侍郎韋陟、永州太守王邕、御史李舟、許9、戴叔倫、竇冀、處士朱逵11人,而陳思《書苑菁華》中著録有李白、王邕、戴叔倫、朱逵、魯收、竇冀、任華、蘇涣、貫休、錢起等詩人寫給懷素書法的詩歌。本文認爲李白所作《贈懷素草書歌》不是李白所作,而是他人杜撰,但《自叙帖》中提及的草書詩分别描述了懷素草書的'形似''機格''疾速'等方面的藝術特徵以及懷素'愚劣'的性格,本文就《懷素草書歌》作認真辨析,對這些詩歌的創作者及詩文的文獻著録情况作了認真論。

  • 标签: 懷素 草書歌 形似 機格 疾速
  • 简介:明代传奇《三社记》是一部几乎被研究者遗忘的戏曲作品。1982年以前的古今剧目著作均未著录,1957年以前的古今戏曲总集、选集亦均未收录,世所罕知。其传世版本为明崇祯间必自堂刊本,20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氏据以录入《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 标签: 明传奇 作者 戏曲作品 商务印书馆 50年代 20世纪
  • 简介:本期美术史为“金石法帖”专辑。“金石”一词虽见始赢秦,而能以“学”名之者,实启于天水一朝,王观堂(国维)尝谓“自宋人始为金石之学”(〈齐鲁封泥集存序〉),又云“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如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宋代之金石学〉)至于其与美术之关系,孙籀顾(诒让)尝论南宋薛用敏(尚功)《历代钟鼎款识法帖》云:“薛氏之憎,在于鉴别书法,盖犹未刊集帖之陋.故其书摩勒颇精,而平释多缪。

  • 标签: 拓本 砖塔 居士 金石学 美术史 “学”
  • 简介:明代戏曲刻本的价格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前中期时,刻本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昂贵。万历之后,戏曲活动日渐兴盛,大量资本和从业者的加入,使刻本价格大大降低,之前几十两银子一本的书价,此时只需要几两银子即可,刻印不精的闽刻本甚至只需一两钱即可买到。这一价格演变轨迹是由版本、成本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厘清这些因素必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明代戏曲的接受活动。

  • 标签: 明代 戏曲刻本 书价 戏价
  • 简介:明汪砢玉《珊瑚网》(1643)卷二十八"米南宫《云山》挂幅"条,载米芾题跋云:"芾岷江还,舟至海应寺,国祥老友过谈。舟间无事,因索画,遂尔草笔为之,不在工拙论也。"米芾从岷江归还,在海应寺为国祥作画,并题跋。按米芾生平,所谓"芾自岷江还",唯有一次可能,即元丰五年(1082)卸任长沙从事,从长沙还汴京(今开封)述职。其路线必沿湘江而下,经洞庭,至岳阳,

  • 标签: 米芾 伪作 岷江 题跋 长沙 作画
  • 简介:宋代舞伎缠足与宋代普通女子缠足的时间趋于一致,大致均起自北宋年间。此时尚处于缠足刚刚兴起的阶段,其样态和尺寸与明清时期明显不同。宋代舞伎只会将脚尽量缠紧或缠小,而不会使脚部骨头严重变形以致影响跳舞。《全宋词》中描写舞伎缠足、步法的词共25首,从中可以考证出宋代舞伎缠足的形状为小、窄、弓,舞伎既有缠足后直接穿袜而舞,也有着鞋而舞的情况,其所穿大多为罗袜、弓鞋或弓靴。缠足势必会对舞蹈步法产生影响,"步步金莲"与"凌波微步"集中体现了缠足后步法的精妙之处。相应地,赤足起舞在宋代已成为边缘化的现象。

  • 标签: 宋词 宋代舞伎 缠足 罗袜 弓鞋 步法
  • 简介:被誉为日本“传法大师”的空海,乘遣唐使的船来中国求法时,因遇飓风,船漂流到福建境内。他在福建停留了近三个月,关于他在福建的行止学术上颇有争议。文章根据中日双方史料,考证其在福建的行止。

  • 标签: 空海 入唐求法 福建行止
  • 简介:元曲家身份多非名公巨卿,因而记述他们生平的历史文献极少。这是自研究元曲以来,学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笔者现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考证出史樟、范居中、鲜于去矜三人的生卒年及大致生平。其中史樟生卒年约在1235—1288年,范居中约生于1280一1288年,卒年在1330年后不久。关于鲜于去矜的生平,散曲研究专家赵义山教授曾根据唐桂芳《怀鲜于必仁》组诗推断其生卒年,对鲜于氏的研究推进了一步。然经我们的研究,赵先生的这一推断实有待商讨,详证见后文。

  • 标签: 元曲家 生平 生卒年 历史文献 文献资料 散曲研究